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情
icon
搜索文档
古龙逝世四十周年|陈墨:古龙的魅力和价值——以《萧十一郎》为例
新浪财经· 2025-09-21 09:43
古龙文化研究活动背景 -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自2025年5月起至12月发起"古龙文化研究进校园"大型学术活动 [1] - 活动旨在纪念古龙逝世四十周年(1985年9月21日逝世) [1][3] - 本文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在上海大学的讲座发言稿,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娟主持 [1][3] 《萧十一郎》作品价值与结构分析 - 小说创作于1970年,由电影剧本改写而成,经过作者多次构思修订,故事紧凑无冗余,被视为古龙最精致的小说 [9] - 情节可概括为"夺刀、救美、抗暴"三部分,其中"救美"为核心主线 [9] - 故事包含四层叙事结构:表层救美故事、爱情故事、女主角成长故事及深层启蒙故事 [11][17][20] 女主角沈璧君角色解析 - 出身传统淑女,缺乏江湖经验和自主意识,经历五次绑架事件后逐步实现精神觉醒 [17][19] - 成长动力源于对萧十一郎的情感共鸣及其自由人格的刺激,最终突破社会规范束缚 [17][20][22] - 角色象征被传统礼教压抑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过程 [17][18] 主人公萧十一郎形象多维性 - 身份具有复杂性:表面被称作"大盗",实际以卖水果为生,专与强盗对抗却拒绝"侠客"标签 [24][25][26] - 性格融合野性与现代性,代表古龙投射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27][29][30] - 通过《野狼之歌》及与狼共处的设定强化其边缘人形象,但本质是精神独立的现代性象征 [28][30] 连城璧与反派逍遥侯塑造 - 连城璧并非伪君子,而是被世家文化塑造的"玩偶",缺乏情感表达与自我认知 [32][34][36] - 逍遥侯作为第一反派,兼具侏儒生理特征与神性自我膨胀,象征权力压迫与人性异化 [40][43][45] - "玩偶山庄"设计揭露强权者对个体的操控,呼应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题 [42] 白道人物与道德复杂性 - 正派人物如彭鹏飞、柳永南、厉刚等参与绑架,但并非全员伪君子,多受胁迫或收买 [46][47][48] - 小公子角色体现"平庸之恶",在逍遥侯绝对控制下作恶,死亡前展现人性残留 [50][51][52] - 古龙通过道德灰色地带探讨人性在压力下的异化与选择 [48][49] 开放结局与艺术价值 - 主要人物结局均出人意料:连城璧击杀小公子、风四娘选择杨开泰、萧沈爱情未明确交代 [53] - 萧十一郎与逍遥侯决斗结果开放,涵盖邪不胜正、强权压制及永恒斗争三种解读可能 [54][55] - 结局设计突破传统武侠范式,强调精神成长重于物理结局 [22][55]
内娱还是拍出过顶级爱情剧的
虎嗅· 2025-09-19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对比新版短剧《橘祥如意》与2002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改编,分析后者在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上的成就,认为其是一部成功解构爱情、深刻揭示封建礼教下女性悲剧命运的作品 [1][2][4] 作品改编与市场反响 - 短剧《橘祥如意》对原著《橘子红了》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女主成功故事,彻底抹除了原著的悲剧色彩 [1] - 李少红执导的2002年电视剧版《橘子红了》承袭了原著的凄凉底色,并对爱情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艺术性与大众关注度兼得 [2][4] - 《橘子红了》是2002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年收视冠军,巅峰收视率高达10.33,其女主角的戏服“秀禾服”成为中式婚礼标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 [3] 叙事手法与艺术特色 - 该剧采用惊悚片手法呈现爱情,通过阴森场景设置、刺耳空灵的配乐营造森森鬼气,在传统婚嫁喜庆情节中透出窒息感 [5][6][7] - 故事背景设定在晚清末年,围绕容家大宅中因传宗接代引发的婚姻悲剧展开,角色均是封建秩序操控下的提线木偶 [9][10] 角色塑造与命运解读 - 夫人美菱表面贤良淑德,实则是封建剧本的奴隶,其“无私”奉献本质上是将他人物化的最残酷自私的行为 [11][12][13] - 老爷容耀华表面宽仁,实则伪善,对秀禾的“耐心”是上位者的圈套,其核心动机是维护家业和男性尊严,将女性视为传宗接代工具 [15][16][17][18] - 进步青年容耀辉满口民主自由,但其拯救行为源于救世主情结,本质懦弱,并未真正将女性视为平等个体 [20][21][22][23][24][26] - 