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19 07:11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现场。 资料图片 游客在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复原像前游览。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 资料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造像残块拼对成功后的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历史星河奔涌不息,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当人工智能(AI)遇见五千年中华文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考古发掘赋予"智慧之眼",为文物保护编织"感知之网",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科技自 立自强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之要。从考古发掘现场到文博科研基地,从文物修复实验室到博物馆 展厅,人工智能创造着守护文明的全新范式,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与想象。 探 源 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为考古这门探索过去的学科注入活力 "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四川成都,距今4500年至39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 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宝墩遗址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宝墩先民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在陶器上装饰 绳纹、水波纹等各种纹样;泥质陶与夹砂陶的碎片散落在土层中,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秘密。如今, 看似普通的陶片,正成为人工 ...
当“数字原住民”邂逅文化遗产(“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0 06:56
活动概况 - 2025“一带一路”Z世代“拍遗产·讲故事”文明互鉴活动成果发布会暨2026年启动仪式在京举办,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6] - 活动设置AI、短视频、摄影三个赛道,鼓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Z世代青年以多元媒介讲述文化遗产故事,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近千份参赛作品,来自海内外50余所高校及机构[7] - 活动将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澳门MUST国际青年电影节、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等平台合作,开展优秀作品巡展与国际推广活动[13] 获奖作品与创作主题 - 青年创作者作品涵盖傩戏、皮影、打铁花等民俗表演,青铜器、点翠、喀什土陶等艺术瑰宝,以及北京中轴线、响堂山石窟、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史迹建筑[6] - 摄影入围作品包括《旅途中的人文拼图》组图节选(陕西西安钟楼)[2]和获奖作品《传承之手·喀什土陶》(新疆喀什匠人制作土陶)[4] - 视频获奖作品包括《有一群人——浪漫下南洋的他们》(马来西亚娘惹文化)[4]和《更吹落,星如雨》(山西晋城打铁花表演,使用穿越机拍摄获得最佳短视频荣誉)[8] - 最佳创意荣誉获奖作品为《线狮少年》,记录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兴贤少年线狮队”[6] 技术应用与创新表达 - 活动专设AI赛道,设置“优秀作品”“最佳创意”“最佳视听”等奖项,共有17个作品获奖或入围[9] - AI作品《傩》利用AI生成现实中拍不出的画面,使影片叙事风格更加写意,视觉冲击力更强[7][9] - 作品《澳门记忆·大三巴牌坊》使用AI生成火凤凰从教堂废墟中飞出的奇幻镜头,为历史故事增加神话色彩[9][10] - 作品《大河向东流》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利用AI跨越时空限制,融合黄河流经9个省份的神话传说、地理标志、典籍故事、特色文物、民俗传统等元素[10] 青年创作动机与社会影响 - 许多青年创作者因被文化遗产瞬间打动而激发表达欲,例如被傩戏祈福百姓平安健康的朴素祈愿所触动[7] - 青年创作者认为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拍得更真更美,以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即使拍摄器材受损也认为记录价值更大[8][9] - Z世代青年优势在于开放心态、创造力及熟悉影像、音乐和社交媒体等工具,能让文化传播更生动有共鸣[12] - 青年创作者认为传承是一种“再创造”,年轻人通过理解与表达使文化以新形式延续,并带有不让文化遗产成为遗憾艺术的责任感[12][13]
建德新叶村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人民日报· 2025-10-29 13:49
新叶村概况与文化遗产价值 -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拥有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 [2] - 该村于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5年6月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 [2] - 村落具有“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整体格局和“文峰蘸墨”等标志性景观 [4][8] 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2000年前后,因村民改善居住需求,从2002年至2007年间新建了100多幢房屋,其中30余幢位于古村中心区域,对整体格局造成破坏 [4] - 2007年前后启动新叶古村落保护工程,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并聘请专家担任顾问 [7] -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拆除中心区域5幢新房、20余幢房屋降层等措施,历时3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和风貌保护 [8] 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策略 - 