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
搜索文档
8月份的工资,9月份发,个人所得税应该在哪个月申报?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10-01 11:18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 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销售商品成本等,符合规定可据实扣除 [9] - 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业务招待费按发生额60%扣除且最高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5‰ [9] -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特殊行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可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9] - 税金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准予扣除 [9] - 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等,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可按规定扣除 [9][10] - 其他支出包括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支出 [10] 企业所得税不得税前扣除项目 - 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不得扣除 [10] - 企业所得税税款、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得扣除 [10] - 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 [10][11] -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不得扣除 [11]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 - 税前扣除凭证按照来源分为内部凭证和外部凭证 [11] - 内部凭证是企业自制用于成本、费用、损失和其他支出核算的会计原始凭证 [11] - 外部凭证包括发票、财政票据、完税凭证、收款凭证等从其他单位、个人取得的凭证 [11][12] - 企业应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结束前取得凭证,汇算清缴期结束后被告知不合规的应在60日内补开、换开 [12] - 以前年度未取得合规凭证的支出可追补至发生年度税前扣除,但追补年限不得超过五年 [13]
必学:个税汇算清缴即将截止,如何操作享优惠?|第389期精品课程
银行螺丝钉· 2025-06-13 02:03
个税汇算清缴核心要点 - 2024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操作多退少补[1][8][11] -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税率分为7档从3%至45%不等[13][14] -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7大类: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租金/贷款利息、继续教育、大病医疗[20][22][23] 专项附加扣除详情 - 婴幼儿照护: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扣除,适用于3岁以下婴幼儿[25] - 子女教育: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扣除,覆盖从3岁至博士阶段教育[25] - 赡养老人:每月3000元(每年36000元)扣除,适用于年满60岁父母[25] - 住房租金:按城市级别分三档扣除(1500/1100/800元/月)[26] - 住房贷款利息: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扣除,限首套住房贷款[26] 个人养老金政策 - 个人养老金账户存款可享受个税递延优惠,存入时免税,提取时按3%税率征税[28] - 2024年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可在2025年汇算清缴时申报扣除,最高扣除限额12000元/年[30] - 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资品种包括指数基金,如中证A500和中证红利等[32][33][38] 节税技巧 - 年终奖可选择合并计税或单独计税,需分别测算选择更优惠方式[52][53] - 夫妻共同扣除项目(如子女教育)应选择税率较高的一方申报以最大化节税效果[55][56] - 租房与房贷利息扣除需二选一,应根据所在城市级别测算更优惠方案[57][58][59] 常见问题解答 - 补税情形包括:更换工作、多单位发工资、存在副业收入等[63][64] - 房贷利息扣除仅限首套住房贷款,且最长扣除期限20年[68][69][70] - 商业保险中仅企业年金和税优健康险可税前扣除[73]
《画里说税》名词对对碰 | 应纳税额vs应纳税所得额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4-29 09:01
税收名词解析 -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基础[2] - 应纳税额是通过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再减除税收优惠规定的减免和抵免税额后得出的企业实际应缴税款[2] -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可采用直接法(收入总额减各项扣除)或间接法(合计利润加减纳税调整额)[3] 电影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 电影企业销售电影拷贝、转让版权、发行及农村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15] - 一般纳税人提供城市电影放映服务可选择简易计税办法缴纳增值税[17] - 境内单位向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境外播映服务免征增值税[19] - 政策依据包括财政部税务总局2023年第61号公告及2016年财税36号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