女主角秀禾从被动到觉醒,其善良在残酷环境中沦为孱弱,难产而亡的结局被导演和原著作者视为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最好的解脱 [33][34][35][37][38] 主题深度:对爱情的解构与批判 - 剧集深刻解构了“爱情”神话,指出无论是封建老爷还是进步青年,其宣扬的“爱情”本质都是实现自身目标、操控女性的手段 [41][42][46][47] - 对于不同女性角色,爱情具有不同功能:是美菱自我驯服的借口,是二太太嫣红生存算计的筹码,对秀禾而言则是残存自由意志的证明 [48][49][50] - 文章引用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指出在没有经济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追求爱情实质是成本最低的反抗,但梦醒后往往无路可走 [40][52][53][55] - 秀禾阅读的女性主义小说《觉醒》点明主题:即便煎熬,醒来也胜过被幻梦愚弄一生,揭示了作品批判封建、呼唤女性真正觉醒的核心思想 [50][56]
山河印记|战火中的牵挂:跨越烽火的87封“情书”
新华社· 2025-08-30 20:18
彭雪枫将军家书情感表达 - 将军在1941年起通过书信传递对爱人林颖的真挚情感和对党人民的无私大爱 [1] - 书信内容强调"坚强而忠实的布尔什维克伴侣"和"一切为着党的事业"的信念 [8][10] - 表达"祝你胜利 祝你健康 祝你我幸福"的深切祝福和共同奋斗的意愿 [10] 个人关系与革命事业结合 - 将军十二分赞同伴侣的学习计划和愿望 并愿尽一切力量协助其实现 [8] - 家书体现"爱她 所以成就她"的支持理念和共同进步的方向 [8][10] - 情感表达与革命目标高度统一 体现"永远的亲密的伴侣"的革命伙伴关系 [10]
《拯救毕加索》:画布之外的人生交响曲
经济观察报· 2025-07-21 15:06
电影基本信息 - 电影《拯救毕加索》(Surviving Picasso)于1996年上映 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 类型为剧情、爱情、传记 语言为英语 [1] -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毕加索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饰演弗朗索瓦兹·吉洛 [1] 叙事结构与视角 - 影片以毕加索的情人弗朗索瓦兹·吉洛的视角为叙事切入点 展现她与毕加索充满波折的爱恋与人生旅程 [2] - 通过吉洛与毕加索其他情人(如奥尔加·科克洛娃、多拉·玛尔、玛丽-泰雷兹·沃尔特)的交集 侧面勾勒毕加索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轨迹 [2] - 叙事在个人情感的微观层面与艺术家人生的宏观层面之间自如切换 层次丰富 [2] 角色塑造与表演 - 安东尼·霍普金斯将毕加索的复杂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包括艺术大师的自信骄傲、爱情中的热烈放纵、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与任性 [4] -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通过细腻表情和肢体语言 完美诠释吉洛从纯真热情到坚定独立的成长转变 [4] - 配角塑造成功 毕加索的众多情人各有独特性格和情感故事 共同构建其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5] 艺术风格与制作 - 画面呈现浓郁复古风格 真实还原二战时期巴黎的街头巷尾和毕加索杂乱的工作室环境 [6] - 法国南部的明媚阳光、湛蓝天空与巴黎的阴沉形成鲜明对比 暗示人物关系变化 [6] - 电影配乐巧妙烘托氛围 热恋时轻快浪漫 关系裂痕时紧张压抑 增强情感波动 [6] 主题探讨 - 爱情层面展现充满激情与痛苦的复杂恋情 引发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以及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 [7] - 艺术层面通过毕加索对艺术的见解和新灵感的追求 反映艺术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7] - 自我层面揭示吉洛从迷失到找回自我价值的过程 探讨个体面对强大外部影响时的坚守与成长 [7] 毕加索艺术成就 - 巴勃罗·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立体主义创始人 [9] - 创作生涯横跨近80年 作品风格多变 涵盖绘画、雕塑、拼贴、陶瓷等领域 留存作品超2万件 [9] - 以"我不寻找 我发现"的创作理念 不断颠覆与创新 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9] 代表作品与艺术时期 - 蓝色时期(1901-1904)以蓝色为主调 聚焦贫困者和流浪者 代表作《生命》《弹曼陀铃的少女》充满忧郁与悲悯 [11] - 玫瑰色时期(1904-1906)风格转向温暖 以玫瑰色、赭石色为主 题材多为马戏团演员 代表作《马戏演员之家》充满诗意 [11] - 立体主义时期(1907年后)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立体主义 打破传统透视 代表作《亚维农少女》(1907)被视为立体主义开端 《格尔尼卡》(1937)成为反战艺术象征 [12][13]
