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

搜索文档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APP· 2025-08-19 21:20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化纵横 ,作者毛尖 文化纵横 . 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发掘不一样的深度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文化纵横 (ID:whzh_21bcr) ,编辑:鲁方裕,作者:毛尖(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文标题:《同样是资本入场,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 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这个"烂片"铺天盖地的年代,我们是否还相信银幕上能出现"大一号的人"?毛尖的回答是——当 然,而且这种人物正是中国影视与欧美叙事的分水岭。 她敏锐地指出,从《士兵突击》《山海情》到《山花烂漫时》,中国的优质影视一直在用"草根气 质"与"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构筑属于我们的英雄——他们不是凌驾于凡人的权力玩家,而是能不 断超越自我、把个人命运交给更宏大的理念的人物。这种"非人"性,恰恰是今天满屏个人主义中最稀 缺的品质。 访谈中,毛尖不止谈创作,她直面产业的尴尬与机遇:资本既是黑化的哪吒,也可能是托举天元鼎的 力量;观众与创作者之间,亟须恢复一种"协商解码"的信任;而韩剧凭一己之力带火韩语的例子,更 让她感慨影像体制的国家战略价值。她尖锐地调侃古偶剧对传统文化的"情趣化"消费,也与我们探讨 ...
以文润心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陕西干部群众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谈落实话举措
陕西日报· 2025-08-17 08:23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三秦儿女备受鼓 舞、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充分发挥文化养心智、育情操作用,以高 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意见》提出,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陕西。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就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全民阅读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惠民文化活动。"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馆长田丽表示,"现 场参与审议《意见》,我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回到单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为群众打造更舒适温馨的阅 读环境。我们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全力推进阅读体验空间提升项目,不断完善阅 览设施、优化空间布局。同时,深耕全民阅读服务创新,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拓展服务维度,提供更具 针对性的多样化文化服务,切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陕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覆盖 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 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群 ...
编者按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10
大众文艺创作趋势 - 核心观点:非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工人、农民、保安、服务员、快递员等)正成为大众文艺创作的新兴力量,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纯粹热爱 [1] - 行业现象:此类写作蔚然成风,新时代作家通过文字从平凡生活中提炼意义,反映新生活与新群体 [1] - 典型案例:东莞各行业作家近期完成鲁迅文学院研修,作品展现大众生活与生命体验 [1] 创作群体特征 - 群体构成:创作者来自百行百业,未经专业训练但具备鲜活的生活经历 [1] - 作品特质:文字融合汗水、钢铁、泥土等现实元素,体现对文艺的原始热情 [1] - 社会影响:作品成为连接生活与文学的桥梁,展现创造力与未来潜力 [1] 媒体与传播 - 发布渠道:相关作品通过《人民日报》选登,引发公众关注 [2] - 编辑团队:由卫嘉、白宇等媒体人参与内容策划 [2]
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主题打卡活动超3000万人次观看,全面赋能城市副中心文旅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11:37
大会概况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旨在为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1] -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银鑫表示公司将通过技术赋能创作、文化滋养创新,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 [1] 快手平台活动 - 快手承办"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会",汇聚广电局、平台、学者及创作者探讨行业发展 [3] - 围绕"通州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专题页面和大V接力直播,48小时内吸引超3000万人次观看 [3][4] - 预热期发起通通看这里、寻美北京城市副中心话题征集,定向运营激发用户参与 [4] - 7位大V接力直播场均观看超200万人次,最高单场达300万场观 [7] 内容与商业协同 - 快手月活超7亿,2024年电商GMV达1.39万亿元,本地生活GMV同比增200% [7] - 活动间接带动上千人次从线上观看转化为线下打卡通州文旅地标 [8] - 2025年上半年环球度假区门票GMV同比增60%,短视频带动GMV激增440% [8] 行业影响 - 网络视听新动能深度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开辟增量销售渠道 [9] - 通过优质内容提升副中心文旅项目品牌声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9]
视听精品纷呈 大众共创生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0 06:49
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概况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汇聚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及文艺创作者,探讨网络视听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 - 大会发布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80部作品)及《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等多项行业重点内容 [5][7] - 活动包含"创作者之夜"等环节,百名从业者围绕行业新趋势展开研讨,关键词包括"初心""信念感""内容为王" [8] 网络视听精品项目 - 2025"北京大视听"片单涵盖网络剧、电影、微短剧、综艺等类型,分为6大主题篇章:"传薪火长赓""见文明长河""品烟火长情""赴山水长卷""执正义长锋""赏多元长韵" [7] - 代表作品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寻找李顺章》《怒刺》、传统文化创新作品《资治通鉴》《扎西特别得乐》、现实题材《种地吧3》《萌萌哒一家》、文旅融合类《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等 [7] 微短剧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34.9%),其中北京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2/3,25-34岁用户占比54.1% [10] - 行业提出IP系列化开发(郭靖宇)、影视化表达转型(杨海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大标准(李啦)等升级路径 [10][11] - 腾讯视频通过合作策略升级/中台赋能/人才扶持构建支持体系,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 [10][11] 新大众文艺趋势 - 草根创作者崛起形成"人人皆可文艺"的全民共创生态,特征包括全民创作/再现现实/媒介融合/即时互动 [12][13] - 创作主体年轻化,需平衡流量与质量,平台方强调扎根生活(王兆楠)与科技赋能(生成式AI)的重要性 [13] - 典型案例包括农民诗人"沂蒙二姐"的乡土诗歌创作、国翠儿传统文化科普短视频等 [14]
