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

搜索文档
蔚来乐道L90让人非常关心李斌的精神状态
半佛仙人· 2025-08-01 12:10
乐道L90定价策略分析 - 乐道L90定价26.58万起,远低于去年同类型纯电六座大SUV 35万以上的主流价格区间,形成显著价格优势 [7][8] - 该价格较此前预期的29万起售价进一步下调,配置包含可换电、超大前备箱等差异化功能,对竞品形成降维打击 [3][7] - 价格策略被形容为"掀桌"行为,可能重塑中大型纯电SUV市场格局,迫使竞品跟进调价 [8][12] 产品竞争力解析 - 车身尺寸达5.145米,轴距3.11米,定位大三排SUV,空间表现突出 [7] - 前备箱设计激进但实用,装载能力超越同级产品,成为显著卖点 [8][9] - 配置包含电吸门、智能电动冰箱、座椅通风按摩等高端功能,在26万价位形成超高性价比 [10] 市场影响评估 - 定价策略可能引发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部分已购车用户出现不满情绪 [8] - 作为唯二具备换电能力的车企,技术差异化叠加价格优势形成独特竞争力 [8] - 产品定位精准切入家庭用户需求,超大空间设计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 [7][8] 行业趋势观察 - 纯电大型SUV价格带下探速度超预期,一年内从35万+降至26万区间,行业竞争加剧 [7][8] - 高端配置普及化趋势明显,原40万级配置快速下沉至25万价格带 [10] - 车企从品牌溢价竞争转向极致性价比竞争,行业可能进入新一轮洗牌阶段 [12]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好日子结束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1 07:09
作者 / 温 莎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柴 文 静 中俄汽车蜜月期戛然而止。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中国对俄乘用车出口153664辆,同比减少58.75%。 一度,中俄汽车蜜里调油。2022至2024年,中国出口至俄罗斯的汽车数量大幅增长。2024年全年出口量更是达到128万辆,低价高配的中国车深受俄罗 斯消费者追捧。 俄罗斯塔斯社TASS报告指出,仅2024年,俄罗斯消费者购买的中国汽车就达90.6万辆,占整体乘用车市场的58%。 当中国市场进入存量之争,隔壁的俄罗斯成为高增长的伊甸园。不只各大厂家蜂拥而至,连二手车商,汽车出口商也闻讯而来。 然而,从2024年年末开始,情况发生转变。"在俄罗斯,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生意最好做,当时,平行出口一辆车大概有10%的毛利。"一位从事汽车 平行出口业务的贸易商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但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只有大概1%。 销量下滑,市占率不变 2022年是中国汽车正在俄罗斯市场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俄罗斯汽车市场是大众、丰田、现代、雷诺等跨国巨头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建厂投产,合资合作频繁,年乘用车销量一度稳定在150万辆以 上。 俄乌冲突 ...
