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械联合

搜索文档
“光电返黑”白皮书2.0发布,倩碧中国式创新提速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5 18:35
医美行业返黑现象 - 中国医美消费者光电项目后返黑率高达28%,美白提亮初衷难以实现[3] - 95%消费者选择光电项目为追求美白提亮,但超四分之一遭遇"越做越黑"反噬[5][6] - 中国主流Fitzpatrick Ⅳ型肤色人群点阵激光术后PIH发生率92%,远超欧美浅肤色人群1.2%[7] 中国肌肤特质与返黑成因 - 中国消费者Ⅲ/Ⅳ型皮肤黑色素细胞更活跃,紫外线或蓝光易触发返黑[9] - 皮肤屏障功能薄弱,光电项目后易留痕且色素沉着如影随形[9] - 35%求美者术前注重保湿修护,仅少数坚持科学防晒[9] 返黑对消费者的影响 - 90%经历光电返黑人群感到困扰,其中24%达到"极度困扰"程度[11] - 返黑导致焦虑、社交障碍及不良心理反应,显著降低生活质量[11][12] 医美术后修护市场现状 - 2022-2026年中国医美术后修护产品复合增长率30%,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253.8亿元[3] - 光电项目以84%消费者参与率成为绝对主流医美选择[3] 倩碧妆械联合解决方案 - 首创"妆械联合"体系:械字号CX重组胶原蛋白系列(创面管理)+妆字号302光子镭射瓶(长效防御)[14][16][17][19] - CX系列采用-45℃冻干技术,含3000ppm重组III型胶原蛋白,临床显示提升角质细胞迁移率37%[17] - 302光子镭射瓶含UP302成分,92%受试者术后1周未返黑,94%泛红减退[20] 行业创新与品牌战略 - 倩碧为首个布局二类医疗器械的国际美妆品牌,突破欧美品牌肤色适应性局限[26] - 提出全周期管理闭环:术前屏障维稳-术中创面急救-术后抑黑防御[21] - 目标成为中国No.1皮肤学专研品牌,并引领妆械联合领域全周期皮肤管理[27] 市场趋势与行业价值 - 医美行业过度聚焦"破坏性重建",忽视术后修复的结构性短板[24] - 妆械联合推动行业从短期治疗转向长效管理范式[24][26] - 国际品牌通过本土化技术反哺(如重组胶原蛋白)重塑服务生态[26][29]
又一10亿级功效品牌杀入“械字号”
36氪· 2025-07-25 11:58
收购交易核心 - Waldencast宣布收购Novaestiq并获得Saypha®透明质酸注射凝胶在美国市场的独家销售权[1] - 收购业务将整合并入欧邦琪品牌运营体系 标志着该品牌正式进军"械字号"领域[1] - 目前已有超过22个美妆品牌推出超40款"械字号"产品 显示"妆械联合"赛道持续升温[1] 战略布局分析 - 此次收购是Waldencast布局医美赛道的关键举措 旨在拓展欧邦琪在美国皮肤填充剂市场的产品线[2] - 美国皮肤填充剂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22亿美元(约157.7亿元) 市场前景广阔[3] - 收购提供了在北美布局新型注射剂的通道 Novaestiq由高德美前高管创立 专注北美创新技术服务[2][3] 品牌财务表现 - 欧邦琪2024年全年净收入1.49亿美元(约10.68亿元) 同比增长26.9%[7] - 2025年一季度欧邦琪净收入3620万美元(约2.6亿元) 同比增长7.1% 调整后毛利率达82%[7][8] - Waldencast2024年全年净收入2.74亿美元(约19.65亿元) 同比增长25.5%[7] 医美市场概况 - 2024年美国注射医美项目治疗次数占全球20.8% 医生人均年注射量超400例[9] - 透明质酸为全球第二大非手术项目 仅次于肉毒素 项目量稳定增长[9] - 全球医美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353.275亿美元 2024-2030年CAGR为12.8%[13] 中国业务拓展 - 欧邦琪已与超过850家中国院线合作 包括知名皮肤科诊所[12] - 抖音平台历史总GMV达7500万至1亿 618期间GMV为1000万至2500万[12] - 中国区业务未包含在Waldencast收购范围内 但公司高管曾出席中国新零售总部成立仪式[10][11] 行业竞争态势 - 高德美旗下瑞蓝已布局北美市场 产品包括透明质酸注射剂与"童颜针"[9] - 欧莱雅修丽可推出"铂妍"胶原针 资生堂在中国推出高端医美品牌RQ PYOLOGY[13] - 京东首个线下医美自营诊所开业 显示行业竞争白热化[15]
雅诗兰黛们要抢爱美客的生意
新浪财经· 2025-03-27 21:43
文章核心观点 国际大牌护肤品销售不佳,雅诗兰黛和欧莱雅等美妆集团转向医美领域;医美上游厂家竞争激烈,爱美客等面临增长瓶颈;国际美妆集团与专业医美厂商存在竞争,未来格局取决于技术成果[1][9][11] 分组1:国际美妆集团业务困境与转型 - 国际大牌护肤品难卖,雅诗兰黛和欧莱雅需转向医美领域[1] - 雅诗兰黛2024年下半年亏损超7亿美元,裁员7000人,护肤品类销售额Q3下滑8%、Q4下滑12%,雅诗兰黛和海蓝之谜销售额合计减少3亿美元[4] - 德国拜尔斯道夫旗下“莱珀妮”2023年销售额下滑15%、2024年下滑6%,中国高端护肤品市场显著下滑[4] 分组2:国际美妆集团医美布局 - 雅诗兰黛与嘉会医疗共建联合临床研究中心,旗下品牌推出二类医疗器械试水医美专业线,产品向“妆械结合”靠拢,研发采用“医研共创”模式,瞄准“术后场景”[1][5] - 韩妆爱茉莉太平洋推出高端品牌“AP嫒彬”,主打医美术后专业皮肤护理M.D系列[5] - 欧莱雅旗下修丽可推出三类医疗器械“铂研”胶原针,2020年受医美渠道推崇,构建“整全护肤”概念;2024年投资“颜术医美”,其股东之一是高德美[6][7] 分组3:医美上游厂家困境与应对 - 医美上游厂家竞争激烈,爱美客2024年业绩增速放缓,营收30.26亿元、同比增长5.45%,归母净利润19.58亿元、同比增长5.47%[1][9] - 爱美客99%营收来自医疗器械,“嗨体”和“濡白天使”占总营收超98%,但面临华熙生物、华东医药等竞品竞争[10] - 2025年爱美客近14亿元收购韩国REGEN 85%股权,押注“童颜针”巩固技术壁垒[11] 分组4:行业竞争格局 - 专业医美C端功效型和修复类产品市场被美妆集团收割,爱美客等只能向上发展;雅诗兰黛若深入轻医美与爱美客争B端客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3] - 国际美妆集团与专业医美厂商竞争是“品牌力+临床背书”与“技术壁垒+渠道控制”的较量,短期雅诗兰黛和欧莱雅难让爱美客产生危机,长期专业玩家需靠技术成果决定生态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