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原创力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浪潮下,文化创作如何“启智”又“润心”?
新华社· 2025-09-25 10:09
行业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被视为文化艺术的赋能工具而非替代品,为创作打开了新的维度[1] - 文化原创力的核心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科技的意义在于为传统赋予新视野并倍增创造可能性[2]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发展趋势呈现技术突破、创作范式革新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3]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出技术突破、创作范式革新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3] - 人类正在学习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以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3] - 艺术家使命是在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社会中保持人类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2]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好内容被视为文化出海的根基,强调需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以孕育打动世界的精品[3] - 呼吁全球同行携手以技术突破文化壁垒,以IP链接全球情感[5] - 致力于打造既饱含家国情怀厚度又具备科技赋能锐度的中国视听故事[5] 技术与创作关系 - AI可作为创作助手但仅能提醒不能替代,原创力深植于作者的生命体验与内心动力[2] - 科技意义不在于消弭传统而在于为其赋予新视野,不是走向标准化而是倍增创造可能性[2] - 创作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进行不能图快,其秘诀在于真实与真诚[2]
“千年丹青”跨越时空 文化遇到科技如何破界共生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20:2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利用高分辨率采集、数字处理、量化色彩校正等技术,对全球263家文博机构收藏的12500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完成文化普查和数字归档 [3] - 在数字化过程中,团队采用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因其在分辨率、色彩深度、图像质感及饱和度方面优于数码相机,以实现更佳的色彩还原效果 [4] - 科技被定位为文化遗产的“解码器”和“唤醒者”,不仅用于保存,更能激活文化遗产的价值,使“千年丹青”得以永葆青春 [4]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 中国皮影戏等传统艺术与数字动画、投影技术相结合,在陕西、四川等地进行创新实践,使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 [5] - 传统与现代被证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业不仅注重保护遗产,也善于利用科技重新诠释遗产,以教育新一代并向世界开放文化空间 [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文化原创力并非决裂旧传统或固守过去,而是寻求对话与融合 [5]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作范式变革 - 人工智能已成为文化创作的超强引擎和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并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与境界 [7] - 清华大学教授提出未来是“混合智能”时代,强调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通过AI进行提问、协作与创造,有望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6] - 有研究者已利用AI创作了12万幅绘画作品,展示了AI在辅助乃至主导艺术创作方面的无限可能性 [6] 文化原创力的核心思想与发展方向 - 剧作家强调文化原创力的秘诀在于“真实”与“真诚”,保持创作的原动力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作品 [6] - 科幻作家提出新的人文思想需抛弃“人的神圣化”基石,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同时肯定个体价值与尊严,并且必须顺应科技最新进展 [6] - 行业观点认为,科技在文化领域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和激发原创力的核心力量 [1][7]
激发文化原创力
经济日报· 2025-09-24 06:15
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主题为“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汇聚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旨在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及科技激发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1] - 核心观点认为科技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和孕育文艺创造的丰沃土壤,需通过人机协同共生、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来激活文化原创力,讲好中国故事并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2][3] 科技与文化融合路径 - 提出在人机共生中寻找人机协同的通路即为原创,未来是混合智能时代,通过AI进行提问、协作和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互动[2] - 强调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智能化、自动化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将科技重新转化为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艺术回归感觉开发和世界探寻[1] - 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格局与境界的超强引擎[3] 国家战略与产业定位 - 中国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持续攀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主张以发展为核心、共享为目的、创新为动力,成为全球文化贸易“8”字形大循环的中心节点[1] - 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即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目标成为全球AI技术研发高地、产业高地及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3] 具体文化工程案例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通过前沿科技对散藏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系统性征集、整理、出版和研究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旨在构建中华文明基因传承的“文化宝库”,其终点是让沉睡珍宝成为激活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2]
新技术释放新魅力(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电影放映技术升级 - IMAX GT巨幕激光厅成为网红打卡地,关键在于其顶级配置:采用两台4K分辨率激光放映机,12.1声道音响系统,支持1.43∶1画幅比放映,带来极强的临境体验 [10] - 影博IMAX GT巨幕激光厅《哪吒2》上映以来上座率超九成,多次增加夜场放映至晚上11点半仍"一票难求" [10][11] - 2025年电影春节档特效影厅票房产出占比提升至12.5%,其中《哪吒2》贡献70%份额 [11] 国产放映技术突破 - 中影CINITY支持24-120帧/秒高帧率格式,兼容4K、3D、高亮度等技术,2019年以来两年一迭代 [13] - CINITY LED突破传统巨幕画幅比限制,采用主动发光技术,具有更高亮度、更强对比度和更高均匀性 [14] - 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电影LED巨幕放映技术图像还原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14] 特效厅市场表现 - 中影国际影城5个特效厅票房产出占2024年票房六成以上,《哪吒2》票房八成以上出自特效厅 [12] - 观众选择特效厅主要因巨幕放大细节、更丰富信息含量和更沉浸视听享受,部分场景引发强烈共情 [11] - 北京华夏电影中心创新采用五面LED屏,单屏由176块电子屏拼贴,长14米高9米,裸眼3D效果震撼 [15]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全国银幕总数达9万余块,年度净增4658块,观影总人次再次突破10亿 [15] - 电影技术从无声到有声、彩色到数字不断升级,新技术释放电影新魅力并催生新电影美学 [16] - 高科技与好内容相辅相成,仅"可看性"不够,还需提升"必看性"以激发文化原创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