既要高端技术也要性价比:外资在中国的生存之道和进阶路
第一财经· 2025-07-30 21:29
外资企业在华战略调整 - 外资企业通过高端化、本土化和性价比策略应对中国市场竞争压力[1] - 坦能集团推出全球首发产品,性能和此前差不多但售价大幅降低,通过技术改造和材料更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 - 卡赫针对"深度清洁"优势开发差异化产品,通过与上海乐高乐园及高铁站合作扩大中国市场[3] - 坦能推出售价降低50%的同性能产品,并在上海投资建厂及收购本地品牌整合供应链[3] 服务业外资本地化策略 - CFA协会首次针对区域市场需求定制非英语产品,中文版CFA协会可持续投资基础证书推广价仅英文版的4折[4] - 伦茨集团针对中国市场推出适配解决方案,持续降本增效以提高竞争力[5] - 伦茨集团实现从"纯进口依赖"到"本土化全链条"跃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6] - 攀时集团上海生产基地年营业额近10亿元人民币,三期工厂建设正在冲刺收尾且产能接近饱和[6] 外资企业与中国制造协同发展 -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1.7%、68.3%和64.9%[8] - 上海瓦锡兰齐耀产能超饱和,双燃料发动机订单排期已排到2028年,正在扩建产能[9] - 中国国产船舶制造成本比韩国低30%左右,本土化服务水平和供应链支持力带来全球化竞争优势[9] - 上海瓦锡兰齐耀向韩国、加拿大交付订单,实现个性化定制[10]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与扩张 - 智利壹叁文企业中国销量占公司总体份额10%,美国份额约40%,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开盒即食三文鱼精品小盒包装[7] - 乐斯福将上海烘焙中心升级为亚太区域首个"工业化技术应用中心",完成安徽和广西生产基地扩建项目[11] - 乐斯福计划2026年在内蒙古启动新投资项目,借助中国制造优势向亚太市场输出产品[11] - 艾默生基于中国场景定制的技术产品因用户良好反馈输出海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转化为全球竞争优势[10]
绿茶集团(06831):性价比为基经营提效,强激励助力规模扩张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7-28 20: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15][19][1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国内知名的中式休闲餐厅运营商,品牌定位为性价比、环境优的中式融合菜赛道,截至2025年5月运营493家直营门店,覆盖中国香港地区以及中国内地各线城市 [4][12][17] - 公司老店运营健康,2024年老店店销维持在1000万元以上,预计外卖占比提升将带动同店恢复增长 [4][12][17] - 近年公司试水小型餐厅,翻台率高、经营成本低,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4 - 15个月,门店模型调整+激励到位有望加速拓店 [4][12][17]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46.8/59.0/75.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0%/25.9%/27.3%;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9/5.9/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8%/22.1%/25.9% [15][19][1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发展历程:2004年在杭州西湖创立绿茶青年旅舍,2008年开设第一家绿茶餐厅,2010年进入一线城市,2018年开第100家餐厅,截至2025年5月有493家餐厅,覆盖多地 [23] - 主营业务:主营直营融合菜餐厅及外卖业务,价格带50 - 70元,餐厅经营收入占比超80%,外卖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25] - 股权结构: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夫妇实控,持股54.29%,合众集团旗下平台持股15.76%,股权激励平台持股4.95%,2020 - 2022年分3次授予约3192万份限制性股份 [31][32][33] - 财务分析:2018 - 2024年收入增长主要靠扩店,单店收入受翻台和客单下滑拖累,预计2025年单店收入修复;盈利能力改善,现金流健康,原材料成本占比下降 [34][36][42] 行业分析 - 市场规模: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5.6万亿元,中式餐厅占比稳定在55%左右,休闲中式餐厅增速最快,2019 - 2024年CAGR为5.6%,预计2024 - 2029年以9.1%的年复合增速增长 [49][53] - 竞争格局:行业更替加速,2024年新收录商户占比43%,42%商户退出线上经营;中国餐饮连锁化率逐步提升至23.3%,但低于美日;休闲中式餐厅市场高度分散,绿茶市占率0.7%,排名第4 [55][58][65] - 消费趋势:消费趋于性价比,2024年下半年行业价格降幅收窄;线上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线上点单比例为28% [66][73] 竞争优势 - 菜品:研发能力出色,创始人主导,团队经验丰富,结合市场数据研发菜单,多款菜品领先行业;菜单标准化与本土化结合,每年更新约20%菜品;SKU均衡,性价比领先 [75][79][83] - 门店:单店模型优,投资回收期约14个月;老店运营健康,2024年老店堂食年均销售额超1000万元;2024年落实门店分红机制,绑定核心利益 [86][90][93] - 供应链:采用第三方食材加工与直采相结合的模式,确保菜品标准化;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提升效率 [94][97] 成长看点 - 门店扩张:近年拓店重心在小型门店,投资回收期缩短;规划2025 - 2027年分别新开150/200/213家店;全国布点早,区域门店密度低于同业,有扩张空间 [98][100][104] - 店效提升:行业价格竞争趋缓,公司菜品优化有望稳住客单价;2024年外卖占比18.8%,预计未来2 - 3年达30% - 35%;2023年推出升级版微信小程序,截至2025年5月有超1610万会员 [106][108][109]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门店分别净开131/176/183家,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2.0%/25.9%/27.3%;毛利率分别为69.4%/69.5%/69.6%,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9/5.9/7.5亿元 [18][113] - 投资建议:选取小菜园、九毛九、海底捞等为可比公司,最新收盘价对应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PE为15倍,考虑公司处于成长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4]
今日新闻丨特斯拉交出近10年最差财报!零跑B01上市,售价8.98-11.98万元!新款银河E5上市,起售价10.98万元!
