Workflow
外资品牌中资接盘
icon
搜索文档
中资密集接盘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
第一财经· 2025-11-14 19:0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餐饮巨头正通过向中国资本出售控股权或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重塑在华发展路径[4] - 这一趋势的本质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4] - 中资接盘后普遍推动品牌下沉市场扩张并加速本土化决策[7][8] - 国际品牌面临本土品牌在数字化、产品创新和价格上的激烈竞争,市场影响力下降[10][16] 国际品牌引入中资的案例与成效 - 百胜集团2016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后稳步发展[6] - 肯德基2025年前三季度净增992家店至1.26万家,近四成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7] - 旗下肯悦咖啡门店数突破1800家[7] - 达势股份2017年获得达美乐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上市[7] - 中信资本2017年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后门店数量突破7100家,是8年前的三倍[7] - 麦当劳中国约50%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每年新开约1000家店目标2028年达万店[7] - 麦当劳中国每天新开2-3家店年顾客超13亿人次2025年全球一半新开麦当劳在中国[7] -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持有至多60%股权[4] - CPE源峰与汉堡王股东成立合资企业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4] - 大钲资本被指有意竞购Costa咖啡相关讨论处于早期阶段[3] 中资接盘背后的驱动因素 - 外资品牌用“未来增长期权”换“当期现金流”把半衰期资产卖给更敢赌下沉市场的玩家[8] - 外企选择合资是“把风险外包把增速留下”将重资产环节转给合伙人保留轻资产收租点[9] - 中资分为地产系和私募系共享“杠杆+政策”套利模型为商场引流或为基金增信[9] - 国际品牌中央集权模式导致区域市场自主权有限决策周期长反应慢[13] - 全球统一管理标准在区域市场本土化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问题[14] - 外资品牌希望凭借积累的品牌势能实现体面的“价值变现”[10] 国际品牌面临的市场竞争挑战 - 瑞幸2023年第二季度单季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咖啡公司[10] - 瑞幸2025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1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15] - 瑞幸2025年第二季度GAAP营业利润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8%[15] - 瑞幸二季度净新开门店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15] - 库迪咖啡创立于2022年门店数已超14000家[10] - 星巴克为应对竞争对非咖产品降价平台售价低至25元甚至不到30元两杯[10] - 汉堡王门店数量持续缩减面临肯德基麦当劳压制及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崛起[11] - 本土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方面已实现全面超越[10] - 快咖啡品牌产品创新反应速度更快价格优势明显削弱星巴克第三空间价值[16] 本土化运营与未来策略调整 - 麦当劳中国管理团队向本土化董事会汇报一半董事为中国人决策沟通更高效[8] - 麦当劳推动供应链本土化与本土供应商合作并自研IT系统加快定制速度[8] - 资本接盘后可能使中国区业务摆脱总部约束采取差异化策略[16] - 星巴克需创造“咖啡+”新商业模式改变消费者认知而非单纯产品竞争[16] - 在快咖啡价格战背景下通过传统第三空间战略实现2万家开店难度很大[16]
洋品牌卖股权复盘:一招鲜打遍全球哑火 引中资狂飙下沉市场
第一财经· 2025-11-14 17:14
行业趋势:国际餐饮品牌引入中资股东 - 近期出现国际餐饮品牌通过引入中资股东或出让控股权以重塑在华发展路径的趋势,涉及品牌包括星巴克、汉堡王、达美乐和麦当劳等 [2] - 该趋势背后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 [2] - 外企选择与中国资本合资被视为“把风险外包,把增速留下”,将物业谈判、政府关系等重资产环节转给本地合伙人,自身保留品牌、数字化系统等轻资产环节以“去风险化” [5] 具体交易案例 - 大钲资本(瑞幸咖啡大股东)被指有意竞购Costa咖啡,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 [1] - 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运营其中国零售业务,博裕投资将持有至多60%股权 [2] - CPE源峰与汉堡王股东成立合资企业,交易完成后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 [2] - 百胜集团于2016年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 [3] - 2017年,达势股份拿下达美乐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 [3] - 2023年8月,中信资本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 [3] 中资入主后的市场扩张与本土化 - 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突破7100家,是2017年(2000多家)的三倍,并以每天2-3家新店的速度扩张,2025年全球一半新开的麦当劳餐厅在中国 [3] - 麦当劳中国目标在2028年达到1万家门店,目前约50%的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 [4] - 麦当劳中国本土化进程包括建立本土化董事会,管理团队向本土董事会而非芝加哥总部汇报,以及供应链本土化与IT自研创新 [4] - 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净增992家店至1.26万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近4成;肯悦咖啡门店总数突破1800家 [3] 市场竞争格局与外资品牌挑战 - 2023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单季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咖啡公司,2025年瑞幸仍处于行业第一 [6] - 瑞幸咖啡2025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为1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1.8%至17亿元人民币,净新开门店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 [9] - 本土品牌库迪咖啡自2022年创立以来已开出超14000家门店 [6] - 本土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方面已实现全面超越,中国市场进入“本土品牌的时代” [6] - 星巴克为应对竞争开启常态化优惠,原价35元至40元的产品在平台售价可低至25元或不到30元两杯 [6] -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发展不顺利,门店数量持续缩减,面临肯德基、麦当劳等老牌巨头及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 [7] 战略调整动因与前景 - 国际巨头出售区域业务可缩短决策流程,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操作更加灵活 [8] - 本土品牌的低价策略及外卖便捷性削弱了“第三空间”价值,增加了外资品牌的经营收益率压力 [10] - 星巴克需要创造“咖啡+”的新商业模式和更好的消费体验,而非仅进行产品层面的竞争,否则其传统第三空间战略实现2万家开店目标的难度很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