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2000万元贷款逾期、实控人1890万股份或被拍卖 ST赛为遇“多事之秋”
经济观察网· 2025-06-15 09:41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涵盖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文化教育三大板块,产品线包括无人机、机器人、智能视频分析平台 [3] - 6月13日股价报收3 69元/股,总市值28 19亿元 [4] 财务与债务状况 - 与东莞银行签订的1 98亿元并购借款合同出现逾期,逾期本金2000万元、利息237 77万元,已偿还本息1 06亿元 [5][6] - 逾期原因为应收账款回收缓慢导致流动资金紧张,公司计划加强催收并与银行协商解决方案 [6] - 连续12个月累计发生诉讼仲裁30件,涉案金额1713 21万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 [6] - 其中87 14%案件金额(1492 92万元)为公司作为被告,12 86%案件金额(220 29万元)为公司作为原告 [6] 控股股东风险 - 实控人周勇质押的2890万股股份中1890万股面临被拍卖风险,占其持股23 55%,占总股本2 47% [7][8] - 质押股份因未能按时归还华兴银行融资款项而被申请实现担保物权 [8] 公司重整进展 - 3月19日被通网通信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理由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具有重整价值 [8] - 截至6月10日尚未收到法院正式受理文件,能否进入程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8]
数智化赋能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资源中的创新转化
摘要:数智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数智化赋能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资 源中的创新转化,探讨如何借助数智技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旨在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校迎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红色文化的创新转化也亟待借力 数智化转型,突破传统转化模式的局限,实现更深入的触达和更持久的影响。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 重要阵地,探索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资源中的创新转化,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培养具 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智化赋能红色文化创新转化的必然逻辑 数智技术不断重塑高校教育教学的价值理念、结构、方式,牵引高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也为红色文 化融入高校教育资源的创新转化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得以突破传统转化的局限, 实现更高效、更有活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转化,有效增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推动红色文化转化变革 数智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构建了虚实结合的红色教育生态,为红色文化创新转化提供 ...
场景再现+互动讲解+情景剧 打造“石库门里的红课堂” 馆校共育 感悟“革命家书”精神力量
解放日报· 2025-05-19 09:43
记者 诸葛漪 本次"红色星火淬初心 馆校共育启新程"青少年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活动通过馆校合作,探寻在快 速变化的社会中,红色场馆如何与时代共振,培养"知史爱国"的新时代少年。引领同龄人参观中共中央 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后,"小红苗"在情景剧《革命家书》中深情讲述杨殷、彭湃、颜昌颐、邢士贞四位 烈士的家国故事,将烈士们在狱中写给组织、妻儿的一封封书信展现在大家眼前,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看 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物、事件。 "真切地把握人物情绪,通过一言一行传递坚毅的革命信念。"小演员施依辰是马兰花少儿艺术团学 员,在《革命家书》中饰演烈士彭湃的妻子许冰,"我很自豪能借助表演,让更多同龄伙伴了解历史, 感怀初心,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新篇章。"小演员杜乐成表示,"革命者的家书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 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排练与表演时,我将自己完全沉浸于石库门场景,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革命者 的赤子之心。" 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将持续深化馆校协作,以红色文化铸魂育 人,不断探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多元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成为照亮青少年精神征程的灯 塔。 昨天在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4-27 10:29
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生成式AI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个性化学习辅助和跨领域知识融合,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输出转向共生式创新,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1] - 生成式AI结合VR/AR技术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敦煌壁画教学通过三维模型让学生"步入"莫高窟,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 [2] - 大语言模型与学习分析技术协同实现课程资源智能适配,例如根据学生认知盲区推送针对性材料,或在诗词鉴赏中动态调整推荐篇目 [3] 课程设计创新 - 生成式AI通过数字化活化技术将静态文化转化为现代教育载体,例如对《史记》进行三重转化:高精度数字化、交互式注解生成、知识图谱构建 [4] - AI推动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人机协同,例如学生通过AI辩论平台自主设计讨论题,AI即时提供经典原文并评判论点逻辑 [5] - 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例如借助AI工具整合《坛经》文本与教学视频,实时跟踪学生理解瓶颈并调整授课方法 [6] 跨学科教育生态 - 生成式AI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化-科技-艺术"三元互动生态,例如学生使用AI工具生成仿古诗词后需解构算法模型并反思机器与人类创作差异 [7] - AI算法存在文化解读趋同化风险,例如对道家思想的解析可能忽视辩证张力,需建立人类专家与AI协同标注机制 [9] 技术赋能与挑战 - AI深度应用依赖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数据隐私保护成为首要议题,需采用本地设备训练和加密参数更新技术 [8] - 生成式AI可能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例如作业缺乏原创性思考或存在隐性错误,需构建技术检测、人工复核和学术溯源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