电动车公社· 2025-07-24 23:59
零跑B01上市 - 新车共推出6款车型,售价8.98-11.98万元 [1][4] - 车身尺寸为4770/1880/1490mm,轴距2735mm,提供8款配色,前脸封闭式设计,可选配激光雷达 [3] - 内饰采用简约风格,提供幻月紫、纤云灰两款配色,配备8.8英寸全液晶仪表盘、14.6英寸2.5K中控屏及百变副驾 [3] - 配置包括座椅加热/通风、方向盘加热、12扬声器音响、256色氛围灯、360°全景影像、电动尾门等 [3] - 智能化方面搭载高通SA8295P芯片和双AI语音大模型,配备27颗感知硬件,支持26项辅助驾驶功能 [6] - 动力采用43.9/56.2/67.1kWh电池包,CLTC续航430/550/650km,零百加速时间9.4/8.7/6.4/6.5秒 [7] - 定位10万级市场,主打性价比,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11万+级别,有望助推月销量突破5万台 [9] 新款银河E5上市 - 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10.98-14.58万元 [10][11] - 车身尺寸为4615/1901/1670mm,轴距2750mm,新增晚林绿和黎光蓝两种配色 [18] - 电池包容量升级,CLTC纯电续航从440/530km提升至530/610km,售价不变 [20] - 内饰升级Flyme Auto系统,新增导航绿波、洗车模式、方向盘自定义按键等十几项功能 [21] - 购车权益包括6000元置换补贴、6400元金融补贴、8万24期0息及3年免费车联网流量 [14]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 - 销量38.41万辆,同比下滑14% [22] - 汽车业务营收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6% [22] - 归母净利润13.93亿美元,同比下滑23% [22] - 毛利率从18%降至17.2%,自由现金流仅为1亿美元 [22] - 面临美国补贴退坡、中国市场挑战、欧洲市场抵制等压力 [22] - 未来增长点包括Robotaxi业务、人形机器人、6座版Model Y及入门版Model Q [22]
“在上海喝蜜雪冰城会被东方明珠攻击?” 玩地域梗的乐子人快把南京路柠檬水买爆了
36氪· 2025-07-24 15:36
品牌营销事件 - 蜜雪冰城官方账号@雪王日记发布吉祥物"雪王"与外滩东方明珠塔合影视频,短时间内点赞量逼近百万,引发全网玩梗热潮[1][3] - 网友创作"东方明珠攻打蜜雪冰城"系列地域梗图,通过AI生成雪王拔起东方明珠等夸张画面,形成病毒式传播[5][13][15] - 该事件推动蜜雪冰城成为上海打卡地标,社交平台涌现大量消费者手持产品与外滩合影内容,南京东路门店出现柠檬水售罄现象[23][25] 品牌定位策略 - 公司坚持极致性价比定位,4元柠檬水等低价产品成为核心卖点,与上海高端消费市场形成强烈反差[18][21][63] - 通过"商务人士喝蜜雪冰城"等反向营销梗强化品牌记忆点,将低价特性转化为社交货币[18][19] - 河南中路门店距外滩仅600米的地理位置,巧妙呼应品牌中原出身,强化地域文化冲突话题[27][31] 上海市场拓展 - 公司采用"郊区包围城市"策略逐步渗透上海,2021年首次进入淮海中路、陆家嘴等核心商圈引发关注[48] - 2023年上半年上海成为拓店最多城市,2024年3月首次打破全国统一定价体系,对徐汇等四区产品提价1元应对成本压力[52][54] - 供应链体系受益于2014年上海餐饮展会资源,通过更换设备供应商建立品控团队实现千店规模扩张[45][46] 企业发展历程 - 创始团队1996年从郑州刨冰摊起家,2007年推出三合一速溶咖啡产品,2009年引入上海高管章总转型茶饮赛道[35][36] - 上海考察促使产品升级但高端化尝试失败,最终确立"物美价廉"大学店模式,2011年形成"冰淇淋+茶饮"全年产品线[39][41] - 2013年柠檬水爆品推动门店破千,当前全国门店数河南(3358家)、江苏(2603家)、山东(2522家)位列前三,上海565家[57][58] 行业竞争分析 - 品牌选址逻辑侧重人口密度而非经济水平,回归分析显示门店数量与人口数相关性高于GDP[57] - 核心商圈门店需每分钟售出1杯才能盈利,但通过极致供应链效率维持扩张,形成"越便宜越传播"的营销正循环[50][63] - 与快乐柠檬等早期竞品形成差异化定位,将价格劣势转化为品牌特色,创造独特的市场竞争壁垒[39]
