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寒武纪大爆发
icon
搜索文档
研究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幕后推手”
环球网资讯· 2025-10-28 11:44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关键的里程碑事件,使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快速出现 [1] - 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爆发过程中呈现出"脉冲式"演化模式,并伴随海水无机碳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的同步波动 [1] - 学界对调控这一时期脉冲式增氧的驱动机制尚不明晰 [1] 研究假说与初步证据 - 科研人员认为全球有机碳和黄铁矿埋藏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和浅海氧含量周期性波动,进而影响海洋动物早期演化模式 [2] - 这些百万年尺度的地球表层环境变化或由长周期的地球轨道变化所驱动 [2] - 轨道变化通过改变地球不同纬度接收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使气候周期性波动,可能影响大陆风化作用强度及磷等关键营养物质向海洋输送 [2] 研究方法与验证过程 - 研究对已发表的寒武纪早期碳–硫同位素记录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存在1 2百万年、2 6百万年及4 5百万年的长周期变化,与长周期轨道变化周期一致 [3] - 研究团队在深时地球系统箱式模型中添加气候轨道驱动因子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轨道驱动的气候变化可复现海水碳–硫同位素的同步周期性变化 [3] - 模型敏感度实验表明海洋中的低硫酸盐浓度或放大了碳–硫–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轨道驱动营养物质输入的响应幅度 [3] 研究意义与影响 - 该研究揭示了地球长时间尺度的轨道变化或是寒武纪早期脉冲式增氧过程的幕后推手 [2] - 研究成果对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节拍和其他时期周期性的碳、硫、氧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3]
探索5亿年前的“骨头密码” 西大科研团队揭秘动物骨骼起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22:21
研究核心发现 - 团队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开腔骨骨片化石中发现了由上皮组织控制骨骼生长的证据,刷新了对早期动物的认知[1] - 研究发现化石骨片上存在大量以黏土矿物保存的多边形有机质框架结构,其大小、形态和显微结构与现代软体动物珠母贝棱柱层间的有机质框架极为相似[7] - 研究认为开腔骨类内部的空腔属于表皮细胞包围形成的真体腔,表明5亿年前的动物已具备以表皮细胞形成上皮组织并控制外部骨骼矿化的能力[7] - 该发现代表了与矿化结构相关的上皮组织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首次发现,表明当时即使较低等的疑难动物也已具有形成类似现代高等动物复杂矿化骨骼的能力[9]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研究材料产自中国华北板块寒武纪早期猴家山组的开腔骨骨片,化石骨片大小仅为300微米[7] - 团队运用了扫描电镜、显微CT、聚焦离子束与扫描电镜联用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7] - 研究成果以亮点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地质学会著名期刊GEOLOGY上[1] 科学意义与突破 - 研究解决了早期动物如何控制骨骼形成的难题,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动物矿化显微结构的复杂性[9] - 发现完全否定了开腔骨类化石属于或与海绵动物亲缘关系亲近的传统观点,证实其与无任何组织分化的海绵类侧生动物完全不同[8] - 研究将现代生物矿化原理应用于早期壳体化石,为理解动物骨骼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9]
不睡觉为什么会死?Nature论文揭示,答案在于线粒体
生物世界· 2025-08-20 12:43
睡眠行为的生物学起源 - 睡眠压力源自特定脑细胞中线粒体的ATP过剩 睡眠不仅是大脑的休憩 更是身体能量供应系统必不可少的维护过程[4] - 睡眠剥夺导致果蝇特定神经元(dFBN)中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和ATP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基因显著上调 对能量代谢系统产生巨大冲击[6] - 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是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睡眠需求的关键开关 分裂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睡眠 融合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延长睡眠[6][9] 线粒体功能与睡眠机制 - 清醒时dFBN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ATP消耗减少 线粒体电子漏增加 导致神经元内ATP浓度升高[9] - 线粒体碎片化 线粒体-内质网接触点增加和线粒体自噬增强是对ATP过剩及潜在氧化压力的反应[9] - 人为解偶联电子传递链与ATP合成可降低睡眠需求 光控质子泵直接合成ATP则增加睡眠需求[9] 进化与代谢关联 - 有氧呼吸优化细胞内电子转移效率 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产出 为寒武纪大爆发和神经系统出现奠定基础[3] - 体型较小动物每克体重消耗更多氧气 睡眠时间更长且寿命更短 线粒体疾病患者常感极度疲劳和困倦[10] - 睡眠压力是需氧代谢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高效能量生产需付出额外维护成本 睡眠是关键维护期[11]
东西问丨杨兴莲:“金钉子”如何为全球地质年代“精准计时”?
