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向海图强”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08-14 00:21
海洋经济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跑赢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 - 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2024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增长率达5.9%[1] - 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激活超5000亿元投资额[1]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海洋旅游业表现亮眼,海洋交通运输业韧性凸显[1]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稳健增长,兆瓦级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并网运行超3年[1] - "海星大模型"正式发布,助力海洋药物研发[1]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2] - 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出台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2]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船舶工业引入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与全周期优化[3] - 智能化航运大模型优化航线规划与运营决策,降低远洋运输综合成本[3] - 智慧养殖与管理系统普及减少渔民无效出海频次,提升单船产出与经济效益[3] - 无人机运输提升生鲜水产品转运效率,5G-A通感一体技术构建海洋经济活动关键基础设施[3] 投融资情况 - 2024年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114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17.0%[4] - 2025年第一季度7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36.2亿元[4] - 福州、厦门等地通过组建产业基金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上海研究建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4]
亚信科技:深化与阿里云、英伟达合作 港股通投资者持股已达14%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23:28
业绩表现 - 上半年AI大模型行业应用签订单金额约为7000万元,同比增长78倍 [1] - 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业务收入约为0.26亿元,同比增长76倍 [1] - 公司股价大涨7.4%,收盘报11.90港元,成交额增2.57亿港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达88.29% [1] - 港股通投资者对公司持股已达14%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25.98亿元,同比下降13.2% [1] 业务发展 - 公司精简运营商交付团队以提升效率 [1] - 维持全年大模型交付业务2亿至3亿元的订单目标 [2] - 预期到2027年大模型交付业务订单占比有望升至10% [2] - 与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英伟达、亚信安全等公司合作构建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2] - 与阿里云累计共同建设近百个项目 [2] - 自研数字孪生平台与英伟达Omniverse集成融合 [2][3] 技术能力 - 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大数据、物联网、GIS、3D、新型测绘、BIM、AI等技术 [3] - 覆盖需求分析、咨询规划、产品研发、实施交付、运营运维全链路的大模型应用交付能力 [3] -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平台与英伟达Omniverse的集成 [3] 行业趋势 - 通信行业持续降本增效导致公司经营规模承压 [1] - 电讯运营商缩减投资的影响预计持续数年 [1] - 6G投资周期启动后将有所舒缓 [1] - ICT领域受运营商成本压降影响 [2]
向深蓝要能源:中国漂浮式风电的技术突围与产业雄心
搜狐财经· 2025-07-16 19:57
中国海上风电战略跃迁 - 截至2025年5月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突破4127万千瓦连续四年全球首位[2] - 2025年新增装机中深远海项目占比需达30%对应规模超1200万千瓦[2] - 漂浮式技术成为水深超50米唯一方案涉及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系统性创新[2] 技术突破与领跑全球 - 华能联合东方电气研制全球单机功率最大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机组叶轮直径262米[2] - 三峡集团"三立柱+中间立柱"平台在17级台风下最大倾角控制在5°较欧洲提升40%稳定性[4] - 中车株洲所20兆瓦机组倾角控制精度0.1°24米浪高下保持99%可利用率[4] 材料与核心部件国产化 - 华能17兆瓦机组碳纤维叶片长123米重量比玻璃钢轻30%通过20万小时耐久测试[4] - 4.5米直径主轴轴承实现100%国产化单台机组成本降低200万元[4] - 动态海缆采用高铁密封技术防水等级IP68维修成本从2000万元/次降至500万元/次[5] 经济性提升与产业闭环 - 山东半岛南U场址绿氢成本18元/kg较煤制氢低20%风电输送损耗从15%降至3%[8] - 单台20兆瓦机组年发电6200万千瓦时可生产1.2万吨绿氢替代6.2万吨标准煤[8] - 2021-2025年漂浮式风电造价从3.5万元/kW降至2.2万元/kW降幅37%[9] 全产业链协同与效率提升 - 中车垂直整合模式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交付周期缩短40%[9] - 盐城"3小时供应链"使95%风机零部件省内集成物流成本降25%[9] - 第四代风电安装船模块化设计使安装效率提升3倍单台成本降1800万元[9] 商业化与全球市场拓展 - "北斗+AI"预警系统使巡检效率提升50%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10] - 2025年一季度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0%国产化率从60%提升至100%[11] - 2025年中国漂浮式风电新增装机全球占比预计达40%东南亚市场份额70%[15] 未来技术趋势 - 2026年有望推出25兆瓦机型叶轮直径突破300米[13] - 漂浮式平台与制氢/储能深度耦合数字孪生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13] - 碳纤维叶片等新材料使机组重量减40%寿命延至30年[14]
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超10.8亿亩—— 走灌区,算粮“账”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18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 - 全国春灌总面积约4.3亿亩,夏灌有序开展[1] - 耕地灌溉面积超10.8亿亩,灌排工程体系逐步完善[1] - 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4]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 - 灌区建有抽排水泵站30座、农业灌溉骨干渠道344公里[3] - 渠首引水流量最高达每秒39.5立方米,创10年最高纪录[3] - 累计引水118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50亿公斤[4]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 - 灌区投入资金6.58亿元用于续建配套[7] - 耕地灌溉亩均次毛用水量从9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7] - 粮食亩均产量从改造前的595公斤增加到656公斤以上[7]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 - 农业灌溉引水7.88亿立方米,完成水稻栽插面积约945万亩[10] - 数字孪生平台将配水方案编制时间从1-2周缩短为几分钟[10] - 灌区配备2063处水情站、1430处雨情站、40处墒情站[9] 节水灌溉成效 -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8]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80[8] - 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8] 数字化与智能化 - 数字孪生技术精准供水配水,提高灌溉效率[11] - 水利部推进49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11] - 智能手机远程操控成为农民的"田管家"[10]
