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最惠国定价(MFN)
icon
搜索文档
最惠国定价(MFN)解读 & 国内创新药出海机遇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美国药品行业、中国创新药行业 - **公司**:阿斯利康、罗氏诊断、沃沙东、辉瑞、BioNTech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最惠国定价政策解读 - **落地可能性**:基于历史上多数药品价格改革方案流产,最惠国定价政策最终落地可能性较小[3] - **降价力度**:商务部声明降价力度为30% - 80%,但实际不会达到此幅度,参考通胀削减法案压价谈判时,第一批十个药品标签价或中端价降幅38% - 79%,其中六个降幅65%以上,而美国国家医保局估计药厂出厂价仅降22%[3][4][5] - **影响范围**:目前川普未表明谈判范围,如针对Medicare还是Medicaid,以及选择哪些药品进行谈判等都不明确[7] - **执行时间**:可能先进行实验性计划,否则可能要到2028年,存在较多不确定性[8] - **潜在应对措施**:药企可能从少部分定价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测试,以减轻最惠国定价影响,还可考虑国产替代[8] 中国创新药出海机遇 - **数据体现**:筛选跨国药企授权交易且首付款超过五千万美金的条件,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占比从2023 - 2024年至今基本维持在25%左右,2023年达32%,体现了中国创新药质量及未来海外商业化确定性[9] - **内在优势**:中国创新药有海归人才、丰富人力资源及工程师红利,采用Me - too创新商业模式,胜率高,可填补欧美发达国家biotech不愿做的领域[10] - **外部环境**:在通胀削减法案背景下,跨国药企面临空前定价和成本压力,有对外合作需求且有能力,2015 - 2021年跨国药企新上市创新产品中65%来自外部合作[12] 美国药品定价相关政策影响 - **价格谈判**:小分子上市九年、大分子上市十三年后降价,第一批降价38% - 79%,实际出厂价降22%;不允许药品中端价涨幅超过通胀,否则罚款;2025年Part D重新设计落地,对高价药收入有影响[15][16] - **成本分担变化**:2025年患者在巨灾阶段不再承担费用,转由药厂承担20%,这将对药厂净收入产生明显影响,可能深远影响美国药品定价[19][21] 政策变化对药企决策影响 - **研发决策**:拜登签署行政命令中对小分子和大分子区别对待不合理,川普上台纠正此事,利好国产小分子出海[23] - **投资决策**:在通胀削减法案和最惠国定价背景下,药企转向价优质稳的中国创新药更合理,以首付款1 - 2亿美金授权中国资产比以50 - 100亿美金收购biotech布局减肥药赛道更受投资人青睐[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Part D药品概念**:2025年Part D重新设计落地,Part D药品指不需要医疗服务、可直接口服或皮下注射的药品,如皮下注射的自免药物、口服的抗凝药等,是大药厂一级报市场关注焦点[16] - **阿斯利康放弃CNS领域**:阿斯利康直接表示不打算做CNS领域,认为该领域应有其他专业机构负责[14]
危中有机最惠国定价(MFN)解读 & 国内创新药出海机遇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制药行业 - **公司**:阿斯利康、罗氏诊断、默沙东、辉瑞、Biontech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美国药品定价政策变化及影响** - **政策**:特朗普提出最惠国定价(MFN)政策,落地可能性小;拜登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进行医保谈判,小分子药物上市9年、大分子药物上市13年后谈判,首批10个药品标签价降幅38%-79%,实际出厂价降约22% [2] - **影响**:对药企压力相对可控,如销售额100亿美元创新药受影响约5.5亿美元;促使药厂优化研发管线、削减成本,阿斯利康停部分CNS管线项目 [1][2][3] 2. **中国创新药出海机遇** - **机遇**:专利悬崖和美国药品定价压力带来出海机遇,可缓解国内竞争压力,实现利润增长,规避美国支付体系风险 [1][5] - **地位和趋势**: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地位逐步提升,2023 - 