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支付机构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合规约束叠加业务拓展需求,年内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1:29
支付机构增资概况 - 2025年已有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最新一例为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准将注册资本增加至15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合利宝、易宝支付等6家机构已完成增资,金额在1亿元至3.11亿元之间 [2] - 2025年增资案例包括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增资至2亿元,上海安信汇支付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3亿元增至约2.1亿元,以及小米旗下捷付睿通和携程旗下程付通的增资 [2] 监管规定与合规驱动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将设立支付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货币资本,并授权央行根据业务类型、经营地域和规模等因素提高此限额 [2] - 《条例实施细则》对注册资本有附加要求,例如仅从事储值账户运营Ⅰ类业务需附加1亿元,仅从事支付交易处理Ⅰ类业务且经营地域超20个省市区也需附加1亿元 [4][5] - 监管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采用超额累退计算方式,例如备付金日均余额不超过500亿元部分按5%计算净资产最低限额,超过500亿至2000亿部分按4%计算 [6] - 增资是满足监管计算公式、应对备付金管理、系统安全投入及反诈风控升级等高成本运营的硬性需求 [5] 头部机构资本实力 - 有7家支付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其中财付通以223亿元居首,贝宝支付以45.2亿元次之,度小满为40亿元,抖音支付为31.5亿元,银行商务为27.89亿元,网银在线和支付宝均为15亿元 [5] - 对于备付金日均余额超万亿的头部机构,增资是满足监管要求、守住合规底线的硬性动作 [5] 业务拓展与发展战略 - 支付行业盈利模式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场景与服务驱动,资本实力成为拓展跨境支付、商户科技服务、综合资金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的基础 [1][7] - 增资可提升业务上限,使机构能承接更多支付交易,并为开展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重资本、高合规要求业务提供支持 [6] - 机构增资旨在更稳健地开展业务,加大在科技创新、支付服务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投入,例如抖音支付增资至31.5亿元以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7][8] 增资的附加效益 - 增资能够增强支付机构抗风险能力,应对欺诈风险、系统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维持业务稳定运营 [8] - 较高的注册资本可以提升支付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增强客户与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8]
9月四家支付机构遭“双罚”!年内行业已罚超1.56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9-30 16:03
9月监管处罚概况 - 9月共有4家支付机构收到监管罚单,均采用“双罚”机制,合计罚没金额达515.33万元 [1] - 9月支付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集中于预付卡管理、客户备付金安全、交易信息合规、高管任职备案四大领域 [2] - 单张罚单金额跨度从10万元至200万元,其中付临门支付因交易信息合规问题被罚200万元,为当月最高罚单 [2][3] 具体机构处罚详情 - 易通金服支付因违反预付卡管理规定、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等5项违法行为被警告、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3346.05元,罚款180万元,时任副总经理被罚款4万元 [2] - 汇联通支付因变更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央行批准被警告、通报批评并罚款10万元,时任法定代表人被罚款5万元 [2] - 上海金诚通电子支付因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被警告并罚款125万元,时任董事长被警告并罚款7.25万元 [3] - 付临门支付因未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被警告并罚款20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 [3] 违规行为深度分析 - 付临门支付的违规行为涉及交易发起、清算、记录的全链条问题,可能导致监管无法穿透资金链路,为违法活动提供可能 [4] - 上海金诚通电子支付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此类行为直接威胁消费者资金兑付安全 [4] - 易通金服支付的核心问题指向反洗钱履职不到位、商户管理失序和清算管理违规 [5] - 汇联通支付因高管变更未经批准被罚,此类原因较为罕见 [6] 2025年行业监管态势 - 2025年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保持严监管态势,年内支付机构已收到超过50张罚单,合计被罚没金额约1.56亿元 [1][6] - 监管处罚重点多集中在“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商户管理存在漏洞”等传统违规领域 [6] - 部分支付机构为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放松反洗钱监管要求 [6]
近期3家支付机构被"双罚"彰显严监管
证券日报· 2025-09-24 15:34
监管动态与处罚案例 - 9月份有3家支付机构收到监管罚单,包括贵州汇联通支付、上海金诚通电子支付和易通金服支付,且均为机构与责任人同时被罚的"双罚"[1] - 汇联通支付因变更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未经批准被警告、通报批评并罚款10万元,时任法定代表人被罚款5万元[2] - 易通金服支付因违反预付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清算管理、网络安全规定及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等5项违规,被警告、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3346.05元并罚款180万元,时任副总经理被罚款4万元[3] - 金诚通电子支付因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被罚款125万元,时任董事长被罚款7.25万元[3] 行业监管趋势 - 2025年以来支付行业严监管态势持续,年内支付机构已收到超过50张罚单[4] - 违规主要情形包括违反机构管理规定、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等[4] - 行业内出现多张大额罚单,例如汇元银通因6项违法行为被罚没2431.42万元,北京雅酷时空因8项违规被罚没1199.237万元,广州市汇聚支付因违反特约商户和支付账户管理规定被罚没1061万元[4] 专家观点与合规建议 - 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有所提升,"双罚"体现出对违法行为的警示[2] - 支付机构需加强经营管理,将合规治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规范性和透明度,并以科技赋能风控[4] - 合规建设需从制度、技术、战略、文化四方面发力: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合规制度体系;引入监管科技利用大数据和AI实时监控交易;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培育全员合规意识并将合规培训纳入绩效考核[4]
支付机构频频领“罚单” 年内已经有5家机构“离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16:27
支付机构监管处罚动态 - 上海电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因四项违法行为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1322.34元并罚款571万元,时任总经理被警告并罚款35万元 [1] - 违法行为类型包括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规定及违反备案管理规定 [1] - 顺丰恒通支付有限公司因违反清算及账户管理规定被合计罚没21万元,此为该公司首次收到监管罚单 [3] - 深圳市快付通支付有限公司因六项违法行为被警告并合计罚没35.2万元,时任财务总监对四项违法行为负责被警告并罚款19.5万元 [3] 监管处罚特点与趋势 - 罚款规模较大,部分罚单金额远超违规所得,反映出违规性质可能较为严重 [2] - "双罚制"持续,对机构和直接责任人同时处罚,以全面追究责任并增强合规意识 [2] - 违规原因首次出现违反备案管理规定,显示央行检查更为细化,监管覆盖支付公司运营全流程 [2] - 今年以来支付公司被罚数量及总额同比明显增加,反洗钱、商户真实性及合规性仍是监管重点 [4] - 大额罚单增多,出现多张千万级别罚单 [4] 支付牌照数量变化 - 央行已累计注销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缩减至170家 [5] - 2025年至今不到半年,已累计注销5张支付牌照 [6] - 注销的支付牌照中,预付卡类业务机构占比超过八成 [6] - 牌照减少被视为行业自然优胜劣汰的过程,预付卡牌照因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被批量淘汰 [6] 支付行业格局展望 - 支付行业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预计两三家巨头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7] - 支付是商业数字化的入口和基础工具,行业利润仍然很高 [7] - 在支付新规深入推进、央企"退金令"等因素影响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成为大势所趋 [7] - 支付行业仍处于深度洗牌进程中,牌照缩减包括机构主动注销及通过挂牌出让等方式寻找下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