李开复:中国AI-First应用有望跻身世界顶尖阵营
第一财经· 2025-06-27 16:08
AI技术转型与行业应用 - AI正从实验室科学向生产力工具加速转型,模型公司需推动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并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 [1] - 中国AI-First应用有望在2024年崛起并跻身世界顶尖阵营 [1] - 大模型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是转型关键驱动因素 [1] 2025福布斯中国AI企业榜单分析 - 上海以21家上榜企业领跑全国,覆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体现"硬科技+国际化"特质 [1] - 北京和广东并列第二各有14家企业上榜,北京企业如寒武纪、智谱清言延续中关村"技术原创性"基因 [1] - 武汉以9家企业上榜排名全国第四,紫东太初、达梦数据、声通科技等进入主榜单,黑芝麻科技等4家进入子榜单 [1][2] 武汉AI产业发展动态 - 声通科技将总部迁至武汉东湖高新区,构建智慧交通、数字园区等AI生态,自动驾驶项目进入牌照审核阶段 [2] - 武汉新洲樱花园AR伴游系统成为智慧文旅示范,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无人机快递等创新功能 [2] - 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上线,试运行期间累计访问量10万+次,700+企业/组织入驻 [2][3] 武汉AI平台战略定位 - 武汉平台将依托国家平台资源,面向中部地区提供大模型定制化服务和技术对接,重点打造开源生态"集聚地" [3] - 平台目标建成一站式大模型选型"服务站",降低应用成本,并形成产业供需对接"连接器"加快AI+行动实施 [3] - 以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为华中企业提供世界级大模型服务支撑,解决AI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3]
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提议公司回购股份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05:30
股份回购提议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吴耀华提议公司以自有资金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不超过2,000万元,回购价格不超过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150% [2][3] - 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若三年内未使用完毕将予以注销 [3] - 回购期限为董事会审议通过方案后12个月内,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 [3] 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 公司2025年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0元(含税),合计派发33,728,633.40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0.10% [15] - 2024年新增订单15.37亿元,同比增长39.73%,截至2024年底在手订单12.98亿元,同比增长18.97% [7] - 公司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同时巩固烟草、医药、电商等传统行业优势 [5]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31%,占营收10.56%,研发人员612人,同比增长31.05% [13]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01项、实用新型专利191项、软件著作权69项,在研项目15项 [12][13] - 推出料箱壁虎机器人、猎豹全伺服堆垛机等新产品,数字孪生平台持续迭代 [13]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加大新能源、港航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7] - 强化"兰剑智能"品牌建设,依托高品质方案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 [8] - 智能物流装备生产基地已投产,持续提升自产能力以满足业务增长需求 [9]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 修订《公司章程》及多项治理制度,优化三会运作和内部控制体系 [19][21] - 通过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开放日等多渠道加强沟通,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23][24] - 完善管理层薪酬管理,强化绩效考核与经营指标挂钩 [25] 运营管理与风险管控 - 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生产、供应链、财务等环节数据共享与无纸化管理 [14] - 加强境外业务风险管控,优化流程以支持全球化战略 [14] - 深化内部审计,确保合规运营与风险防范 [21]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10: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阆中古城通过门神画等文化印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传承古城"文脉" [1]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使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1] - 文化遗产传承需置于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观察,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大文化影响 [1][2] 古城保护策略 - 阆中古城通过法治保障和烟火气延续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留城留人" [2] - 组建"文化智囊团"系统规范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元素具象化 [2] - 文化传承需大文化观指引,脱离时代精神的保护易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古城活化需与周边传统村落结合,发挥城乡联动作用 [4]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尺度与精度,需探索数智文明时代的存在方式 [5] -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阆中古城数字孪生平台,辅助管理维护并提升用户体验 [5] 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 -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物+科技"体系化发展 [5][6] - 该中心旨在提升文物保护理论、材料研发、装备发明等核心技术能力 [6] - AIGC、VR等技术增强用户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吸引全球关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