莎士比亚凭什么红了400年?人生的困惑,他都有解药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01 12:00
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作品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1][2][9] -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伟大的戏剧天才",雨果评价其天才降临使艺术、科学、哲学焕然一新 [2] - 作品深刻揭示人性复杂面,如哈姆雷特的犹豫、麦克白的野心等经典角色塑造 [2][14][21] - 金庸表示若上太空只带一套书会选择莎士比亚全集,歌德称读第一页就终生被征服 [5] 作品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 创作涵盖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体裁,展现惊人的创作广度 [23][24][25] -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探索人性矛盾,四大喜剧歌颂浪漫美好 [14] - 通过戏剧临摹人性善恶、爱情深浅、世间复杂,木心评价其"远看才能看清人性" [3][18][19] - 经典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具有永恒哲学思考 [7][30] 推荐版本的核心优势 - 内容全面:收录39个经典剧本+2首长诗+十四行诗,涵盖所有重要创作 [34][44] - 翻译经典:采用朱生豪经典译本,历经70年检验,保留原作神韵并注入译者深情 [46][49][52] - 装帧精美:十本侧面合成画作,刷边图案取自《第十二夜》,兼具收藏与观赏价值 [54][55] - 性价比突出:原价680元/套,活动期间特惠,限量刷边版设计 [59] 作品的社会共鸣与阅读价值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作品的多重解读空间与人性共鸣 [28] - 通过角色命运帮助读者理解欲望、权力、爱情等永恒命题,获得生活启示 [21][30] - 阅读过程是与自我对话的旅程,能让人"活得通透些",更清晰认知自我 [16][21][28] - 历史剧如《亨利四世》巧妙融合真实事件与虚构情节,折射权力中的人性百态 [42]
剧集押错男观众
36氪· 2025-05-12 18:24
剧集市场男性受众需求分析 - 当前剧集市场以女性向内容为主导 男性向内容供给稀缺且成功案例稀少[1] - 《我叫赵甲第第二季》男性观众占比达86.31% 证明男性观众观剧需求存在且对爽感内容有强烈偏好[1] 成功男性向剧集核心要素 - 主角设定需具备复合魅力:包括顶级财富(埃隆·马斯克式身家)、异性吸引力(贾宝玉式女人缘)及商业智慧(巴菲特式头脑)[3] - 逆袭剧情需超越底层逆袭套路 主角需保持道德底线与人格魅力 例如赵甲第为道义与父亲决裂并坚守初心[6] - 角色需具备立体化特质 如天才能力与微小缺陷并存(数学奇才但英语零分)以增强观众代入感[6] 财富与商业元素设计 - 逆袭过程需包含"金手指"设定 主角即使脱离原生家庭仍具备资源优势 如前女友发现其真实大佬身份等反转情节[8] - 商战剧情需符合逻辑且展现主角毒辣眼光 满足男性观众对理性叙事的追求 最终达成事业爱情双丰收[11] 情感线设计原则 - 需配置多元女性角色 包括灵魂伴侣、权势大佬、暗恋者及奉献型姐姐 且所有女性角色均以"护第"为核心共同点[9] - 情感模式需满足"被美女包围"的簇拥体验 通过"糟糕我被美女包围啦"式剧情满足直男情感需求[9] 失败案例对比分析 - 《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虽设定中年男性主角及雌竞剧情 但过度聚焦中年危机(事业瓶颈、家庭纠纷、子女升学)导致爽感缺失[14] - 《我的后半生》男女观众占比为26.2% vs 73.8% 因融入婆媳矛盾、智斗小三等女性向生活琐事 与男性偏好强情节快感相悖[16] - 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男女比例3:7 本质为女性向"霸道总裁爱上我"模式 非男性向往的"霸道的我人人爱"逻辑[19] 男性向情感剧成功要素 - 需传递"无论境遇如何均被无条件爱慕"的核心情感 如《我的!体育老师》中中年男主获前妻惦念与90后美女追爱[20] - 《我的!体育老师》首播日市占率达2.49%[22] 《爱我就别想太多》虽豆瓣评分3.3但破优酷三年热度纪录[22] 证明市场潜力 题材拓展与复合需求 - 男性观众长期偏好军旅(《亮剑》)、谍战(《潜伏》)、历史正剧(《军师联盟》)等硬核叙事题材[26] - 成功案例需兼顾硬核叙事与爽感逻辑 如《余罪》融合卧底逆袭与情感纠葛 男性观众占比77.48%[29] - 理想模型需整合逆袭、美女、爱情与强情节四要素 可有效撬动男性观众注意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