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

搜索文档
专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创新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3日电 24小时在线的"AI学伴"大模型,"一对一"讲解你的作业难题;定制化的"AI冲刺 营",打造你的专属冲刺路径;安静舒适的"AI智习室",让你在家也能学得进,图书馆里不分心…… AI技术,正在重塑教学的全流程体验。 日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监事长、教育数字人推进工作组组长张少刚在由天立国际集团主办的"天立启 鸣AI学伴"大模型应用成果发布会上表示,学校教育的汇聚点在课堂,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课堂始终是 教育变革的主阵地。AI教育大模型能打破"数据孤岛",打破"人机对立",打破"学段割裂",让人工智能 真正融入课堂。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石中英表示,今年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 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系统性变革与创新方 面日益展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刘钢提出,AI教育要在效率与温度间把握好尺度。天立启鸣AI学伴 实现精准教学,同时将情感互动过程留给教师和学生,是"科技向善"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天立启鸣AI学伴"大模型是通过国家备案,在校园教学中实现规模化 ...
“教育强国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
新华网· 2025-06-20 18:44
教育强国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 -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黄嘉祺强调青年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教育生态,需在科技变革与教育转型中坚守育人初心[1] - 教业中学校长贺诚提出教育强国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需通过培育人文、科学、健康素养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法及探究式学习三者合力实现[1] - 贺诚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根基且放眼世界的"一国两制"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1] AI时代的教育变革 - 校长圆桌论坛汇集福建、广东、山东、上海及港澳8所学校嘉宾,围绕"AI时代的教育变革"展开深入交流[2] 研讨会背景与成果 - 研讨会由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澳门教业中学承办[3] - 教业中学作为传统爱国爱澳学校,在合校50周年之际首发《五秩风华》《栽种世界的教育》两本新书[2]
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建言)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核心观点 -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融入"向"体系重构"转变 [1] - 提出5个教育理念转型方向:跨学科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化教育、开放性教育、素质能力评价 [1] - 构建"基础+专业+创新"分层课程体系,强化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 [1] 教育理念更新转型 - 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教育,培养综合素养 [1] -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1] - 从标准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提供定制化资源 [1] - 从封闭教育转向开放教育,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1] - 评价标准从成绩导向转为素质能力导向 [1]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 基础课程:结合人工智能导论、编程与数学/物理,培养数字素养 [1] - 专业课程:深化人工智能与管理学/经济学交叉,拓宽创新思维 [1] - 创新课程:设置前沿技术课程,鼓励研究与实践 [1] 智能教育实践路径 - 构建智能系统分析学习者特征,实现助学/教/研/管/评全链条支持 [2] - 智能学习分析系统推送个性化内容,基于产业场景提升实践能力 [2] - 利用AI数据动态评估学生能力,实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育场域结构升级 - 打造虚实融合教育空间,智能教学设备互联互通 [2] - 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推荐、智能辅导与进度跟踪 [2] - 开发沉浸式数字资源,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 [2] 制度与伦理保障 - 制定AI课程标准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 - 完善数据使用、隐私保护、算法透明等规章制度 [3] - 明确师生使用权限与责任,防范技术滥用 [3]
王兴兴:AI时代 教育需要转化为个体、工具、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
快讯· 2025-05-16 13:21
《科创板日报》16日讯,今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在武汉召开。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发 言中表示,过去10年,AI技术经历了从基础识别智能到认知智能的重大突破。随着大模型逐步掌握人 类语言理解能力,教育的本质正迎来全新定义——传统教育模式呈现教师、课本、考试的单向传递,而 在AI时代,教育需要转化为个体、工具、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在AI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 必须真切清醒认识到两大关键挑战:一是数据隐私与伦理的规范,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型升级。展望未 来,王兴兴介绍宇树科技将聚焦三大方向: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建设,推动AI智能与教育资源的开源共 建,构建全球化的教育技术生态;重点建设跨学科实验室,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发融合AI的创新课程, 持续深化青少年AI培养,通过编程基础创客大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一代的科技创新能力;共创开放创 新的教育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教育变革的催化剂。 (长江日报) 王兴兴:AI时代 教育需要转化为个体、工具、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 ...