ALDI奥乐齐2024实现大幅增长 未来空间如何?
中国经营报· 2025-07-20 16:48
业绩增长 - 2024年销售规模总计20亿元,同比增长100%,门店总数55个 [1] - 2023年销售规模总计10亿元,同比增长33.3%,门店总数50个 [1] - 2024年门店仅增长5家但销售规模翻倍,平均单店年销售额3636.36万元 [1][2] 商业模式 - 自有品牌占比约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 - 严格控制SKU数量、优化供应链和门店运营,大幅降低成本 [1] - "少即是多"哲学,通过"高品质、低价格"传递独特价值 [1] - 门店面积通常在200-600平方米,坪效非常高 [2] 产品策略 - 推出"超值"系列,覆盖生鲜、日用品等品类,主打性价比 [2] - 9.9元白酒、7.5元950mL鲜牛奶等产品成为爆款 [2] - 已开发13个自有品牌,涵盖多个系列 [3] - 抓住中国消费市场高频、刚需、健康的需求 [2] 供应链管理 - 超80%本土优选供应商,背靠全球供应链 [3] - "本土+全球"双轨并行供应体系,降低物流和人力成本 [3] - 生鲜产品本土采购比例高,提升运营效率 [3] - 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前已研究攻克中国供应链 [3] 区域扩张 - 2025年开始走出上海,进入江苏市场,门店总数达76家 [4] - 上海70家、苏州3家、无锡2家、昆山1家 [4] - 复用上海运营经验,快速覆盖江苏供应链与物流网络 [4] - 江苏市场消费潜力大,对高性价比商品需求强烈 [4] 行业观点 - 国际化战略在中国市场的自然延伸,意在复制成功模式 [4] - 跨区域扩张面临消费差异、供应链构建和竞争格局挑战 [4] - 需适应云消费时代趋势,发展线上渠道和数字化手段 [4] - 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管理模式差异带来挑战 [4]
老铺黄金SG新店转化率95%+,解禁期后周跌20%,黄金坑可上车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18 12:02
品牌定位 - 公司定位为中国古法黄金高端品牌,对标国际奢侈品,被称为黄金界的"爱马仕" [1] - 采用限购模式(每人每日限购)以制造稀缺性,同时通过VIP室和1v1服务强化奢侈品属性 [1] - 营销模式与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相似,注重身份认同 [1] 会员体系 - 截至2023年末,"忠诚会员"人数超过8万名,分为四档:年消费1百万以上者占比0.1%,贡献营收15.9%;年消费30万~100万元者占比0.8%,贡献10.8%;年消费5万~30万元者占10.5%,贡献营收29.7%;年消费5万元以下者贡献营收39.6% [3] - 截至2024年末,"忠诚会员"增至35万名 [3] - 2021-2023年,忠诚会员收入占比分别为97.3%、97.6%、96.0% [4] 定价模式 - 采用"一口价"模式,根据款式和工艺复杂度定价,弱化克重概念 [5] - 每年调价2-3次,调价周期较长,滞后于金价变动,部分商品具有性价比 [5] - 2024年4月12日涨价主要针对低额产品,距离2月涨价(+5-12%)仅过去2个月 [5] 渠道布局 - 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模式,全国仅40家门店,海外新加坡1家 [6] - 线下门店选址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如IFC、SKP) [6] - 2025年新开门店包括北京东方新天地禅房、北京SKP、上海港汇恒隆、新加坡金沙、上海IFC等 [7]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85.06亿元(+167.5%),毛利35.01亿元(+162.9%),净利润14.73亿元(+253.9%) [8] - 2024年线下门店收入74.50亿元(占比87.6%),线上收入10.55亿元(占比12.4%,+192.2%) [8] - 2024年毛利率41.2%(同比-0.7个百分点),2021-2024年毛利率稳定在41%左右 [8] 推荐逻辑 - 解禁期后股价先回调后反弹,2024年12月27日6个月禁售期到期后出现最大单周跌幅,随后重回涨势 [10] - 2025年6月28日约40%股权解禁后股价创1108港元新高,但近半月跌幅13%,近一周跌幅20% [12] - 二手回收价较高,通常维持在定价的9折左右(如点钻貔貅项链保值91%),优于同业(如周大福回收折价74折) [13] - 2025年计划新开门店9家(原计划6-8家),包括香港IFC、南京IFC、深圳湾万象城等 [15] - 新加坡金沙精品店销售转化率95%以上,每小时成交4-10单,95%顾客为本地客源 [15] - 2025年前5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33%,618大促天猫首小时销售额超4000万元(+800%),活动期间成交额破10亿元 [15] - 新品"七子珐琅黄金葫芦"(定价3.2万-4.5万)推出17天在天猫创造3400万元GMV [16] - 高盛预测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及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8%及284%至129.63亿及22.59亿元,花旗预测收入增长198%达105亿元,净利润增长260%达21亿元 [23] - 高盛预计2025年底金价达3700美元/盎司,2026年中升至4000美元 [24] 股价表现 - 作为"新消费"当周跌幅最大达20.09%,季度涨幅较低 [17] - 作为黄金品类周/月跌幅最大,季度涨幅最小,主要因解禁期波动及获利了结压力 [19] 机构持仓与估值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公募基金持股数从46只降至14只,持股总数145万股(同比-54%) [28] - 当前PE 93.68x,位于年初至今56.49%百分位 [29]
辣妹风坑苦了优衣库
36氪· 2025-07-17 12:04
核心观点 -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面临业绩持续下滑,主要由于产品风格转变、性价比下降及质量下滑导致消费者流失 [1][2][3][4][6][7][8][9][12][13][14][15][17][18] 产品策略转变 - 产品风格从简约实用转向"辣妹风",主打短款、紧身、小码设计,导致原有客群不适应 [2][3][11][12] - 女装S码尺寸小于童装140cm尺码,引发消费者"穿不上"的普遍抱怨 [3] - 推出"Miu系学院风"和"老钱风"等大牌平替款式,试图吸引新客群 [11][12] - 开发与品牌气质不符的露脐辣妹装,分析师认为对长期业绩无实质帮助 [13] 价格与性价比问题 - 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产品零售价与成本价比率从2.5-3倍升至超4倍 [6] - 涨价方式包括直接提价和减少折扣频率 [6] - 消费者感知性价比下降,2020年"优衣库悄悄涨价"登上微博热搜 [6] - 竞品平替以更低价格抢夺市场份额,高管承认此冲击 [6][9][14] 质量问题 - 产品质量明显下滑,联名T恤洗涤后出现严重缩水变形 [8] - 消费者反映部分产品"次抛"质量,社交媒体吐槽集中 [8] - 供应链调整导致对生产环节掌控力下降,影响品控 [15] 中国市场业绩表现 - 中国内地市场2025财年Q3收益同比下滑5%,经营溢利下降3% [9] - 中国香港市场营收增长但经营溢利大幅减少 [9] - 2023年末起中国区业绩持续不稳定,2025财年连续三个季度双跌 [9] - 全球唯一下滑市场,其他地区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9] 