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业合规

搜索文档
老牌收单机构离场!存量机构继续鏖战“红海”
北京商报· 2025-07-21 22:07
行业整合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央行注销支付牌照数量达10张,追平2024年全年总量,累计注销106张牌照,持牌机构数量从巅峰期的271家缩减至165家[1][6][7]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支付宝、微信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中小机构面临合规、竞争与创新三重困境,头部机构凭借资源整合能力持续扩张[1][7][9] - 退出机构类型从预付卡机构扩展至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等领域,原因包括风险事件、合规要求、业务合并及央企退出金融业务等[6][7] 瑞银信案例分析 - 瑞银信因牌照到期未续展于2025年7月9日终止支付业务,曾为线下收单前三甲,业务覆盖全国,年交易规模居行业前列[1][3][4] - 2020年因违规被央行重罚6124万元,业务范围在2019年续展时缩减三省份,2020年后业务规模锐减并逐步清退商户[4][5] - 退出反映老牌机构难以适应数字经济转型与合规趋严的双重压力,合规成为支付行业首要生存条件[5][7] 监管政策影响 - 2024年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提高资本门槛,要求穿透式股权管理,禁止跨界经营,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8][9] - 条例规定同一法人控股支付机构不得超过2家,强化业务聚焦,促使机构补齐合规短板[8] 行业转型方向 - 传统支付利润萎缩,金融科技与增值服务成为竞争重点,企业数字化服务可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利润[9] - 机构突围策略包括:垂直场景"支付+"解决方案、跨境支付探索、投靠互联网巨头或央国企、巩固传统优势业务[9] - 头部机构需防范生态垄断下的创新停滞,中小机构建议深耕细分市场或通过产品创新立足[9]
高汇通回应退出预付卡业务!支付机构缘何主动“瘦身”
北京商报· 2025-06-15 20:34
公司动态 - 高汇通主动缩减业务类型,退出储值账户运营Ⅱ类业务,保留储值账户运营Ⅰ类业务,正式告别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市场 [1][2][3] - 公司回应称调整是为集中资源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互联网支付业务,所有流程合规完成并已妥善处理客户权益保障 [2][4] - 高汇通曾获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资质及多省市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支付业务许可,支付业务分类调整后变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Ⅱ类 [3] - 公司控股方可追溯至中国香港公司锦胜企业有限公司,为香港上市企业有赞旗下,推出产品包括有赞支付和高汇通卡等 [3] - 高汇通2024年9月因多项违规被人民银行没收违法所得1214.74万元并处罚款1572.61万元,罚没共计2787.35万元 [5] - 公司表示已配合监管完成整改,强调有赞财务储备雄厚、规则制度严谨 [5] 行业趋势 - 支付机构主动退出预付卡业务已成行业趋势,高汇通退出或为"止损"之举 [6][7] - 在互联网支付替代、备付金政策调整等冲击下,预付卡交易难以为继,行业前景堪忧 [6][7] - 2025年以来人民银行已注销6家支付机构牌照,存量持牌机构缩减至169家,预付卡业务成为收缩重灾区 [6]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要求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预计预付卡牌照数量将继续下滑 [6][7] - 行业逐渐出清是趋势,头部支付机构业务更加聚焦,行业发展格局更加稳定 [10] - 预付卡行业陷入困境、银行卡收单交易规模下滑、中小支付机构深度洗牌是行业面临的几大挑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