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

搜索文档
气温升高易烦躁,这些护“心”之法请收好
中国青年报· 2025-05-27 09:07
"小满时节,气温升高,易使人心情烦躁、焦虑,需注意养心安神,调节情志。"5月20日,在国家卫生 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满)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杨金瑞说。 近年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受社会关注,特别是学习差、学习困难,甚至不愿意上学的孩子,更容 易引起家长的焦虑。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吴迪在发布会上解释说,孩子学习困难,可能的确存在阅 读、书写、运算等方面的学习障碍,也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当,此外,还有可能是情绪问题,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过度施压,也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吴迪建议,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尊重孩子的 想法,不轻易批评与指责。此外,家长还可以寻求专业帮助,评估孩子是否存在学习障碍或者心理问 题,及时引导与支持。 民间素有"小满不吃生冷"的说法,袁盈解释说,这是因为小满节气,阳气处于升散状态,易损易耗。加 上入夏以后雨水渐多,湿度增加,湿是阴邪,也容易损伤阳气,这个时候如果进食很多寒凉的食物,就 会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痛、腹泻、饮食功能不好、食欲不振等 ...
闷热雨天易疲乏 外治三招来“充电”
广州日报· 2025-05-22 17:50
小满节气养生保健 - 小满节气是夏季阳气渐盛的转折点 人体阳气外浮易生内寒 岭南地区潮湿闷热易导致精神困倦和周身乏力 [1] - 湿热天气影响脾虚和湿热体质人群 表现为四肢酸沉倦怠 食欲差 腹胀 大便黏腻 皮肤出油长痘或湿疹复发 [2] 经络调理方法 - 穴位按摩调气机: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拇指按压3分钟可化痰祛湿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按揉可缓解心慌胸闷并平衡心火 [2][3] - 中药泡脚祛湿:配方为艾叶15克+生姜5片+茯苓20克 煮沸后泡脚15分钟 可温通足三阴经并改善下肢循环和手脚冰凉 [4][5] - 刮痧清热祛湿:部位为背部膀胱经(脊柱旁开1.5寸)和肘窝/腘窝 从上至下轻刮至出痧 每1~2周1次 可疏通经络排出湿热缓解头重身困 [6][7][8] 饮食调护分寒热 - 小满后人体阳气趋于体表 内脏阳气不足易生内寒 脾虚人群应避免贪吃雪糕冷饮和过食凉茶 [9] - 寒湿体质人群表现为形体偏胖 肌肉松软 大便溏烂 舌苔白腻 推荐晨起饮用陈皮炒米茶(干炒至焦黄的大米+陈皮1瓣)并多吃茯苓 白扁豆 陈皮 砂仁等健脾利湿食物 [9][10] - 湿热体质人群表现为身重困倦 口气重 大便黏腻臭秽 舌苔黄腻 推荐汤水选择冬瓜薏米赤豆鲫鱼汤(冬瓜连皮 薏米 赤小豆 茯苓 鲫鱼1条 生姜3片)或选用赤小豆 茵陈 鸡骨草等食材 [10][11][12] 运动原则 - 小满运动需遵循轻缓适度 护阳排湿原则 选择八段锦 太极拳 散步 慢跑等 运动强度以后背微热 额头细汗为度 [13][14] - 运动时间可选晨起或傍晚 避免正午(11:00~13:00)剧烈运动以防暑热入心 [14]
为什么只有小满,没有“大满”?(把自然讲给你听)
人民日报· 2025-05-21 06:02
小满节气的含义 - 小满的"满"在北方指冬小麦等夏熟作物进入灌浆期,籽粒渐渐饱满但未完全成熟[1] - 在南方地区小满的"满"指受季风影响雨水丰盈[1] - 小满节气反映了物候变化和古人智慧[1][2] 小满与农事活动 - 小满之后是芒种节气,指小麦籽粒饱满长出芒刺等待收割[1] - 芒种比"大满"更符合古人指导农事的需求[1] - 小满时节雨水适度有利于作物丰收,过多或过少都不利[1] 传统文化视角 - 不设"大满"节气体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哲学思想[2] - "小满"状态代表将满未满、小得盈满的恰到好处[2] - 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2]
节令之美|小得盈满:21日2时55分,小满!
新华网· 2025-05-19 16:07
小满节气与农业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标志着炎热天气开始登场 [1] - 北方地区冬小麦进入灌浆阶段 籽粒日渐饱满但未完全成熟 农谚"小满小满 麦粒渐满"描述此现象 [1] - 小满最后一个物候为"麦秋至" 指小麦开始成熟进入收获期 对小麦而言相当于秋季 [1] 小满时令作物 - 江南地区枇杷在小满时节成熟 果实金黄肉厚汁甜 代表性诗句"枇杷黄后杨梅紫"描述此景 [3] - 五月杨梅吸收春季养分后呈现紫红色 果实晶莹饱满 成为小满时节标志性水果 [3] - 时令水果组合包括黄枇杷 红樱桃 紫杨梅 黑桑葚 形成夏季特有的味觉体验 [4] 节气文化内涵 - 节气命名体现传统智慧 小满后接芒种而非大满 反映"满招损 谦受益"的哲学思想 [6] - 与对称节气命名规律不同 小满无对应"大满" 暗合"月满则亏"的自然规律 [6] - 农谚"风之所及 皆有麦浪"象征收获与成长的美好寓意 [7] 文学艺术关联 - 历代诗人以"麦秋"入诗 如苏轼"风高已麦秋" 寇准"轻寒微雨麦秋时"等作品 [1] - 元淮诗句"邻家蚕熟麦秋天"展现小满时节农桑并作的田园景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