应对措施 - 开设全球旗舰店和城市定制门店,强化品牌体验而非降价 [17][18] - 推出区域差异化商品组合,强调生活方式概念 [18] - 尝试通过"个店经营"模式重建品牌护城河 [18] - 未实质性解决性价比问题,坚持不降价策略 [14][17] 行业背景 - Miu Miu三年业绩从4亿欧元增至12.28亿欧元,验证高端路线 [12] - 拉夫劳伦和Lululemon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超20% [12] - 小码女装赛道受追捧,CHUU等品牌快速扩张 [12] - 中国服装供应链成本持续下降,但优衣库零售价未同步下调 [6]
食品饮料行业主题报告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食品饮料行业、零食量贩渠道行业、会员制商超行业、电商行业、即时零售行业 - **公司**: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劲仔食品、陈德露露、伊利、会稽山、古越龙山、茅台、永辉超市、胖东来、美团闪送、安井食品、千味央厨、海天味业、保利食品、青岛啤酒、燕京啤酒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新需求** - **消费意愿分化**:Z世代、一线富裕银发族和三线富裕中老年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积极,一二线中产阶级和农村中老年人消费意愿偏弱;消费品类上,教育、食品饮料、保健用品和旅行有潜在成长机会,家电、烟酒和消费电子存在风险[3] - **性价比受关注**:性价比成消费者首要关注点,催生零食量贩渠道发展,降低消费者对品牌溢价支付意愿[4] - **情绪价值提升**:20 - 24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从43%升至46%,情绪消费市场增长[4] - **健康需求凸显**: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提高,催生保健品市场需求,预计2027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规模达8362亿,较2022年增长42%[5] - **新产品** - **零食企业**:推出健康化零食产品,如引入魔芋、海带、鹌鹑蛋等[6] - **饮料企业**:2024年无糖茶和植物饮料增速分别达19%和32%,企业推出养生和无糖饮料,推动东鹏饮料业绩增长[8] - **酒类企业**:黄酒企业推出气泡黄酒、果露酒、咖啡黄酒等新品;啤酒企业推出精酿品牌、果味啤酒、无醇或低醇啤酒;白酒企业推出低度白酒品牌[9][10] - **新渠道** - **零食量贩渠道**: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11亿增长到2023年的800多亿,预计2027年达1500亿,从边缘销售模式发展为主流模式[12] - **会员制商超**:2012 - 2023年中国仓储会员超市市场规模从200多亿增长到364亿,预计2024年达387亿,山姆等会员制商超推动品牌创新和发展[14] - **线上渠道**:线上销售带动传统消费品线上线下格局改变,2023年酒类线上销售规模超1200亿,同比增长约56%,电商平台推出即时零售新渠道,在618取得亮眼表现[17][18][1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投资建议**:关注新产品、新渠道和新需求三条主线,维持食品饮料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推荐三只松鼠、伊利股份、安井食品、千味央厨、海天味业、保利食品、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建议关注盐津铺子[20][21][22] - **风险提示**:原材料波动和行业竞争加剧风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