中国新闻网· 2025-08-10 17:51
地质年代划分标准 - "金钉子"是划分年代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 专业术语为"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形象比喻为钉入地球的"卡尺" [4] - 全球地层表划分为110个阶 每两个地质时代地层界线需用"金钉子"标志 目前82颗已确立 中国占11颗数量居前列 [4] 贵州剑河"金钉子"特殊性 - 该"金钉子"于2025年6月钉入 为全球第69颗 中国第11颗 由贵州大学牵头国际团队完成 2018年获国际批准 [6] - 选址剑河因地质生物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且受省级保护 剖面连续完整 含10门类120余属动物化石 含凯里生物群软躯化石 [6][7] - 以三叶虫印度掘头虫首次出现为标志 耦合生物灭绝与碳同位素异常事件 通过锆石测年精准定位5.06亿年前地层界线 [9] 科学价值与保护机制 - 剑河剖面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关键期 凯里生物群为动物起源研究提供直接证据 [10] - "金钉子"代表国家地质研究实力 当前面临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挑战 需动态维护 立法保护 并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 [12]
寒武纪小壳化石保存之谜揭开
科技日报· 2025-07-21 08:40
寒武纪小壳化石研究突破 - 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七年攻关,破解寒武纪小壳化石保存之谜,揭示其存在磷酸盐化、白云石化、海绿石化等多种保存方式 [1] - 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化石的分析,发现磷酸盐化在寒武纪后期的小壳化石保存中不占主导地位 [1] - 成果发表于《地学前沿》杂志,为早期生命化石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团队处理近8吨寒武纪早中期碳酸盐岩样品,获取超过3.5万枚小壳化石 [2] - 使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证实,小壳化石可通过白云石矿物、海绿石矿物、黏土级碎屑矿物等多种形式保存 [2] - 研究推翻传统认知,证实磷质沉积并非控制高质量小壳化石产出的主要因素 [2] 科学意义 - 寒武纪大爆发被描述为地球生命史上三千万年内现代动物祖先集中出现的"物种大爆炸",小壳化石代表动物骨骼首次出现及基础组织形成 [1] - 研究证明地球在缺乏磷酸盐条件下仍能通过矿物转化保存生命演化证据,对理解动物骨骼矿化机制及早期演化历程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2]
为什么生命如此多彩? | 红杉爱科学
红杉汇· 2025-05-21 23:21
生物多样性主题 -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的重要性 [2] - 生物多样性构成人类生存根基,但全球物种遗传多样性正加速丧失,鸟类和哺乳动物受影响最显著 [2][10] - 地球生命色彩从灰棕主色调进化至五彩斑斓,与视觉系统进化(如三色视觉)及动植物色彩革命密切相关 [4][5] 生命色彩进化机制 - 色彩进化始于6亿年前视觉系统发展,三色视觉与寒武纪大爆发(5.41亿年前)同步出现 [4] - 植物引领首场色彩革命:彩色果实出现于3-3.77亿年前,花朵进化于1.4-2.5亿年前,被子植物(开花植物)在白垩纪(约1亿年前)推动色彩大爆发 [5] - 动物显著色彩进化始于1.4亿年后,色彩功能包括吸引配偶(孔雀)、警戒信号(毒箭蛙)等,但不同物种感知色彩存在差异(如蜜蜂可见紫外线) [5][6]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 全球研究覆盖622个物种、36个分类群,显示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导致遗传多样性加速流失 [10] - 五项有效保护措施: 1) 补充种群(如新西兰南岛鸲鹟跨岛迁移提升免疫力和繁殖力) [11] 2) 种群调控(美洲红点鲑基因谱系管理) [12] 3) 生态系统恢复(草原松鸡栖息地扩展) [13] 4) 控制入侵物种(瑞典赤狐管控助北极狐恢复) [14] 5) 保护引种与再引入(金袋狸新种群六代后遗传多样性持平原始种群) [15] 公众参与途径 - 种植本地植物、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可维护农业遗传多样性 [17] - 参与自然保护组织活动及避免跨境传播外来物种有助于生态保护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