寻求“最大公约数”:规划村民新区,形成“一户一策”改造方案,平衡古村落保护与村民居住环境改善需求 [8][9] - 挖掘“最强内驱力”: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如开办木雕坊传承工艺、发掘整理昆曲剧本恢复演出 [10] - 找到“最佳平衡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杜绝过度商业化,通过“三月三”等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保持乡土文化活力,2025年活动单日吸引游客1.2万人次 [10]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创新传承 - 引入数字化技术,如设置数字讲解牌、利用无人机进行建筑风貌数字化监测,提升保护水平和效率 [13] - 在政策支持下,数百名持证乡村建筑工匠活跃于保护一线,传承弘扬传统营造技艺 [13] - 探索活化利用方向,目标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到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中 [12]
他们在颐和园修文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6 06:56
苏州街修缮项目 - 采用“边修缮,边开放”的科普展示性修缮方式,在京津冀地区皇家园林大体量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尚属首次[5][7] - 修缮工程工期为3年,预计明年国庆节期间重新开放[9] - 秉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修复理念,并将为整个修缮工程留下详尽的“大修实录”[8] - 通过专门设置的17组隔扇门和11个展示橱窗,直观展示苏州街的营造技艺[9] 古建筑营造技艺 - 重点展示“八大作”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和裱糊作[8][9] - 长廊全长728米,梁架上绘有14000余幅苏式包袱彩画,题材丰富,具有极高历史价值[16] - 从2020年起,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长廊彩画病害调查与勘察设计,形成保护修缮方案[17] 文物修复工作 - 古家具研究修复中心自2016年以来已完成1000多件古家具和木质文物的修复养护工作[11] - 器物类文物修复工作室自2016年至今共修复422件园藏文物,涵盖瓷器、玻璃器、金属器等多个类别[13] - 纸绢类文物修复工作室自2016年以来抢救性修复文物1294件,坚持“修旧如旧”等原则[13] 创新技术与合作 - 引入文物数字化技术,通过扫描仪和3D打印技术进行家具配件复刻,减少对文物的损害[12] - 2024年启动馆藏家具联合修复工程,邀请来自江苏常州、常熟的老师傅共同参与修复工作[12] -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为长廊彩画制作完整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17]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养云轩在2023年10月完成保护修缮后对游客开放,设置展示空间展示琉璃瓦、彩画等构件和工艺[14][15] - 计划明年开展清华轩的活化利用,该建筑为二进四合院,规制保存完整[15] - 园内拥有800多座古建筑,具备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对山形水系、古建砖木乃至土壤微生物进行监测[17]
保护贺兰山岩画 传承穿越万年的文化符码
新华网· 2025-07-25 05:25
文化遗产保护 - 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当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 [1] - 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成立20多年来,通过多项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延长岩画"生命",包括抢救性保护工程、数字化留存项目、山体抢险加固工程等 [1] 文物保护技术 - 贺兰山岩画景区内有100多个监控摄像头对岩画情况进行监控 [6] - 工作人员通过高精度扫描和建模建立贺兰山岩画多源数据管理平台,可通过电脑查看整体情况和个体岩画样貌 [7] - 岩画电子线描图作为实景岩画图像数字化的辅助方式,使画面清晰明确地呈现在岩画信息资料库中 [7] 旅游开发 - 景区使用红色标识点方便游客找到岩画,该标识可随时粘贴且对石质和文物无影响 [5] - 贺兰山岩画景区内著名的标志性岩画"太阳神"吸引游客参观 [5] - 游客可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参观贺兰山岩画数字拓片 [8] 科研工作 -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2025年度岩画复查工作 [3] - 研究人员在银川世界岩画馆研究室开展贺兰山岩画数字拓片研究 [8]
用青春作诗,致“美好的一天”
中国青年报· 2025-07-21 08:49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坚守内核同时打破时代隔阂,青年具备"破壁"基因,能精准捕捉传统技艺精髓并以当代视角焕新表达形态 [2] - 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馆长指出中国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热情极高,中埃两国需加强合作,青年将在未来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以下,多学科背景青年通过协同支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2] 非遗创新与国际传播 - 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府涵璐推动苏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苏绣视为文化传承的"诗"并助力"非遗出海" [3] - 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认为人工智能将推动缂丝发展,未来"缂丝数字基因库"可永久保存技艺核心密码 [3] - 青年运用新技术和跨国合作使文化遗产从"标本"转变为流动的"活态基因" [3] 青年文化交流与文学创作 -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发布《世界青年文学专刊》,汇集6大洲15国青年作家作品,展现跨文化视角与人类共通情感 [4] - 各国青年通过文学创作和实践证明文化是跨越国界的桥梁,唯有携手才能让文明星河更加璀璨 [4]
