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文化观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指引(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融合 - 杜甫、陆游等文学家通过真挚态度和高超艺术为时代留下生动记录 这些记录对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1] - 苏东坡诗词文章为沿途山水人文赋予文化记忆 各地对其遗产进行珍爱保护和情景再现 [1] - 黄鹤楼、岳阳楼因李白诗和范仲淹文章驰名 楼阁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 更在于文化内涵 [2] 古迹保护与文化挖掘 - 部分古迹重建缺乏对古人文字的深入复现 未能还原历史生活气息 导致文化价值缺失 [2] - 文化遗产传承需开掘遗存文化资源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在古城保护中亟待研究解决 [2] - 古代交通路线与城镇兴衰应结合政治、军事、贸易等因素呈现多样性 避免千城一面 [3] 文化背景与整体保护 - 文化遗产形成受大文化背景影响 脱离时代气息易成为孤立碎片 需在大文化观下观察 [3] - 优秀社科成果需灵活机制转化 聚集各方力量挖掘地方文化 体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旨归 [3] - 文化遗产保护需体察时代精神 避免碎片化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失去真实文化价值 [3]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11: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10: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阆中古城通过门神画等文化印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传承古城"文脉" [1]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使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1] - 文化遗产传承需置于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观察,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大文化影响 [1][2] 古城保护策略 - 阆中古城通过法治保障和烟火气延续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留城留人" [2] - 组建"文化智囊团"系统规范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元素具象化 [2] - 文化传承需大文化观指引,脱离时代精神的保护易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古城活化需与周边传统村落结合,发挥城乡联动作用 [4]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尺度与精度,需探索数智文明时代的存在方式 [5] -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阆中古城数字孪生平台,辅助管理维护并提升用户体验 [5] 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 -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物+科技"体系化发展 [5][6] - 该中心旨在提升文物保护理论、材料研发、装备发明等核心技术能力 [6] - AIGC、VR等技术增强用户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吸引全球关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