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门口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讲好孝文化新故事 孝感交出文旅+就业双答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1:3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孝感报道 "十四五"以来,湖北省始终将提振消费、改善民生作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消费供给、创新消费业态、丰富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活力,2025年1-7月,全省消费 品零售总额15185.87亿元,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夯实消费基 础的同时,湖北从就业源头发力,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富民增收,全省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90万 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连续3年超过4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湖北推动消费升级与就业扩容的生动实践中,位于长江以北、湖北省东北部的孝感市,凭借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与突破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在"文旅融合"与"促进就业"两大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孝感,深入探访这座 以"孝"为名的城市,解码以文旅激活消费新引擎、以就业搭建民生幸福路的高质量发展"孝感样本"。 以文旅融合讲好"孝文化"新故事 8月25日晚,在孝感市槐荫公园河畔,夜间游船与一场集光影、水幕、歌舞、科技于一体的演艺相融, 不仅点亮了八月盛夏的夜 ...
讲好孝文化新故事 孝感交出文旅+就业双答卷|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1:32
在湖北推动消费升级与就业扩容的生动实践中,位于长江以北、湖北省东北部的孝感市,凭借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与突破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在"文旅融合"与"促进就业"两大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孝感,深入探访这座 以"孝"为名的城市,解码以文旅激活消费新引擎、以就业搭建民生幸福路的高质量发展"孝感样本"。 以文旅融合讲好"孝文化"新故事 8月25日晚,在孝感市槐荫公园河畔,夜间游船与一场集光影、水幕、歌舞、科技于一体的演艺相融, 不仅点亮了八月盛夏的夜晚,更在流光溢彩中唤醒了游客对孝感这座城市历史人文的深层感知。 孝感因孝得名,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中国孝文化之乡,董永行孝感天的故事便发生在孝感, 而孝感市"槐荫船说"城市文旅综合体项目是对当地孝文化、董永与七仙女爱情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深 度挖掘。 当天傍晚,"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沿着槐荫河全长约4.5公里的游线,重温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动人故 事。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通过夜游为抓手,以游船夜游和光影演艺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 体验产品,既提升了夜经济活力,也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
云南红河州 就业就在家门口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5
为推动更多群众从"出远门"务工转向"近家门"就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积极用好政策工具, 多措并举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时延伸建设"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据统 计,去年以来,红河州共招引"小商"178个,建成务工车间181个,吸纳2.5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 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和就近顾家兼得。 招引企业 为了给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打好基础,红河州各级政府在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基础上,突破"高大上"招商传 统思维,精准锁定产业"小商""优商",不断提升企业服务保障水平。 "没想到工厂开到了家乡,我的两个孩子刚上幼儿园,在这上班正好能照顾他们。"在红河州元阳县德熙 纺织厂车间上班的龙家明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在广西贵港的德熙纺织厂务工,今年春节返乡得知该厂在 元阳建分厂招工,便报了名。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元阳县创新的"中介引企"模式。2024年2月,元阳县保收劳务有限公司了解到,广 西贵港市德熙纺织厂有意扩大生产,正多方寻找投资地,便积极推介元阳县人力资源优势,诚邀德熙纺 织厂赴元阳发展。元阳县也迅速组建招商小分队赴广西洽谈,邀请厂方实地考察,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 向。目前,元阳德熙纺织厂一期 ...
内蒙古民众务工新变化:“顾家增收两不误”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19:58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我找到工作了。"谈到在家门口工作,7月21日,何全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54岁的何全有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天骄街道顺达路社区的居民,家中有读大学的孩子需要供 养,妻子靠打零工维持部分家用,一家人的生计几乎全靠他来支撑。 此前,何全有曾在外地尝试各种岗位,但"年龄偏大"成了绕不开的坎,多数企业婉拒了他。 转机出现在天骄街道就业服务站对失业人员的摸排。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处境后,不仅为他报了免费的 职业技能培训班,重点学习计算机操作,还为他联系到当地一家机械公司做设备操作员。 中新网鄂尔多斯7月21日电 题:内蒙古民众务工新变化:"顾家增收两不误" 52岁的杨文海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查干日格召村的村民,作为一名铁丝编 织网的手艺人,"早年每到春节过后,都会到鄂尔多斯市周边地区去务工。" 杨文海回忆,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有时候甲方还会拖欠工资。" 这样的局面在当地村委会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出现了转机。杨文海告诉记者,前几年,村委会和煤炭企 业合资建成的网片厂,让他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 图为杨文 海工作的网片厂。 王静供图 "在网片厂,我们按照计件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