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icon
搜索文档
读画见中国:绘融媒丹青 续文化根脉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栏目核心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用“AI+美术”模式对传统绘画进行超文本转译和时空重构,将静态画作转化为动态之形 [6] - 以AI技术精准还原艺术本体,通过图像增强使原作笔墨细节纤毫毕现 [6] - 以算法创造性诠释意境,为原作“留白”注入合乎情理的当代想象,如《松溪泛月图》中通过数字技术丰富色彩光影细节并融入游轮与小舟的古今对话 [6][7] 内容呈现与用户体验 - 整合动态视觉与听觉符号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例如《蟾宫玉兔图》配以古筝版《但愿人长久》旋律,《秋色梧桐图》呈现树叶由绿转黄的动态效果 [7] - 通过“夜读”短文阐释作品的艺术技法与文化内涵,构建从感官到思想的认知递进体系 [7] - 运用“赏秋搭子”“古人秋日朋友圈”等年轻化网络语态有效触达青年群体,提升阅读量和转发率 [9] 文化传承与战略协同 - 栏目与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深度呼应,致力于让散落全球的艺术珍品“活”起来 [8]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经18年于2023年完成编纂出版,建立起保存中华视觉记忆的“数字典藏宝库” [8] - 通过大众化、当代化传播实践转化画作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及中式美学等价值内涵 [9]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跨文化传播视野,推动中外艺术跨时空对话,使中国绘画成为世界读懂东方智慧的文化窗口 [10] - 探索突破时代与学科界限,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书画、诗词、音乐、篆刻、舞蹈、建筑、服饰等多元艺术形态 [10]
校馆弦歌丨千年文物汇聚浙大艺博馆 青春力量接续文化传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4 20:57
博物馆定位与使命 - 博物馆定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以物见史”的使命,藏品跨越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艺术的千年历史 [1] -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秉持“一个展览即一门课”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5] 馆藏与展览体系 - 已形成15个门类、覆盖石器时代至近代文物及现代艺术品的教学收藏体系 [8] - 常设展《造物之美》打破传统历史叙事,以材料、形制、颜色为线索展示工艺技术和审美变迁 [5]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常设展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0多件,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 [12] 教育模式创新 - 联合多个院系开发实物教学课程,将课堂搬进展厅,例如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生在库房进行青铜器的实物教学课 [7] - 面向本科生开设通识课《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学生在展厅边看边听现场授课,建立直观认知 [14] 科技赋能与跨学科融合 - 利用AI技术进行古画色彩修复,将传统修复流程从1年缩短至3个月 [14] - 计算机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建AI古画修复团队,通过技术融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14][16][18] 社会影响与行业趋势 - 博物馆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参观者,激发了青少年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与共鸣 [1][3][5] - 文博行业热度提升,吸引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希望进入该行业,致力于破译文物背后的故事并进行传播 [18]
千年文物汇聚浙大艺博馆 青春力量接续文化传承
央视新闻· 2025-10-04 20:48
博物馆定位与使命 - 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以物见史”的使命,藏品跨越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艺术的千年历史 [1] -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秉持“一个展览即一门课”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3] 馆藏与展览体系 - 已形成涵盖15个门类的教学收藏体系,覆盖石器时代至近代文物及现代艺术品 [5] - 常设展《造物之美》打破传统历史叙事,以材料、形制、颜色为线索展示工艺技术和审美变迁 [3]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常设展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0多件,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 [11] 教育模式与课程创新 - 博物馆联合多个院系开发实物教学课程,将课堂搬进展厅,例如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生在库房进行青铜器的实物教学课 [7] - 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成为热门选择,学生在展厅里边走边看,聆听教授现场授课 [13] - 实物教学让学生亲手进行教学藏品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7][9] 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 - 利用AI技术进行古画色彩修复,将传统修复流程从1年缩短至3个月 [13][15] - 通过计算机科学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化瑰宝重焕新生 [13][17] - 科技手段如高清图像放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激发了新的想象和创意 [13] 社会影响与人才吸引 - 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年轻参观者,并点燃了青少年心中的文化火种 [1][3] - 文博行业热度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希望进入该行业 [17] - 博物馆的活动让年轻人找到文化认同与使命,并激发了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的初心 [9][17]
校馆弦歌丨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1 16:22
高校育人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系列科学活动 以专家导览 微宣讲 历史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式传播科学精神 [1]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示数千件科技文物 包括清华实验室退役仪器及全球征集珍品 来呈现科学发展的足迹并传承科学精神 [2]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通过举办“盛世修典”成果展 以百余件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作为育人平台 引导学生成为文化的思考者和参与者 [3] 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永久馆舍位于清华校园东部 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 预计将于2027年建成开放 目标是立足清华 面向中国 走向世界 [2] 学生参与与反馈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中通过《纽约时报》剪报 钱学森手稿等文物主动参与 深刻理解科学家的报国抉择 [1] - 浙江大学学生认为博物馆的展览使艺术史理论变得可感 可触 可对话 超越了书本上的抽象文字 [3]