2024年跨国药企授权交易首付款超5000万美金案例中占比约25%,2023年达32% [6] - **原因**:内因有人才、临床资源和工程师红利,me - too创新模式;外因是专利悬崖和定价压力下的成本控制需求 [7] 3. **专利悬崖对全球制药行业的影响** - **影响**:到2028年将有1000亿美元专利药收入面临仿制竞争,销售额预计下降320亿美元,迫使跨国药企通过外部合作和收购补充管线 [1][7][8] 4. **大型跨国企业应对市场压力的方式** - **方式**:通过外部合作与收购补充管线,2015 - 2021年TOP20跨国企业新上市产品中65%来自外部合作;拥有大量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用于收购金额达4800亿美元 [1][9] 5. **通胀削减法案对大药企的影响** - **影响**:价格谈判机制使小分子、大分子药物上市一定年限后降价,实际出厂价降约22%;不允许终端价格涨幅超通胀;成本在四方利益相关方重新分配 [10][11] 6. **Part D计划的Redesign对高价药品市场的影响** - **影响**:2025年落地,患者自付费用阈值3100美元,超过部分Medicare兜底,药厂承担拒赔阶段20%费用,影响净收入和研发决策 [3][12][13] 7. **2025年药品救助政策变化** - **变化**:患者在救助阶段不再承担费用分摊,费用转嫁给保险计划和药厂,药厂承担拒赔阶段20%费用,影响净收入 [13] 8. **药品定价受新政策影响** - **影响**:新政策将定价成本转嫁给药厂和保险公司,影响药企收入和研发决策,如阿斯利康奥希替尼、辉瑞收购西雅图基因 [14] 9. **拜登政府对小分子和大分子区别对待的纠正措施** - **措施**:签署行政命令纠正小分子和大分子销售时间差异问题,利好国产小分子创新药 [15] 10. **通胀削减法案潜在影响及中国创新药未来趋势** - **影响**:可能中长期制约跨国药企增长空间;中国创新药凭借优势将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助力全球市场发展 [16][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特朗普未明确最惠国定价政策具体谈判范围,包括Medicare或Medicaid,以及是否选择TOP20或TOP50花费最多医保资金的药品,细节将决定政策实施效果 [4] - 历史上美国处方药终端价涨幅平均值通常超过通胀水平 [11]
特朗普再度挥刀药价:最惠国模型卷土重来,哪些制药巨头最“肉疼”?
华尔街见闻· 2025-05-12 14:12
特朗普MFN药价行政令核心内容 - 特朗普即将签署行政令 要求联邦医保(Medicare)对部分高价药执行"跟最便宜国家同价"的MFN定价 目标降幅30%-80% [1] - 采用CMMI试点模式绕开国会阻力 首批锁定Medicare Part B支出最高的50款注射/输液药 过渡期四年+实施期三年 [2][5] - 高盛测算理论平均降幅达65% 通过三阶段实现:选取GDP≥美国60%的OECD成员最低价 与美国ASP加权 分阶段实施 [3] MFN定价机制细节 - 比较基准覆盖34个OECD国家 包括德国(64.6%美国GDP)、英国(59.8%)等 GDP调整系数0.60-1.00 [4] - 首批重点药品中 Keytruda和Eylea占Part B预算14% 过渡期首年执行25% MFN价 第四年完全执行 [5][7] - 药品支出数据显示 Keytruda 2022年Medicare支出49亿美元(占公司营收8%) Eylea支出35亿美元(占再生元营收29%) [8] 受影响药企分析 - 再生元(Eylea)受冲击最大 估值可能下跌20% 因55%收入依赖Medicare B部分 [7] - 默沙东(Keytruda)影响有限(-3%) 因商业渠道占比44% 且肿瘤药可能获豁免 [7][11] - 医疗补助(Medicaid)高暴露品种如Humira、Trulicity、Biktarvy 若政策扩展将面临10%-15%收入影响 [6][9] 行业连锁反应 - 340B药品折扣计划可能放大影响 若Medicaid最佳价格下降将压低医院采购价 进一步侵蚀药企净回款 [10] - 生物制药板块估值承压 尤其依赖政府支付(>50%)且缺乏替代品的公司 如百时美施贵宝(67%政府付费) [6][10] - 肿瘤免疫和罕见病领域相对安全 因自费比例高且可能获政策豁免 [11] 投资者应对策略 - 短期规避政府付费占比超50%的单一产品公司 如再生元、百时美施贵宝 [6][11] - 关注管线厚度强的企业 如默沙东(Keytruda适应症扩展)和安进(多产品组合) [7][11] - 跟踪CMMI试点进展 若范围缩小或法院叫停将缓解行业压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