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盈率(PER)
icon
搜索文档
30年才能回本,在东京圈买房不划算了?
36氪· 2025-06-13 21:31
东京圈住宅投资吸引力下降 - 东京圈新建住宅市盈率(PER)在2024年上升至28.93倍,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超过英伟达股票24.2倍的PER [3][4][5] - 住房PER连续五年同比上升,过去大多维持在20倍左右,2008年房地产"迷你泡沫"时期仅达22倍 [6] - 东京圈新房平均价格首次突破1亿日元(70平方米),同比上涨17.7%,涨幅远超租金3.2%的涨幅 [6] 住房PER与股票PER对比 - 东京圈住房PER(28.93倍)高于三菱地所(18.3倍)、三井不动产(16.6倍)等大型房地产股,与瑞可利控股(29.3倍)、卫材(28.0倍)相当 [4][5] - 白金高轮站新房PER达53.07倍,表面收益率仅1.88%,低于2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约2.2%) [8][9] - 表参道(51.95倍)、麻布十番(44.05倍)等市中心热门地区PER显著高于东京圈平均水平 [8][9] 二手房市场动态 - 东京圈二手房(建成10年)PER达28.87倍,与新房(28.93倍)几乎持平,创历史新高 [9] - 麻布十番等地区二手房PER(53.25倍)超过新房(44.05倍),出现"倒挂现象" [10] - 新房供应少的地区(如涩谷、神谷町)二手房更受追捧,价格更高 [10] 房价上涨驱动因素 - 东京圈人口流入、海外投资者及国内富裕阶层投资资金推动住房需求 [8] - 新房价格涨幅(17.7%)远超租金涨幅(3.2%),显示非自住需求占比提升 [6][8] 住房PER的长期影响 - PER为40倍时,购房相当于预付未来40年租金,且需承担贷款利息、修缮及房屋老化成本 [10] - 专家认为住房PER调整不可避免,但租金难以上涨,未来可能通过新房价格下跌实现PER回落 [10]
30年才能回本,在东京圈买房不划算了?
日经中文网· 2025-06-09 15:12
住房市盈率(PER)概念与应用 - 住房PER通过新建住宅价格除以年租金收入计算,2024年东京圈达28.93倍,刷新历史最高纪录[1][3] - 该指标既用于衡量住房投资回本周期(30倍=需30年回本),也是"买房vs租房"决策依据[1][7] - 股票市场PER对比:东京圈住房PER(28.9倍)已超过英伟达(24.2倍)、软银(23.3倍)等科技股[3][4] 东京圈住房市场动态 - 新房价格涨幅远超租金:2024年东京圈70㎡新房均价同比涨17.7%至1亿日元,租金仅涨3.2%[4] - 驱动因素包括东京人口流入、海外投资者及国内富裕阶层资金涌入[5] - 区域分化显著:白金高轮PER达53.07倍(收益率1.88%),表参道(51.95倍)等市中心区域PER最高[5] 二手房市场趋势 - 东京圈二手房PER达28.87倍,与新房(28.93倍)几乎持平,均创历史新高[6] - 部分区域出现"倒挂":麻布十番二手房PER(53.25倍)反超新房(44.05倍),神谷町/涩谷同现此现象[7] 市场潜在调整机制 - 住房PER持续五年上升,远超2008年房地产"迷你泡沫"时期的22倍水平[4] - 调整路径可能依赖房价下跌而非租金上涨,因物价压力限制租金增长空间[7]
丰田市盈率接近历史最低,远低于比亚迪
日经中文网· 2025-03-21 14:03
丰田估值分析 - 2024财年预期市盈率仅为7.9倍 接近过去10年最低水平 与2020年3月新冠疫情时期持平 [1] - 预期市盈率远低于日经平均指数的15倍 在同行业中低于铃木(9.2倍) 在大盘股指数Topix Core 30中仅高于本田(6.7倍) [2] - 股价净值比(PBR)为0.99倍 低于1倍 若恢复至5年平均市盈率12.6倍 股价有60%上涨空间 [2] 财务表现与挑战 - 2024财年合并纯利润预期达4.52万亿日元 为日本企业最高 是三菱UFJ金融集团(1.75万亿日元)的2.6倍 [1] - 营业利润同比减少5100亿日元 主因包括劳务费上涨及纯电动汽车与软件投入增加3200亿日元 但净利润仅降9% 营业利润率保持10% [2] - 2024财年预期ROE为13% 管理层提出目标将ROE提升至20% 但缺乏具体实施路径 [3][4] 商业模式与转型压力 - 丰田生产方式以质优价廉为核心 通过全球需求匹配和资产价值维护成为世界最大汽车企业 [2] - 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蓝图不清晰 分析师呼吁制定明确的中长期经营计划 [3] - 若新兴市场和美国销量5年内增加100万辆(当前2024财年销量预期1010万辆) 可带来超1万亿日元净利润增量 结合售后收益 净利润或达6万亿日元 [3] 资本效率改善潜力 - 自有资本可能从36万亿日元缩减至30万亿日元 总资金量增至16万亿日元 具备5万亿日元股票回购与分红余力 [3] - 正推进解除集团交叉持股 参考苹果(2024年1100亿美元回购)和微软(2004年750亿美元股东回报)案例 [4] - 股东人数增至94万人 首次引入股东优惠 但股价低估问题直接影响日本市场整体估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