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搜索文档
热词看未来|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新华社· 2025-11-18 13:43
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在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并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 [1] - 该政策旨在加强对新兴文艺形态的支持和引导并推动更多资源参与其发展 [7]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持证主体数量达到13841家 [3] - 2024年新审批通过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数量为3828家 [3] 行业形态与驱动力 - 行业呈现出人民共创共享的新型文艺形态其特点是全民创作和艺术形态持续焕新 [5] -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5] - 人民群众深度参与文艺创造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 [3] 发展前景 -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突出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7]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并把握人民群众新需求将促使行业活力持续奔涌 [7]
台州乱弹何以好戏连台
人民日报· 2025-10-26 14:25
公司运营模式与改革 - 剧团采取“民办公助”运营模式,由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部门及3家地方企业各投入20万元,合计100万元作为初始运营经费[4] - 2012年剧团正式更名为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政府每年通过购买公益演出、支持精品创作等方式为剧团创造良好演出市场[6] - 2023年台州市出台《关于支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人才培养、市场扶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民办公助”运营模式[13] - 民营剧团属性使其能够以市场化合作方式运作,成功邀请到国内一流艺术家加盟主创团队[8] 艺术传承与内容创作 - 剧团致力于保护传承台州乱弹“原汁原味”,规范曲牌与道白,融入台州民间小调,道白统一以台州官话为标准[7] - 在老艺人带领下挖掘整理120多本剧本、300多个曲谱,录制126段唱段、11本大戏,出版6本常用曲牌集[7] - 剧团现已复排17本大戏和30多出折子戏,核心创作理念为“唱好台州戏,演好台州人”,从基层挖掘优质素材进行艺术化呈现[2][11] - 创排精品大戏《戚继光》作为唯一地方濒危剧种作品跻身上海国际艺术节,并于2016年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8] 市场表现与社会影响 - 剧团10年内五登国家大剧院,年平均演出350多场,累计受众已超过300万人次[2] - 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剧团文武小生朱锋表演“翎子功”,使台州乱弹全国知名度显著提升[7] - 现代大戏《我的大陈岛》于2021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第二部现代大戏《我的芳林村》2022年4月线上首演均获成功[9] - 剧团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达百余场,足迹遍布台州9个县(市、区)的900多个村居[11] 人才管理与团队建设 - 实施“以情留人”管理模式,通过帮助团员降低生活成本、解决成家立业、子女上学等问题稳定团队[5] - 剧团当家花旦鲍陈热于2023年5月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张振星通过线上平台积累数十万关注者[11][12] - 初期从金华武义兰香艺术学校招募30名学生作为剧团班底,通过大量基层演出磨炼青年演员舞台表现力[4][12] - 排演大戏《戚继光》时面临人员短缺,通过向民间剧团招人扩充20多名演员,最终组成七八十人团队完成创作[8] 发展战略与品牌定位 - 剧团明确错位发展战略,将现代戏作为强项打造,以“越传统也越现代”的演出获得年轻人认可,实现与传统强团的差异化竞争[10] - 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成长法宝,通过“零距离”接触群众深入了解基层观众文化需求,将基层反馈作为艺术试金石[11][12] - 通过精品剧目打造品牌知名度,《戚继光》和《我的大陈岛》等现实题材作品成功盘活传统戏曲,形成良性创作循环[8][9] - 将传统戏曲与时代特质紧密结合,注重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双提升,使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命力[6][13]
台州乱弹何以好戏连台(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关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①)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剧团发展模式 - 剧团采取“民办公助”运营模式,由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部门及3家地方企业各投入20万元,合计100万元作为初始运营经费[6] - 政府每年通过购买公益演出、支持精品创作等方式为剧团创造良好演出市场[7] - 2023年台州市出台《关于支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人才培养、市场扶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民办公助”运营模式[14] 艺术传承与创新 - 剧团挖掘整理120多本剧本、300多个曲谱,录制126段唱段、11本大戏,出版6本常用曲牌集,对遗存道具、服饰等原始资料进行存档展示[8] - 剧团复排17本大戏和30多出折子戏,艺术传承成果显著[4] - 剧团坚持“错位发展”策略,将现代戏作为强项打造,实现与传统强团的差异化竞争[12] 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 剧团年平均演出350多场,累计受众已超过300万人次[4] - 剧团10年内五登国家大剧院,2015年登上央视羊年春晚,全国影响力显著提升[4][9] - 原创大戏《戚继光》2015年跻身上海国际艺术节,2016年登上国家大剧院[10] 人才管理策略 - 剧团通过“以情留人”模式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团长亲自帮团员解决成家、购房首付、子女上学等生活难题[7] - 从外地艺校招募年轻演员从头培养,建立稳定演出班底[6] - 2023年剧团主演鲍陈热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2] 内容创作方向 - 剧团致力于“唱好台州戏,演好台州人”,从台州本土历史与现实挖掘创作素材[12] - 成功创排《戚继光》《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等原创大戏,形成系列化内容矩阵[10][11] - 作品注重传统戏曲与时代特质结合,尤其获得年轻人认可和喜爱[12] 基层市场拓展 - 剧团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进校园达百余场[12] - 演出足迹遍布台州9个县(市、区)的900多个村居,深入基层建立群众基础[12] - 青年演员通过基层演出磨练舞台表现力,张振星等演员通过新媒体平台收获数十万关注者[13]
省政协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辽宁日报· 2025-08-28 09:27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并破除制约文化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 [1][2] -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以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2] -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 [2] 文化产业发展 -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 - 完善文化创作生产机制以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且彰显辽宁特色的精品力作 [2] -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并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制度以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 文化自信与使命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1] -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1]