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指引(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融合 - 杜甫、陆游等文学家通过真挚态度和高超艺术为时代留下生动记录 这些记录对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1] - 苏东坡诗词文章为沿途山水人文赋予文化记忆 各地对其遗产进行珍爱保护和情景再现 [1] - 黄鹤楼、岳阳楼因李白诗和范仲淹文章驰名 楼阁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 更在于文化内涵 [2] 古迹保护与文化挖掘 - 部分古迹重建缺乏对古人文字的深入复现 未能还原历史生活气息 导致文化价值缺失 [2] - 文化遗产传承需开掘遗存文化资源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在古城保护中亟待研究解决 [2] - 古代交通路线与城镇兴衰应结合政治、军事、贸易等因素呈现多样性 避免千城一面 [3] 文化背景与整体保护 - 文化遗产形成受大文化背景影响 脱离时代气息易成为孤立碎片 需在大文化观下观察 [3] - 优秀社科成果需灵活机制转化 聚集各方力量挖掘地方文化 体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旨归 [3] - 文化遗产保护需体察时代精神 避免碎片化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失去真实文化价值 [3]
上海已拥有171座博物馆,全年文创收入4.9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5-17 17:09
博物馆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 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3] - 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个,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同比增长31 9% [3] - 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文创收入总计超4 9亿元,其中上海博物馆以3 83亿元位居榜首 [3] 文化遗产季活动规划 - 2025年上海文化遗产季围绕"守沪文脉 创享未来"主题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等六大板块主题活动 [1] - 活动期间推出80项主题展览、百余场线上线下特色活动,涵盖知识竞赛、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 [4] - 145家博物馆、73家美术馆将在5月17日至19日实施减免费开放 [5] 智慧化文旅项目 - 市文化旅游局发布首批30项智慧化展示体验项目,包括数字展览、AR互动等前沿技术应用 [4] - 重点项目包括上海博物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航海博物馆AR元宇宙体验、天文馆XR沉浸式科普 [4] 线上线下联动 - 大众点评平台推出"守沪文脉"主题游地图,涵盖8条文物寻访线路 [3] - 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在徐家汇书院广场启动,后续将在思南公馆等地接力举办 [4]
1:10复原齐化门!紫檀雕刻朝阳门惊艳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5 21:25
紫檀博物馆展品更新 - 中国紫檀博物馆展出重达数吨的紫檀雕刻作品"朝阳门城门",采用小叶紫檀制作,运用榫卯结构,以1:10比例复原老北京朝阳门 [1][3] - 该作品由箭楼、瓮城、城楼组成,集古建文化、檀雕技艺、历史文化于一体,再现老北京神韵 [3] - 博物馆还展出一件1:5比例复刻的紫檀故宫角楼,弥补游客无法参观故宫的遗憾 [3][5] 紫檀博物馆背景 - 中国紫檀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专题类非国有博物馆,专注于紫檀艺术收藏研究和中国传统古典家具展示 [5] - "紫檀雕刻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博物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5] 非国有文化机构发展 - 北京市拥有90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80余家 [7] - 这些机构在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7] -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今日美术馆、泰康美术馆等将推出精品展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7] 社会组织政策支持 - 民政部门将加强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引导其发挥专业与资源优势 [7] - 推动多样化文化资源融入百姓生活,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7]
莫让“假俗乱”讲解侵蚀“文博热”(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近年来"文博热"带动讲解服务成为文旅消费热点板块,游客在假期积极预约正规讲解服务以获取历史文化知识 [1] - 线下旅游市场和线上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假俗乱"讲解内容,包括夸张媚俗的景区讲解和猎奇低俗的野史直播 [1] - 低质量讲解将文化遗产降格为娱乐消费品,用耸人听闻的噱头演绎历史故事,严重误导公众历史观和价值观 [1][2] 讲解服务核心价值 - 文物讲解应注重揭示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美学价值,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体系 [2] - 讲解服务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中文化属性是根基,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首要目标 [2] - 优质讲解承担着筑牢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是以史为镜的"传薪火"而非信口开河 [3] 监管与制度要求 - 文博场馆和景区需强化监管主体责任,建立讲解准入与评价制度 [3] - 应构建"技术防火墙+人文过滤网"双重机制,通过制度之尺和监管之绳保障历史真实性 [3] - 对编造野史、低俗牟利的讲解行为需依法监管治理,维护文化传承的严肃性 [2] 讲解员能力升级 - 讲解员需从知识搬运模式升级为美育引领模式,成为文化"传灯人" [4] - 讲解内容应做历史文化的"现代翻译",结合史家之识与诗人之眼呈现美育长卷 [4] - 专业讲解需要深厚知识素养支撑,需长期坚持才能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4] 行业发展方向 - 守护文化根基需同时运用制度刚性和人文温度,使讲解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4] - 当游客超越"听段子、拍照片"的浅层需求,文物才能真正转化为精神原乡 [4] - 优质讲解服务能让"文博热"沉淀出文化自信,成为彰显文化自强的生动注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