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除牌机制

搜索文档
“快速除牌机制”发威 长期停牌港股公司进入补救期
证券日报· 2025-08-15 00:07
港股退市机制执行情况 - 2024年截至8月14日共35家港股公司退市 其中16家被港交所强制除牌 [1] - 港交所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 主板连续停牌超18个月或创业板超12个月可取消上市地位 [1] - 财务造假等严重违规行为可被立即除牌 [1] 强制除牌公司特征 - 16家强制除牌公司普遍存在业务运营不足 资产状况不佳 公司治理缺陷或财务违规问题 [2] - 涉及非银金融 软件服务 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 包含2家SPAC公司 [2] - SPAC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业务合并交易须启动退市 如VISION DEAL-Z案例 [2] 重大除牌案例 - 恒大集团于8月25日起被取消上市地位 清盘程序涉及187份债务证明 债权金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 [3] - 2018-2024年港交所累计除牌211家公司 其中主板强制除牌超160家 [3] 市场流动性影响 - 港股主板2025年7月日均成交额达2423亿港元 较2023年12月1102亿港元增长120% [3] 长期停牌公司状况 - 截至2024年7月底有90家公司停牌超3个月处于休眠状态 [4] - 诺辉健康 联众国际补救截止期为9月27日 当代置业等18家公司截止期为10月1日 [4] - 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 天誉置业 恒盛地产均因未披露2024年报于2025年4月1日停牌 [4] 复牌程序要求 - 港交所会在停牌三个月内刊发复牌指引 要求发行人定期披露进展 [4] - 需完全解决问题而非仅提交计划 最终由上市委员会决定除牌 [4] - 诺发集团因未在2024年4月2日前复牌 经复核后于8月7日正式除牌 [5]
万亿级房企资本终局落幕,恒大16载上市路止步8月25日
搜狐财经· 2025-08-14 08:56
退市核心事实与时间线 - 公司上市地位将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取消 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8月22日 正式摘牌时间为8月25日上午9时起 [1][3] - 退市原因为自2024年1月29日起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 且未能满足港交所任何复牌指引 触发《上市规则》第6.01A(1)条"快速除牌机制" [3] - 公司公告明确表示无意申请复核 接受退市决定 [4]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9-2020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金额分别达2139亿元和3501亿元 占当期披露收入的50%-78% [5] - 利用虚假财报发行208亿元公司债 [5] - 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因审计失职被罚没收入2774万元 罚款2.97亿元 业务暂停6个月 [6] 清盘与资产处置困境 - 清盘人已起诉公司高管追索约60亿美元(约438亿人民币)不当股息及酬金 并冻结全球600亿港元资产 [6] - 目前仅变现约20亿港元资产 债务总额高达450亿美元(约3500亿港元) 清偿率或不足3% [6] - 超100家子公司被接管 包括恒大物业控股主体中环集团(BVI)等 [6] 影响范围与各方损失 - 中小股东市值从巅峰4000亿港元跌至摘牌前21.52亿港元(0.163港元/股) 投资近乎归零 [10] - 全国1300个项目涉及烂尾风险 70万套未交付房屋 [10] - 拖欠供应商/承包商款项高达1万亿元 [10] - 未披露债务2785亿元 诉讼仲裁4313亿元 普通债权人回收率渺茫 [10] 制度意义与行业警示 - 港股监管趋严 2018年增设"快速除牌机制"后累计167家主板公司被强制退市 [6] - 通过离岸公司、股息转移通道追索个人资产 打破"公司有限责任"屏障 为跨境追偿树立先例 [7] - 标志高杠杆、规模扩张型房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行业转向融资理性化、监管穿透化新阶段 [8] 遗留问题焦点 - 全国280城项目后续处置依赖地方政府纾困能力 [9] - 普通股民和债券持有人清偿顺位靠后 维权成功率低 部分投资者或可起诉中介机构索赔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