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悬崖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对外授权交易超千亿美元,国产创新药迎来新的定价期
财经网· 2025-10-30 19:14
2025年前三个季度,国产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表现抢眼,二级市场多家创新药企业股价持续走强。无 论是License-out、NewCo,还是近期兴起的co-co合作形式,均成为医疗行业从业者与投资者热议的焦 点。 三生制药投资者关系总监赵心怡以公司与辉瑞达成的PD-1/VEGF双抗交易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全球化合 作策略。她重点介绍了与辉瑞关于PD-1/VEGF双抗(代号707)的交易,该交易首付款达15亿美元,三 生不仅保留中国区供货权,还通过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构建长期收益模式。 "这不只是分子的一次性交易,更是与MNC在商业化供应上的持续合作。"赵心怡强调。 2025年前三季度以来,出海模式正从单一的License-out向Co-development、NewCo(合资公司)等多元 化形式拓展。和铂医药首席科学官戎一平将创新药企出海策略归纳为四类:商业国际化、临床国际化、 产品国际化与技术国际化。 近日,荃信生物发布公告,与罗氏制药达成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罗氏将获得荃信生物自主研发的 长效自免双抗QX031N的全球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权益。协议含7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9.95亿 美元里程碑付款 ...
播客上新|家庭资产配置,如何把握全球科技浪潮机会?
天天基金网· 2025-10-29 17:40
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 。 "资产荒"背景下 , 依赖单一资产的投资 模式已成过去式 , 而全球视角下的 多元 资产 配置 逐渐 成为 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 全球技术浪潮汹涌澎湃, 家庭 的资产小舟如何乘风破浪? 欢迎大家收听 本期播客 : 家庭资产如何抓住全球技术浪潮? (图片来源:小宇宙App) 对话嘉宾 刘伟琳 | 工银瑞信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 杨天楠 | 知名财经播客「听懂涨声」主理人 白若冰 | 天天基金播客「基会来了」主持人 国证港股通科技广受关注,长期配置价值几何? 白若冰: 刚才说加自选多的就是今年非常火的港股科技,不知道伟琳总如何看港股科技这个标的? 刘伟琳:港股很多公司其实就是我们内地的公司,只不过它是在港股上市 , 所以对于我们内地的投资者来说,天然就有一种熟悉感。 再 一个就是港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 A股来说有一些结构上的差别 , 它有很多特色板块,比如互联网, 智驾 产业链 、 新消费 、 创新药 等 等。 今年港股科技板块 , 因为 基本面改善或是预期也比较好的情况下,大家非常关注它的投资价值 。 我们觉得港股市场在产业的大趋势下, 它的长期投资价值也是比较好 ...
GSK要大干一场了
格隆汇· 2025-10-28 18:55
一纸CEO更替公告,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葛兰素史克(GSK)。 9月29日,GSK宣布重磅人事安排,任命Luke Miels为CEO候选人。他将于2026年1月1日全面履行首席执行官职责并加入董事会。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给 出了积极反馈,GSK股价连续3个交易日大涨,累计涨幅超13%。 不过,积极乐观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核心的疫苗业务遭遇下滑,GSK在2024年跌出了全球制药企业营收十强行列。 新帅上任,不仅要直面收入规模增长放缓的困境,还肩负着让GSK到2031年总销售额突破400亿英镑的重任。2024年,GSK总营收同比仅增长3%至313.76亿 英镑。 想要达成高目标,未来GSK需要找到新的战略增长点,破局之路在何方? 01 "三驾马车"并进 回看GSK过去九年的发展,离不开现任首席执行官Emma Walmsley的领航。 直到2022年完成消费健康业务的分拆,GSK实现总收入同比增长19%至293.24亿英镑,其中特药、疫苗、普药三大板块分别同比增长37%、17%、5%,占公 司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8.4%、27.07%、34.5%。 2023年,GSK实现总收入为303.28亿英镑,同比增长5%(不 ...
Should You Buy Pfizer Stock Before Nov. 4?
Yahoo Finance· 2025-10-28 00:15
Key Points Pfizer's stock has been trading at low levels for a while. Diminished growth and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have investors thinking twice about the stock. The company did show signs of progress in its previous quarterly report. 10 stocks we like better than Pfizer › One struggling pharma stock that could use a boost from a strong earnings report is Pfizer (NYSE: PFE). The company's valuation has plummeted in recent years as patent cliffs and question marks about its long-term growth ha ...
