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素质教育助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华日报· 2025-08-15 05:55
高职教育素质教育改革 -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专业技能培养已不足够 [1] - 素质教育成为破解"技能与素质脱节"困境的关键路径,需将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等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1] 人才培养目标更新 - 51.6%的企业提高了招聘中的软技能要求,如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 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质"倾向,需转向培养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 [2] - 教育目标应推动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型工匠"转型,注重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与工匠精神 [3] 课程体系重构 - 当前课程设置"重技能、轻素质",导致学生在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短板 [4] - 需构建通识素质与专业技能一体化的课程架构,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统一 [4] - 广州某院校的"一课三平台"模式(《国学精粹》必修课+三大实践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新途径 [5] 产教融合实践 - 当前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存在形式单一、资源分散问题,需打造"第二课堂"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6] - 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提升职业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7] - 院校联合企业共建信创人才培养基地(如"麒麟工坊"),实现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7] 评价与信息化支持 - 需将学生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形成培养闭环系统 [7] - 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素质提升方案和职业规划指导 [7]
多所职业本科院校分数线逆袭,投档线甚至堪比双一流高校
第一财经· 2025-08-06 17:29
职业本科院校招生表现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计划翻倍情况下,省内外物理、历史类录取考生均100%超特控线,物理类600分以上考生10人,广东省内物理类录取910人,同比增长104.5% [3]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专业组最低分566分,超本科线130分,超特控线32分,最高分600分,超本科线164分,超特控线66分 [3] - 深圳两所职业本科院校投档分数线超过部分双一流高校,主要得益于深圳强大的产业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 其他地区职业本科院校招生亮点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在浙江省普高录取中最高分达621分,创浙江省同类院校历史新高,600分以上考生数量较2024年增长17%,550分以上录取考生达445人 [5]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12个本科专业一次性满额录取,最高分600分,最低分535分,高于一段线45分 [5] -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北京普通批专业组最高分549分,超出本科控制线119分,艺术提前批录取综合分最高分530分,高出美术类本科控制线143.5分 [5] -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本科批物理类录取最高分562分,超本科线126分,最低分520分,超本科线84分 [5] 职业本科院校发展背景与就业表现 - 职业本科院校数量从2019年试点至今已达87所,2025年设置数量创新高达36所 [6] -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7.38%,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就业对口率超88%,服务制造业比例超39%,中国500强企业就业比例达15.51% [6] -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实施深度产教融合 [7] 本科毕业生"回炉"技校现象 -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预备技师订单班首次招收本科毕业生,学制为"一年在校教学+一年企业实践",首届招生30人 [9] - 浙江省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技师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专业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 [9] - 本科毕业生理论水平高但技能操作短板,与企业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产业升级进一步凸显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 [9] 行业趋势总结 - 职业本科分数线提升与本科毕业生"回炉"现象共同反映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0] - 高校需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0]
构建“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创新产学研共同体模式
经济日报· 2025-06-26 06:32
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 - 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打破产、学、研壁垒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以"四链"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教育链为根基、产业链为支撑、创新链为动力、人才链为牵引的产学研"共同体"生态 [2] 融合发展机制 - 建立4大机制保障产学研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参与动力机制(资源互补共创共享)、组织运行机制(院董会共建共管)、利益共享机制(投入产出科学评估)、协调保障机制(战略协议与联席会议) [3] 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 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与中国邮政、海水稻研发中心、中软国际等合作组建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4] - 以院董会为管理核心,企业高管、学院管理者与教育专家三方协同决策,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 [4] 课程共建模式 - 联合华为云、海信等企业开发"鸿蒙应用开发""智能仓储系统设计"等近百门校企融合课程,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5] - 实施项目制教学,年均引入元宇宙、360网络攻防等2-3个真实项目案例,同步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挂职+技术骨干导师) [5] 平台牵引模式 - 与青岛特锐德、国合公司共建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恒星集团打造创新孵化与就业服务综合平台 [6] - 协同华为云、海尔、海信等企业建成鸿蒙开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27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 [6] 项目驱动模式 - 年均引入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真实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余项 [7] - 通过"四真"教学场景(真实市场环境、岗位、项目、实岗真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 [7]
王兴兴获聘背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高校何为
南方都市报· 2025-04-29 09:51
高校产教融合改革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成员包括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企业高管,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匹配 [1] - 改革重点为引导应用型高校紧贴重点产业需求,编制面向行业产业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上海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按下"加速键" [1] - 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亟待解决,行业领军人物如光伏行业高纪凡、360公司周鸿祎等以兼职教授身份重返高校讲台 [1] 政策支持与校企合作 -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首个针对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鼓励高校聘请行业专家加强产学合作 [2] - 宇树科技与上海大学、宝山区签署战略协议,成立"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王兴兴担任"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首席智库专家"和"上海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孵化 [2] - 王兴兴团队与上海大学合作的"机器人集群三维环境协同探索"项目瞄准自然灾害救援、地质勘探等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生成式AI、具身智能技术应用 [2] 企业家参与高校科研 - 企业家在高校任职兼具技术导师、产业顾问和资源整合者角色,将前沿技术、真实案例和市场需求融入教学,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 [4][5] - 业界顶尖人才加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捐赠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助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5] - 当前企业家参与更聚焦前沿战略科技,注重产业对高校科研的指引作用,产教融合实现"双主体" [3][4] 上海试点改革与三链融合 - 上海市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试点改革,首批选择5所高校组建行业产业主导的委员会,行业产业委员占比不少于50%,主任委员由行业专家担任 [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委员会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负责人组成,行业企业代表占比过半,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评价者和受益者 [6] - 上海电机学院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华大半导体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代表 [6] 教育适应性调整 - 应用型高校专业调整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就业为导向,要求专业设置、课程创新、师资建设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7] - 教育部明确"引企入教"政策目标为行业前沿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双提升" [7] - 产教融合有望从"政策驱动"转向"生态自驱",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提供支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