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法治

搜索文档
百城法治政府评估:整体稳步提升,数字法治融合存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9:21
法治政府建设总体进展 - 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所有被评估城市得分率均在60%以上 7项一级指标全国平均得分率较上年提升 [2] - 表现优异城市包括北京 杭州 上海 广州 深圳 宁波 佛山 南京 天津 重庆等 [2] - 评估覆盖100个城市 其中东部53个 中部25个 西部18个 中西部合计占比47% [2] 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建设 - 国务院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各地加快构建工作机制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2] - 地方政府针对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 在市场准入 公平竞争保障 公共资源获取等方面出台政策 规范招商引资活动 [3] - 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主导自动驾驶 智能制造 新能源储能等新兴领域制度规则探索 [3]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 2024年评估新增数字政府平台考察维度 包括建设进度 集约化程度 无障碍建设 [5][6] - 当前数字法治政府存在规划不全面 平台建设不完善 履职能力不足 制度保障欠缺等问题 [6] - 建议强化顶层设计 解决平台建设不均衡问题 完善数据安全 算法治理等领域的制度规范 [6] - 数字技术滥用导致"数字鸿沟"问题 需平衡效率与公平价值 [7]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制度建设需加强动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4] - 行政执法制度框架虽完善但部分领域仍存在堵点 [4] -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争议主渠道功能初显 配套工作待加强 [4] - 政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但各要素间系统集成和深度融通不足 [4]
我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全科”转型
辽宁日报· 2025-05-28 09:30
为破解难题,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提档升级,我省将重点解决"人"和"服务"的问题。在拓展服务覆盖 群体方面,我省高度关注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计划开展"一群体、一品牌"专项服务活动,确保法 律服务无死角。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方面,我省将严格把控专业人员准入标准,加强跨领 域、跨岗位的交流学习,此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 目录,借助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专业化人员短缺问题。在优化服务模式上,我省一方面重 点加强知识产权、涉外事务、海事海商等领域的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聚焦提升便利性, 顺应数字法治建设新趋势,构建高效便捷、覆盖城乡的云端法治服务站,开发"AI+公共法律服务"智能 服务模块,实现群众法律咨询"秒级响应"、法律问题"24小时回复"。同时,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 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全科服 务"模式转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优质服务。 目前,我省已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145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并设立1.6万余个村、 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实体平台全覆盖。 ...
今年十方面发力建设高水平法治政府
辽宁日报· 2025-05-18 08:35
行政执法提质增效是重点任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对食品药 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坚决检查到位,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和违规异地执法、趋 利性执法等问题坚决整治。在风险防控与社会治理方面,提出加快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 机制,夯实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我省今年将部署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工作,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 举措落地见效。 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提出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动政府管理依法进行,加强党政机关法 律顾问队伍建设,为政府依法履职提供智力支撑。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明确常态化开展"法治体 检",重点加快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和涉外法治建设,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聚焦法治政府建设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日前,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印发2025年高水平 法治政府建设十项重点任务,从政府职能转变、制度体系完善、决策程序规范、权力监督制约等方面发 力,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是重要发力点,明确深化"一网通办"和综合窗口改革,提升政务服务事 ...
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有效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00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平台用工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 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 如外卖送餐员和网约车司机可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2] - 平台企业借助算法对劳动者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指示、监督和考核[2] 权益保障措施 - 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平台企业按单计费申报缴费 不以工资总额为基数[2] - 2021年修改安全生产法将平台用工纳入调整范围 要求平台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3] - 人社部等部门2021年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最低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完善休息制度 规范劳动强度标准[3] -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网络餐饮平台不得采用"最严算法"考核 通过"算法取中"合理确定配送时限[4] 法治建设方向 - 需健全劳动法律法规 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最低标准[4] - 聚焦算法滥用和劳动者数据保护问题 合理确定平台企业法律责任 构建数字法治屏障[4] - 司法机关通过发布劳动争议指导性案例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提供法律指引[3] 行业发展特征 - 平台企业普遍使用算法管理业务经营和劳动用工 处理大量劳动者数据[4] - 新就业形态用工方式持续变化 需为商业创新保留空间 采取行政指导等柔性规范措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