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强市
icon
搜索文档
青春云浮,善作善成!云浮召开推进会,部署文化强市建设
南方农村报· 2025-08-24 19:31
青春云浮,善作 善成!云浮召开 推进会,部署文 化强市建设_南 方+_南方plus 8月22日下午, 云浮市召开文化 强市建设推进会 暨全市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会议, 全面动员和系统 部署当前及今后 一段时期的文化 建设任务。会议 强调,要聚焦建 设更有温度 的"善德云浮" ,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使命,奋力 开创文化强市和 精神文明建设高 质量发展的新局 面。 云浮磨刀山遗址 文化"家底"越来 越厚 城市形象更吸睛 近年来,文化在 云浮市提升城市 形象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承上,全市现有 5处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2 个国家级非遗项 目;打造传 播"最早的广 东"元宇宙IP, 网络纪录片《穿 越磨刀山》在B 站评分高达 9.9,播放量达 600万,覆盖用 户2.66亿。 文明云浮创建 上,袁梅连入选 2024年第二季度 中国好人榜,实 现"零的突破" 。 全市共有全国文 明村镇13个、全 国文明单位11 个、全国文明家 庭1户、全国文 明校园3所;"广 东好人"42 人、"云浮好 人"366人;全国 岗位学雷锋标兵 1人、广东省岗 位学雷锋标兵20 人、云浮市岗位 学雷锋标兵159 人;广东省岗位 学雷 ...
宁波:以文化强市建设书写现代文明新篇章
新华社· 2025-08-19 18:29
文化产业发展 - 宁波作为全球文具制造核心基地,年产值超800亿元,占全国文具出口量的35% [10] - 近1300家规(限)上文化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制造业稳居全省第一 [10] - 广博集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迪士尼等国内外知名IP推出跨界联名产品,实现"文化+制造"双赢 [10] - 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拍摄量稳居全国影视基地第二,累计拍摄1800余部影视剧 [11] - "中国(象山)视听产业园"2024年经营性收入达40亿元,引进公司及工作室超4300家 [11] - 宁波出台全省首个数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创新推出"影视通宝""版权质押贷"等金融产品 [11]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大丰实业拥有1000余项专利技术,为杭州亚运会制造智能火炬塔 [9] - 方太集团研发智慧火炬燃烧控制系统达到航天级精度 [9] - 音王电声沉浸式声效技术获文化和旅游部授牌"首批技术创新中心" [9] 文化出海与国际传播 - 优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年出口额超700万美元,AR双语《三字经》订单额达12万美元 [15] - 广博集团在美、阿联酋、越南设海外基地,产品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 - 泡泡吧潮玩品牌在泰国曼谷快闪店单月销售额破550万元 [15] - 宁波11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15] - "宁波有东西"城市名片计划总传播量超11亿 [14] - "机遇中国·滨海宁波"全球传播行动触达超18亿人次 [14] 文旅融合创新 - 象山影视城推出"剧组探班游",预计2025年门票收入近亿元 [12] - 海曙区"跟着课本游宁波"研学线路年度接待学生48万人次 [12] - 余姚阳明故里"心学之旅"沉浸式剧场通过角色扮演提升游客体验 [12]
东莞“超级”音乐节五一出圈背后:文旅热力何以澎湃经济脉动
新浪财经· 2025-05-08 21:21
音乐节经济效应 -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吸引约8万名乐迷,其中80%来自市外,初步统计拉动文旅、餐饮、住宿、交通、商超等相关行业消费约2.8亿元 [2] - 五一期间东莞全市接待游客35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速位居重点城市前列 [1] - 音乐节与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同期举办,形成"双城奔赴"效应,打破地域限制 [4] 文旅融合与城市特色 - 东莞推出粤语专场和十五运联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纽带,增强活动吸引力 [4][6] - "莞小鹅"IP融合潮玩与美食元素,体现东莞作为"中国潮玩之都"和"美食之都"的特色 [9][11] - 东莞生产全球动漫衍生品的25%、中国潮玩的85%,潮玩产业成为音乐节重要吸引力 [11] 文旅消费增长驱动因素 - 文旅融合通过场景创新拓展"文旅+"边界,演艺经济乘数效应达7-10倍,单场音乐节可拉动数亿元消费 [15] - 五一期间东莞举办170多场活动,涵盖音乐、演出、非遗、赛事等七大板块,创造多样化消费场景 [17] - 东莞游客人均消费提升,旅游收入增速(31.2%)高于接待量增速(22.3%),反映消费升级趋势 [12] 文化产业与城市转型 - 东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40亿元增至669亿元,占GDP比重从4%提升至6%,文化企业数量从不足1万家增至3.1万家 [24] - 潮玩产业融合传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带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中国潮玩之都" [27] - 东莞拥有53家博物馆、876个公共图书馆、756个文化广场,文化设施密度位居地级市前列 [24] 城市定位与战略 - 东莞四次升级文化定位,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强市",强化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21] - 东莞依托岭南文明发源地、近代史开篇地等多元文化标签,打破"世界工厂"单一形象 [22] - 科技赋能文旅创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助力东莞成为"潮流城市"新标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