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多元融合,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新华社· 2025-06-22 16:44
青海玉树安冲藏刀 - 拥有500多年历史 工艺独特 选料精良 在藏区享有盛誉 [3] - 最大特色为刀柄采用银 紫铜 黄铜等金属交叉镶嵌 区别于他处浮雕工艺 [3] 敦煌与大足石窟艺术 - "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18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 [3] - 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代表中国石窟艺术南北风格 [3] 厦门鼓浪屿文化遗产 - 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 留存千余幢中西合璧风貌建筑 [6] - 百年历史八卦楼已改造为"世界一流 国内唯一"风琴博物馆 [6] - 亚洲最大管风琴"卡萨翁700"(100多年历史)位于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 每日提供免费讲解与演奏 [6] 天津润园红色教育 - 大理道66号润园为西班牙式别墅 曾为实业家孙震方旧居 [6] - 1949年后成为新中国外交见证地 现转型为红色教育"活教材" [6] 云南河泊所遗址考古 - 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两汉时期简牍 封泥 建筑遗迹等 [8] - 考古发现证实西南边疆与中原交往历史 对研究秦汉边疆治理具突出价值 [8]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板凳拳的起源与特点 -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由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完善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 [1] - 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讲究架、切、点、格、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 [1] - 板凳拳的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兼具攻敌制胜和强身健体功能 [1] 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 -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 - 陈俊法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成为县级传承人 [1] - 2017年起陈俊法被燕朝小学聘为体育教师,每周教授20节板凳拳课程,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 [1] 板凳拳的推广与创新 - 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当地消防部门聘请,担任兼职教师和教练 [2] - 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陈俊法出版《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 [2] - 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持续挖掘和创新板凳拳技艺,希望推动其走出武陵、走向全国 [2] 板凳拳的社会影响 - 学生反馈练习板凳拳后不仅身体强壮,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 [2] - 板凳拳被视作"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艺范畴 [2]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14: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06:51
泥金彩漆技艺 -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起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木胎朱漆碗 [18] - 南宋时期因江南"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盛行,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应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具 [18] - 核心工艺为"浮花"堆塑,需用漆泥在器物表面捏出立体纹样,另有"萍花"描金和"沉花"镶金两种工艺 [19] 传承人黄才良 - 1975年17岁时拜师学习泥金彩漆,因市场萎缩在80年代转行木雕,2002年重新投入技艺抢救工作 [18][19] - 耗时3年通过拆解老漆器还原20多道工序,推动泥金彩漆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 - 2007年起与职业中学合办传承班,初期留存率仅7%(40人剩3人),近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20] 技艺创新与推广 - 开发冰箱贴、手机吊坠等文创产品,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 [20] - 计划运用AI技术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传统技艺 [20] 工艺特征 - 堆塑需分层处理细节(如龙角分隐角、显角),刀痕精度要求极高 [19] - 制作周期长,单件作品需经历搓泥、堆塑、上彩贴金等20余道工序 [8][10][12][19]
当科技遇上大运河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12:19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 - 科技发展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开辟新路径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科技赋能融入建馆理念 在文物研究/保护/展示三环节广泛应用科技手段 [1] -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强调科技融合需覆盖文物保护/展陈/开放服务/宣教全链条 而非仅追求视觉特效 [1] AI与文旅融合创新 - AI技术正加速与文旅产业融合 在导览服务/历史人物IP互动/线上线下剧本游等场景激活消费 [2] - AR+AI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使大运河文化以沉浸式/交互式形态重新定义遗产现代价值 [2] - 数字技术与运河文化加速融合 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新动力 [2]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 首都博物馆采用多学科研究成果与应用场景 实现"内容为核+科技为翼+传播为径"的平衡 [1] - "博物馆热"现象促进运河故事传播 科技手段成为文化遗产现代传播的必要支撑 [1][2]
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指引(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融合 - 杜甫、陆游等文学家通过真挚态度和高超艺术为时代留下生动记录 这些记录对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1] - 苏东坡诗词文章为沿途山水人文赋予文化记忆 各地对其遗产进行珍爱保护和情景再现 [1] - 黄鹤楼、岳阳楼因李白诗和范仲淹文章驰名 楼阁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 更在于文化内涵 [2] 古迹保护与文化挖掘 - 部分古迹重建缺乏对古人文字的深入复现 未能还原历史生活气息 导致文化价值缺失 [2] - 文化遗产传承需开掘遗存文化资源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在古城保护中亟待研究解决 [2] - 古代交通路线与城镇兴衰应结合政治、军事、贸易等因素呈现多样性 避免千城一面 [3] 文化背景与整体保护 - 文化遗产形成受大文化背景影响 脱离时代气息易成为孤立碎片 需在大文化观下观察 [3] - 优秀社科成果需灵活机制转化 聚集各方力量挖掘地方文化 体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旨归 [3] - 文化遗产保护需体察时代精神 避免碎片化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失去真实文化价值 [3]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瑞昌岳家拳为南宋岳飞所创,已有800多年历史,结合战场实践形成丰富武术体系 [2] - 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习武40余年,从强身健体转向修身养性,师承张向民(2007年患癌仍坚持教学至2018年) [2] 传承基地发展 - 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成立岳家拳馆,2024年创立传承基地 [4] - 学员从最初几人增至40余人,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及武术比赛累计获上百枚奖牌 [4] 教学与推广 - 张远亮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将岳家拳推广至全国 [6] - 目前传承基地定期组织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增强公众认知度 [4][6] (注:原文未涉及公司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财务或市场相关指标)
京杭对话: 让更多人一起来讲“运河故事”
杭州日报· 2025-06-04 10:40
5月29日-30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举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汇聚了京浙两地 政产学研代表,目标只有一个:共同探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已连续举办六届,并围绕一个永恒的主题:保护·传承·利用。今年的年 度主题是:千帆竞发,运河通济。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也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11周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围绕一条运河,开展南北对话,将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找到哪些新路径 和新模式呢? 临水经济让运河"美起来" 中国当代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韩美林。 5月29日下午,北京什刹海旁,一座叫海清苑的四合院内,一场以"运河城市与临水经济的发展路径 探讨"为主题的对话正在进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桌而坐,从水脉经济的价值转化、文 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滨水空间的智慧治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活动现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频频点赞杭州的"临 水经济"。他说:"现在我国已经有了5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但只 ...
科技点亮千年文脉 2025京杭对话共探运河文化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4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聚焦科技对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1] - 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打造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申创全国5A级旅游景区 [3] - 杭州市拱墅区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024年接待123.5万人次,同比增长73% [3]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 - 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创建"京城大运河"网站并开展线下3D沉浸式全景光影展,实现大运河文化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4] - 通州区探索智慧景区、光影叙事、视听破圈、文创焕新路径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 [3] - 拱墅区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遗产焕活和文旅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3] 文旅产业发展 - 通州区以"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为牵引,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3] - 京杭对话通过文化符号展、话剧演出、高端对话及运河市集等活动推广大运河文化 [4] - 大运河沿线城市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文旅体验,带动游客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