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4 09:12
阅读推广与教育公平 -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人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阅读被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是教育的主要任务[1] - 美国学者赫希指出教育不公平中很重要的方面是阅读不公平,城乡间不同背景家庭之间的差距往往和阅读有很大关系,农村孩子因买不起书导致起点差距[1] - 数字阅读普及后城乡间最大阅读差距是软件环境而非硬件设施,城市有更好的阅读氛围和资源如读书会、图书馆,需要更多志愿者帮助乡村孩子利用互联网阅读资源[2] - 新教育基金会通过"新教育童书馆"公益项目致力于缩小城乡阅读差距[2] 新教育实验的规模化与质量保障 - 新教育实验已覆盖1万多所学校但发展不平衡,分为标杆性学校、尚未把握要领的学校和仅挂牌未落实理念的学校三类[2] - 数字化时代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可同时实现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教育[2] - 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以新教育实验区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品质整体提升,已在甘肃静宁、山西武乡等地区探索成功经验[3] - 通过"新教师基金"项目用"三专"帮助教师成长,取得初步成效[3]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 开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并搭建线上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成长"项目对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3] - 外国学者对中国教育存在误解,通过实地考察展示中国教育的多元化与活力,初步实现目标[4][5] - 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势,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合作精神和尊师重教,西方教育强调创新和个体,需结合双方优点[5] - 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同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5]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 最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问题,思考教育未来方向,撰写《未来学校》和《教育的减法》两本书[6] - 现代技术发展使教育资源泛在化,知识无处不在,学校存在方式受到挑战,未来可能以学习中心形式运营[6] - 未来学习方式可能是学习共同体进行项目研究,如造无人机、拍电影等,通过项目式学习成长[6] - 每个人可通过自我建构性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6]
信“心”心理问答|一位焦虑母亲的求救信:当"经验"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围墙
经济观察报· 2025-05-02 08:41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一位焦虑母亲的求救信:当"经验"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围墙) 读者来信: 我是初三学生小宇的妈妈,本次期中考小宇距离他上学期期末的成绩在班里断崖式下跌了二十多名。更 让我难受的是,他说 " 妈妈你教的方法过时了 " ,我翻开他的作业本,发现那些我引以为傲的 " 解题秘 籍 " ,有时候竟成了困住他的枷锁。 孩子带回的数学课本经常让我这个曾经的学霸瞠目结舌,曾经熟悉的方程式解法被 " 情境建模 " 取代,几 何证明题变成了跨学科项目设计。我一直信任的某模拟试卷合集,里面的例题也已经与课本内容严重脱 节。最让我崩溃的是,孩子指着一道 " 智能电网能耗分析 " 的应用题, " 你连碳足迹计算都不会,怎么教 我? " 昨晚辅导英语时,我过去引以为傲的 " 作文模板 " 在新题型面前有点捉襟见肘。当我按老方法让他抄写十 遍单词时,他突然发飙撕了作业本: " 你根本不知道现在要考的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 我想起一个教育战 线新老师的话: " 当教育理念迭代时,家长的经验可能变成凶器。 " 上周三凌晨,我撞见他用编程软件破解数学题,当我质问 " 为什么要走捷径 " ,他打开教育类 APP 笑话 我: ...
「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人按照工具的方式生活」
声动活泼· 2025-04-21 18:39
Ha 声动活泼原创内容 「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体验,其实是通 向更好的发展道路。学习者能够逐渐走 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内心成长与 实际行动的道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负 责任的教育方式。 受访者 王熙乔 探月学校创始人、执行校长 采访者 徐涛 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 我们都亲眼见证过 AI 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风险和潜力,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获取答案,可以帮助老师批改 作业,它甚至可以成为老师,提供标准化的课程…… 「声东击西」采访过一所创新学校的创办人王熙乔, 他希望学生成为有价值感和自我驱动力的完整个体。 本期节目分享了他对于教育意义的重新思考。正如尼尔波兹曼在《教育何用》中所言: 「真正的教育超越 校园围墙,持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进行。有意义的学校教育应提供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让学习者能够清 晰审视当下,汲取历史智慧,并怀抱未来希望」。 另外,我们推出了一档面向青少年的节目「Knock Knock 世界」,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复杂世界的窗 口。 欢迎在文末了解更多详情。 内容整理自「声东击西」第 338 期节目「AI 快速演进下的教育应该教什么?一个创新学校校长的思考」。 本期观点 1. 教育的重新定位:学校 ...
在AI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虎嗅· 2025-04-19 15:22
教育行业现状与挑战 - 教育支出是中国家庭财富中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支出,但教育形式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基础教育体系近30年几乎无变化[1][3] - AI技术已颠覆知识生产方式(如OpenAI能完成大学级论文),但教育仍沿用工业化时代分科教学体系,学科边界固化[4][5] -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如高考导向),导致教学聚焦标准答案,抑制创造力培养,创新教育在现有框架下难以平衡[8][9] 未来人才核心能力 - 适应力成为关键素养,需从小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而非追求稳定环境[6] - 可迁移的基础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比职业专用技能更重要,创造力可通过训练提升,需打破常规思维惯性[7][8] - 团队合作是未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但基础教育缺乏系统培养,且与升学考核机制存在冲突[12][14][15] AI时代的教育重构 - 人类竞争力转向提出问题、跨学科整合及同理心,AI在已知问题解答上已超越人类[11][18] - 教育目标应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构建,知识点是手段而非目的,需注重思维训练和迁移应用[10][11] - 线下社交环境的价值不可替代,学校核心功能转向培养人际协作能力,技术越进步面对面交流越重要[16][17] 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 - 逆全球化背景下仍需培养全球化视野,跨国企业(如泡泡玛特)通过文化输出和本地化协作开拓市场[23] - 跨文化合作需开放心态和文化同理心,基础教育需加强多元文明认知,避免单一文化优越感[24] - 团队协作中需平衡领导与跟随角色,冲突管理能力是长期培养重点[15][16] 高等教育选拔趋势 - 美国顶尖高校采用多维评价(课外活动、个人陈述等),满分考生可能因缺乏独特性被拒[26][27] - 大学资源倾向多元背景学生,过度专注标准化考试反限制发展潜力,招生官注重动机真实性[28][30] - 教育包装现象存在但易被识别,长期能力与入学后表现才是核心,升学非终极目标[31] 心理健康与教育平衡 - 中国青少年抑郁率显著上升(初中24.7%、高中31.2%、大学36.5%),学业压力是主因[34] - 学校需构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家庭应避免过度目标导向,亲子关系质量影响深远[35][36] - 家长需为孩子"留白",过度安排会限制自主探索,价值感培养比短期成绩更重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