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替风潮
搜索文档
优衣库,跌落“平价神坛”
新京报· 2025-10-22 16:56
公司整体业绩 - 迅销集团2025财年全年营收达到3.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9.6%,营业利润5511亿日元,同比增长13.6%,归母净利润4330亿日元,同比增长16.4% [2] - 旗舰品牌优衣库是集团核心支柱,2025财年收益约2.9万亿日元,占总营收约86% [2] - 集团预计2026财年整体营收将增至3.7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约10.3%,营业利润提升至6100亿日元,同比增长10.7% [5] 区域市场表现 - 日本本土业务稳健,优衣库日本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0.1%,营业利润增长17.5%,创历史新高 [2] - 国际市场是主要增长引擎,2025财年国际业务收入达1.9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1.6%,占集团总营收的56%,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分别增长24.5%和33.6% [2] - 大中华区业绩显著承压,2025财年收入降至6502亿日元,同比下滑4%,营业利润减少12.5%至899亿日元,为近年来首次收入与利润双降 [3] - 大中华区仍是集团在日本以外的最大单一市场,2025财年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约19%,高于北美(约8%)和欧洲(约10.9%) [3] - 优衣库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从2024年8月的926家降至2025年8月的902家,一线城市持续布局旗舰店,二三线城市网点有所收缩 [8] 品牌业务分析 - 副线品牌GU(极优)营收3307亿日元,同比增长3.6%,但营业利润下降12.6% [2] - 集团旗下Theory、PLST等全球品牌事业收入下滑5.3%至1315亿日元,经营利润录得亏损9亿日元 [2] 市场竞争与消费者趋势 - 优衣库曾凭借“高性价比”和“简约舒适”系列赢得中国消费者,但当前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心态转变的挑战 [1] - 电商生态成熟与“平替”文化兴起,大量国货品牌和白牌工厂在中端价位崛起,削弱了优衣库的价格优势 [6] - 消费者认为优衣库设计平淡、品质一般,而替代选择太多,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减弱 [6][8] - 优衣库面临国际品牌(如H&M、Zara)重新发力中国市场以及本土品牌(如UR、李宁、安踏)在风格、上新速度和功能性领域的竞争 [7] - 公司产品策略与品牌认知面临挑战,包括退换货政策调整、风格趋同化及公关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争议 [6]
山寨玩家的新战场,高仿户外品牌开进商场中庭
36氪· 2025-06-27 21:42
高仿品牌的市场策略 - 高仿品牌通过视觉高度模仿国际大牌如On昂跑、Columbia等,包括店铺设计、产品版型和颜色,以混淆消费者认知 [12] - 定价策略为核心竞争力,通常为正品1-2折,如SKON短袖定价79-199元(正品400-800元),Coutleubia冲锋衣折后不足400元(正品近2000元) [14] - 渠道选择聚焦奥莱、商场负一楼、三四线城市万达广场及高铁站等,利用低租金高客流特性快速扩张,如SKON在北京多个商场中庭铺开 [14] 高仿品牌的产品与目标客群 - 产品品质较早期山寨显著提升,如Polowalk因"用料扎实"被讨论,SKON强调面料舒适性,Coutleubia具备基础防水功能 [15] - 目标客群为月入几千至一两万元的城市人群,追求品牌质感但预算有限,高仿品牌填补"过得去"品质与低价之间的需求缺口 [15] - 行业现象呈现"消费热点跟随性",从早年运动鞋(阿迪王)转向当前户外服装(Columbia、The North Face模仿者) [16] 商场与高仿品牌的共生关系 - 商场因经营压力放宽审核标准,中庭位置虽租金高(华东某万达20㎡月租4万-8万元),但短期业绩导向促使引入高仿品牌 [22] - 法律模糊性为高仿提供空间,如Coutleubia、MLBQ等持有合法商标,商标相似度界定困难导致维权成本高 [23] - 典型案例Polowalk全国超1400家门店,进驻中高端商场但仍难摆脱"仿拉夫劳伦"标签 [26] 正品品牌的应对与行业影响 - 正品品牌通过强化品牌叙事(如On昂跑强调瑞士血统、The North Face赞助极限运动)抵御形象稀释 [29] - 山寨客观上普及品类认知,但长期可能挤压正品创新空间,如Polowalk尝试转型休闲户外但转型困难 [30] - 行业趋势显示山寨品牌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缺乏原创能力导致难以建立持久护城河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