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搜索文档
朔州将千万吨级工业固废转化为绿色资源
经济日报· 2025-09-17 08:37
从"黑灰"到"青绿",朔州的生态蝶变始于对污染的全方位治理,既聚焦工业源头,也守护山水脉络,构 建起"蓝天、碧水、净土"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朔州将大气污染防治融入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以细 节控污染、以技术促清洁。位于朔城区神头镇肖西河村的山西银丰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建成一座总建筑面 积超过9万平方米的全封闭煤棚,棚内配备全自动消防、环保喷淋、雾炮降尘等先进设备,从根本上杜 绝煤炭堆放产生的扬尘污染。同时,朔州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运输,鼓励企业采用公路转铁路或皮带运输 方式,并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卡。今年上半年,朔州市新能源运煤电动重卡保有量超过400辆,新能源替 代成为朔州重工业企业减少气体排放、助力"双碳"达标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治污是"守底线",那么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就是朔州创价值的关键。在朔州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 用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香菜、韭菜、薄荷等绿植在煤矸石转化的土壤中长势喜人。"我们研发的煤矸 石生态基质,氮磷钾含量远高于普通花园土。"研发中心主任杨小荣说,这种基质不仅能用于蔬菜种 植,还可适配盐碱地改良、矿山生态修复,甚至能作为有机无机复合肥、菌肥的特种基质,实现"一材 多用"。 山西(朔州)第十二届工 ...
如何破解工业固废处置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8-27 10:11
当前在一些地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缓慢,加之消纳场地容量有限,导致出现工业固废产生 和消纳不均衡的问题。存量工业固废通常采用临时堆场填埋,部分堆场标准不高、管理粗放,生态环境 风险突出,亟须破解存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难题,规范堆场标准化建设。 工业固废处置面临的问题 综合利用率低,临时贮存成为主要处置方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手段缺乏创新,过分依赖制作成建筑材 料和无害化处置填埋消纳。但由于多种原因,大量工业固废既未被综合利用也未被处置。比如某热电厂 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脱硫石膏和粉煤灰,对其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手段主要是送至建筑行业企 业作为原辅材料。但由于建筑行业不景气,脱硫石膏和粉煤灰只能临时贮存,综合利用率不足21%。过 剩的工业固废长期得不到处置,临时堆场变成长期贮存点,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堆场建设不规范,带来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工业固废贮存受土地性质、建设成本、场地使用批复等多方 面因素限制,一些地方在建设临时堆场时缺乏长远考虑,建设标准不高。由于综合利用率低,临时堆场 变成永久贮存点,部分企业将其交由第三方公司监管,但因资金等制约,存在长期运维不到位的问题。 比如因利用率下 ...
工业固废“变废为宝”,山西朔州“碳”寻绿色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8:38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现状 - 2024年煤炭发电量占比达55% 由此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煤电固废年排放量超8亿吨[1] -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 也是应对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1] - 煤电固废处置利用已面临多重困境[1] 朔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践 - 朔州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 煤炭资源富集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大量工业固废[1] - 朔州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作为深化能源革命、加快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1] - 朔州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170户 产品涵盖七大类200多个品种[1] - 煤矸石制备石油催化裂化前驱体、脱硫石膏轻质石膏板等新技术成功投入生产[1] -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3%[1] - 朔州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1] 技术发展与产业合作 - 大会主题为"高值综合利用绿色低碳转型"[2] - 朔州具有良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基础和工业基础 要打造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2] - 现代煤化工需通过绿色能源、资源、工艺、产品等多元协同降低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2] - 大会期间签订5个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包括地质聚合物水泥、绿色矿山胶凝材料生产线、年产10万吨绝热隔音材料等 投资总计近7亿元[2] - 朔州连续举办十一届大会 建成晋坤改建年产1.5万吨石油催化裂化前驱体生产线、山西超牌年产10万吨煅烧高岭土生产线等硬核项目[2] - 推动高校院所与山西企业开展固废科研合作[2]
宝马兴庆专注工业固废循环利用—— 废渣淘出百种金
经济日报· 2025-07-26 10:2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3年,初期主营硅铁合金生产,2010年面临国家淘汰高耗能小炉型政策后选择转型精细化小品种合金路线[1] - 转型后专注于硅基多元合金孕育剂等100多种产品,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 - 转型初期受限于生产装备,仅有一台12500kVA矿热炉,存在废渣利用率低和产品质量控制问题[1] 技术创新与工艺突破 - 借鉴钢铁冶炼装备购入精炼炉改造,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3年试验后实现废粉废渣100%再利用[2] - 改造后产能提升1倍,电耗仅为传统工艺一半,研发合成热兑工艺、喷粉熔炼工艺等核心技术[2] - 与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实施年产3万吨特种铸造专用球化剂等项目[2] - 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6套中试炉,实现实验室到产业化无缝衔接,累计获得30项专利和7项省级科技成果[2] 生产智能化升级 - 通过中控平台实时监控工序能耗数据,精确调控元素含量,生产过程从"傻大黑粗"转向精细智能[3] - 当前新老设备并存,正通过传感器升级和中控优化实现集中管控,未来规划短流程熔炼和数字化生产[3] 产品与市场定位 - 产品线覆盖合金行业100多种细分品类,包括超低碳定制化孕育剂,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1][2] - 采用工业固废(废炉渣、废矿渣、硅石粉)作为原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