“千年丹青”跨越时空 文化遇到科技如何破界共生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20:2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利用高分辨率采集、数字处理、量化色彩校正等技术,对全球263家文博机构收藏的12500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完成文化普查和数字归档 [3] - 在数字化过程中,团队采用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因其在分辨率、色彩深度、图像质感及饱和度方面优于数码相机,以实现更佳的色彩还原效果 [4] - 科技被定位为文化遗产的“解码器”和“唤醒者”,不仅用于保存,更能激活文化遗产的价值,使“千年丹青”得以永葆青春 [4]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 中国皮影戏等传统艺术与数字动画、投影技术相结合,在陕西、四川等地进行创新实践,使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 [5] - 传统与现代被证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业不仅注重保护遗产,也善于利用科技重新诠释遗产,以教育新一代并向世界开放文化空间 [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文化原创力并非决裂旧传统或固守过去,而是寻求对话与融合 [5]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作范式变革 - 人工智能已成为文化创作的超强引擎和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并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与境界 [7] - 清华大学教授提出未来是“混合智能”时代,强调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通过AI进行提问、协作与创造,有望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6] - 有研究者已利用AI创作了12万幅绘画作品,展示了AI在辅助乃至主导艺术创作方面的无限可能性 [6] 文化原创力的核心思想与发展方向 - 剧作家强调文化原创力的秘诀在于“真实”与“真诚”,保持创作的原动力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作品 [6] - 科幻作家提出新的人文思想需抛弃“人的神圣化”基石,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同时肯定个体价值与尊严,并且必须顺应科技最新进展 [6] - 行业观点认为,科技在文化领域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和激发原创力的核心力量 [1][7]
文化保护的动能从科技创意匠心汇聚中奔涌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9:30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成效显著,市民和游客自觉参与保护,20余年来摄影师为西湖留下超万张照片 [1] - 浙江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 [2]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应用数字技术,游客可通过AR智能导览眼镜观看展品虚拟影像视频 [3]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启用,实时更新湿度温度、天气情况、建筑结构微变等数据 [3] - 杭州打造"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4] 文化工程与传承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作历时20年,构建起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档案库,出版64卷244册 [6]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展陈1685件宋代绘画高清打样稿 [6][7] - 上千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加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 [7] 非遗保护与创新 - 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8] - 泰顺县开发泰顺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平台,实现古廊桥24小时智慧监管 [8] - 浙江龙泉引进大学生团队,与网络平台合作,为非遗带来更多流量和关注 [9] - 绍兴市出台《绍兴"古城青年创客"项目实施方案》,引入咖啡、奶茶、书画、民宿等旅游休闲业态 [10]
“‘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网· 2025-07-30 06:23
文化工程顶层设计 - 习近平同志以全局观念看待文化建设 强调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核心要素 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资源 [1] - 浙江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保护工程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 [1] - 制定发展规划被列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有力保障 要求制定完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意见和"四个一批规划"配套措施 [2] 文化工程有形支撑 - 习近平同志强调以工程为载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使文化大省建设有硬抓手 实举措 [2] - 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缺少全国重大影响学术品牌 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存在分散 系统性不强等弱点 [3] - 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提出"今 古 人 文"工程架构 为工程成果文库撰写总序 [3] 文化工程力量统筹 - 文化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各种资源 各方力量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4] - 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 各司其职 群策群力 人大加强立法监督 政府加强指导管理 政协发挥建言献策作用 [4][5] - 完善公共财政投入 税收优惠 融资投资 劳动保障 人事制度等政策措施 推进文化建设立法工作 [5] 文化工程制度保障 - 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 - 文化研究工程形成由省领导 浙江大学 省直单位 各市领导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协同机制 [6] - 从项目申报到成果出版出台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运行机制 确保工程扎实推进和学术质量 [6] 文化工程持续深化 - 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绩观 咬定目标一任接一任抓下去 [7]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持续近20年 组织国内外290多个单位1万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 [6][8] - 预计形成学术专著6160余部 已出版3900余部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艺术研究丰碑 [6][8] 文化工程实践成果 - 浙江省文化支出从2003年27.65亿元提高至2007年56.60亿元 2005年全省文化投入总额与"九五"期间5年文化投入总量基本持平 [9] -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其全面系统整体架构 树立省域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典范 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省域大格局 [9] - 形成领域独特 理念创新 要素丰富 特征鲜明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态 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10]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捐赠仪式在佛罗伦萨美院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7 11:02
文化交流项目 - 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捐赠仪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举行,标志着中意艺术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1] - 捐赠仪式出席者包括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校长、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等关键人物 [1] 项目内容与意义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重大中国文化工程,收录中国历代名画12,405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 [5] - 该项目涵盖《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60卷226册,为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 [5] - 《大系》被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巅峰之作,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5][6]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校长表示《大系》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媒介,对促进中意艺术思想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强调《大系》捐赠是架构中意艺术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象征,体现不同国家的艺心相通、民心相通 [5] - 捐赠仪式后,与会各方围绕中意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合作领域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