吴桂英调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长沙晚报· 2025-08-22 11:13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对湖南工作指示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动力活力[1] - 要求答好文化和科技 文化和旅游两道融合命题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 - 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原址新建项目已进入装修施工扫尾阶段 计划年内完工交付[3] - 要求坚持社会效益首位原则 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加强资源统筹对接[3] - 要求加快重点项目规划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丰富服务供给[3] 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 - 调研雨花区东塘街道政院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要求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6] - 强调以百姓视角和语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 盘活阵地资源创新实践场景[6] - 要求推进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 文明创建走深走实[6] 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 - 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研考古发掘和保护修复工作 鼓励文物保护传承研究[6] - 要求建强专业人才队伍 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提高文物数字化采集水平[6] 文化场馆运营与艺术发展 - 在长沙美术馆调研展陈情况 要求发挥特色优势突出时代主题创新办展模式[8][9] - 强调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增强群众参与感和体验度[9] - 在笑嘛脱口秀剧场调研演出管理 鼓励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传递向上向善力量[9] - 要求推进演艺新空间规范化建设 使小剧场成为文化新地标和消费新引擎[9]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陕西日报· 2025-08-15 07:14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细化提出新的改革举措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1] - 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 突出抓好战略性重组 企业债务化解 监管质效提升等重点任务 [1] - 支持引导企业整合同质业务 处置低效投资 精简冗余层级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1] 文化服务供给优化 - 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2] - 按一团一策思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加大保护百年老社和濒危剧种 [2] - 对剧目创作和惠民演出给予支持 整治行业乱象和不良风气 [2] 网络管理体系升级 -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 [2] - 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 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2] -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2] 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 完善文化资源向文化价值转化机制 构建人才 资本 技术 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制度 [3] - 支持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 建立健全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相匹配的财政投入机制 [3] - 扩大省社会科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资金规模 推动健全文化保护用地管理机制 [3] 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 建立健全文化领域人才选拔 培养 使用 激励机制 在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4] - 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 给予顶尖人才创作环境 青年人才实践机会 基层人才支持保障 [4]
深化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创新开放激发文化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新华社· 2025-05-28 18:44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 需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2] -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构建全媒体人才队伍 形成高校 科研机构 媒体的生态闭环 [2] - 文物保护需落实"最小干预原则" 推进科学技术体系化发展以应对自然和人为挑战 [2] -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注重文化数据筛选 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文化数字化赋能 [4] - 小红书运用多模态AI模型实现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4]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 成为理解中国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基石 [4] - AI V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助力文化传承 [4]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环节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4] 文化出海与湾区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中华文明前沿 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平台 全球价值对话窗口三重属性 [6] - 内地院团可利用港澳"出海"便利条件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6] - 网文 网剧 网游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 [6] - 三七互娱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游戏研发 推动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6] - 广州永庆坊改造保留社区肌理 重塑生活美学并激发经济活力 [7]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