专访谦寻董事长董海锋:商业与文化在电商直播中共生共荣
新京报· 2025-05-30 20:22
电商直播与新大众文艺的融合 - 电商直播作为数字时代新兴产物,正成为新大众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塑大众文化生活和审美体验 [1] - 行业通过直播间展示汉服设计、非遗银器锻造等传统技艺,实现传统文艺的数字化传播,如谦寻直播间双十一单场观看人次突破2亿 [3] - 互动性是核心特色,观众通过弹幕实时参与,形成双向即时交流,例如粉丝分享产房经历引发直播间情感共鸣 [4][5] 商业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 商业属性与文化价值在直播间形成共生:主播表达体系既服务销售也传播知识,如《樊登讲论语》7万册秒空,"321上链接"成为文化符号 [7] - 公司打造"蜜蜂侦茶局"IP,联动茶艺师与非遗传承人,完整呈现茶道流程并推动茶叶销售,实现商业文化双赢 [8] 社会责任与公益实践 - 提出"直播向善"理念,涵盖消费、智能、人文三大维度:新疆棉花溯源直播助力地域产品推广,AI数字人系统免费开放支持教育 [9] - 人文向善方面,合作非遗品牌"王的手创",举办老字号专场直播,并与乌镇戏剧节联动设立50万元专项基金资助偏远地区儿童 [10] 未来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 - 技术层面将深化VR/AR应用,例如虚拟家具展示提升沉浸式购物体验 [11] - 内容创作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手工艺直播,并探索与影视、音乐行业的跨界合作,推出明星分享、音乐专场等创新形式 [12] 行业领导力与战略布局 - 公司董事长董海锋被聘为《延河》新大众文艺传播顾问,推动行业与文艺深度融合 [2] - 未来计划持续投入公益直播,关注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等议题,强化行业社会价值 [12]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11: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文艺创作应与时代同频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3
新大众文艺的定义与特征 - 新大众文艺是由技术驱动,全民广泛参与创作、传播和共享的文艺现象 [1] - 新在主体:大众从传统的接受者变成创作者,参与规模和热情空前 [1] - 新在交互性:创作与接受、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打破线性模式 [1] - 新在科技赋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介局限,推动多媒介融合 [1]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现状 - 以短视频平台创意短剧、网络文学IP跨界联动等形式多元发展 [1] - 在线上线下蓬勃生长,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 [1] -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专门讨论其发展 [1] 行业参与者的观点与建议 -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强调"写什么"和"谁在写"与"怎么写"同等重要 [1]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呼吁守正创新,发挥新大众文艺共同体的作用 [1] -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指出需承担"审美守门人"责任,坚持人民导向 [2] - 《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主张文艺应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2]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 - 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2] - 强调开阔视野、壮大情怀,向民间和生活汲取灵感 [2]
记录城市跃迁 描摹烟火诗意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22
东莞新大众文艺发展概况 - 东莞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前来打卡的人群 [1]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近两亿人次在东莞这座"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驻留、奋斗与生活 [1] - 全球1/4动漫衍生品、1/4手机、1/5羊毛衫和1/10运动鞋产自东莞,"东莞制造"声名远扬 [1] 创作者群体特征 - 东莞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斜杠"创作者,如"烧烤诗人"温雄珍、"石头诗人"曾为民等,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创作 [1] - 非职业创作者在东莞获得省市级奖励资助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太阳之子"组合拥有近百万粉丝并获国家级奖项 [2] - 90后"打工二代"熊锋通过组诗《车间》抒写大国工匠情怀,迭代了打工文学的苦难叙事 [3] 文艺创作成果 - 摄影师占有兵拍摄160多万张照片、制作130多本手工书、收集6吨打工实物,记录"中国制造" [2] - 东莞已形成打工文学作家群,产生"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学效应,目前已有97名"村民"入驻 [5][7] - 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来自各行各业 [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东莞建成1个市文化馆总馆、33个镇街分馆、586个村支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 [6] - 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3岁,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81.41%,位居广东省第一 [6] - 文学赋能使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成为城乡文明互融样本 [7] 城市文化转型 - 东莞完成从农业乡县到"世界工厂"、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跃迁 [8] - 新大众文艺为文艺服务与创造提供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转型提供思路 [8] - 东莞市委常委表示新大众文艺代表当下的中国,将推动文艺生态更加良性发展 [8]
扎根民间文艺的创新沃土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新大众文艺与民间文艺的融合创新 -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为大众创作和大众共享,与民间文艺具有天然同构性,当前科技变革和传播媒介多元化加速了这一趋势 [1] - 民间文艺创作在参与人群、生产方式和创作成果三方面呈现显著创新:传统手工艺人转型为网红博主/非遗达人(如李子柒),同时高学历青年才俊(如郎佳子彧、杨隆梅)跨界加入 [1] 民间文艺创作的新模式 - 创作目的转向文化消费需求驱动,内容突破地域限制并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组织采用"传承人+企业""企业+农户"等跨界协作模式 [1] - 传播方式从口口相传升级为融媒体传播,创意设计公司和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支持力量,推动民间文艺转化为文化创新IP(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 [1] 民间文艺的价值链重构 - 民间文艺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意"源代码"和文化IP库,其深厚传统持续为行业提供创新灵感 [1][2] - 行业观察到民间文艺通过影视、游戏等载体实现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潜力释放,典型案例包括票房爆款和现象级游戏作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