“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裁 9000 人,跨国药企裁员风暴来袭,中国市场凭创新成“破局密钥”
华夏时报· 2025-10-24 10:32
全球制药行业裁员潮概况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发生62起裁员事件,前三个季度累计达190起,已逼近2024年全年192起的总量[2] - 裁员潮由行业巨头主导,仅下半年头部企业裁员规模已超2万人,涉及默沙东、诺和诺德、辉凌、Moderna等[2] - 裁员呈现“规模空前、精准聚焦”的特征,波及从行政岗到核心研发、销售团队的各个层级[2][3] 主要跨国药企裁员举措 - 默沙东启动6000人裁员计划,覆盖行政、销售及研发部门,作为“2027年前年省30亿美元”战略的核心,预计每年直接降本17亿美元[3]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占总人数11%,超半数岗位来自丹麦总部,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年节省12.6亿美元[3] - 中小型药企同样承压,辉凌全球裁员500人(占比7%),为连续第三年优化人员;莫德纳(Moderna)裁员10%,员工总数缩至5000人左右[3] 中国市场调整策略 - 中国市场成为“特殊战场”,部分企业如吉利德、住友制药通过裁员调整在华资源配置[2][4] - 裁员凸显“靶向调整”属性,例如梯瓦(Teva)中国区重点缩减传统仿制药销售团队,转向肿瘤药管线[4] - 与裁员形成对比,阿斯利康逆势加码,2025年在华追加25亿美元研发投入[2][8] 细分领域与裁员动因 -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为全球裁员重灾区,诺和诺德裁员主要波及细胞治疗部门[5] - 萨雷普塔治疗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7月激进裁员500人,占比36%,年省成本4亿美元,背后是其基因疗法Elevidys因安全问题被加黑盒警告[5] - 裁员潮的底层逻辑源于专利悬崖、研发低效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例如默沙东的K药贡献其制药业务55%收入(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但专利保护期临近且缺乏替代产品[7] 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与行业重构 - 中国市场显现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30%涉及细胞疗法,“中国研发 + 全球商业化”模式成为跨国药企控本新选择[6] - 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成本仅为美国1/3,推动阿斯利康等企业将40%早期研发项目转移至中国[7] - 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推动国产管线向“first-in-class”突破;中国CDMO行业借势崛起,承接大量外包订单[8] - 数字化与AI融合成为降本关键,2025年全球药企AI投入达180亿美元,阿斯利康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处理50万例慢阻肺患者数据,默沙东通过阿里健康网络将临床入组时间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9]
中外药企将在更高维度展开竞争
证券日报· 2025-10-23 00:40
药品注册证书注销事件概述 - 国家药监局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 涉及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的氯雷他定片和辉瑞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进口药品 [1] - 注销行为主要是企业基于市场变化作出的常规商业决策 [1] 药品注册证书注销的具体原因 - 原研药专利到期后面对仿制药竞争 利润空间被压缩 [1] - 部分产品因原料供应问题已无法继续生产 [1] - 部分药品在国内获批后商业前景不明朗 企业主动申请注销 [1] 国内药品市场供应现状 - 国内市场有35条氯雷他定片的药品批文 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的药品批文为33条 [2] - 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品种已实现国产化并在国内销售 [2] -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质量与疗效已与原研药达到同等水平 [2] 医药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国内医药市场竞争白热化 跨国药企基于成本、利润和全球战略调整产品线 [2] - “专利悬崖”效应显现 原研药市场份额被更具价格优势的仿制药替代 [2] - 依靠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时代终结 市场转向以创新药为核心驱动的新生态 [2] 跨国药企在华战略调整 - 跨国药企正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创新药研发投入 例如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未来5年在华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 [3] - 阿斯利康、辉瑞、诺华等跨国企业持续扩大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 [3] - 中外药企将在创新研发、临床价值等更高维度上展开竞争 [3]
114亿美元!信达与武田达成合作,肿瘤药市场能否迎“王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2:34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及商业化信达生物的两款后期在研药物,并授予武田一款早期研发项目的选择权 [1] - 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其中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潜在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1] - 消息公布后,信达生物股价早盘一度上涨6.49%至95.5港元,但随后回落,盘中下跌3.22% [2] 合作产品详情 - IBI363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同时阻断PD-1/PD-L1通路并激活IL-2通路 [3] - IBI363在针对免疫耐药肺癌、肢端型/黏膜型黑色素瘤及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等"冷肿瘤"的Ib/II期临床中展现出优异肿瘤响应与初步生存获益 [3] - 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针对IO耐药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研究即将启动,并已获中国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及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 [3] - IBI343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正在中国与日本开展针对胃/胃食管交界处癌的III期临床研究,并已获中国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及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 [6] - IBI3001是一款处于I期临床阶段的全球首创靶向B7-H3与EGFR的双抗ADC,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高安全治疗窗口 [6] 合作条款与分工 - 针对IBI363,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并按40/60比例(信达生物/武田制药)分担开发成本 [4] - 双方将在美国共同商业化IBI363,并按40/60比例分配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武田制药将主导相关工作 [4] - 武田制药获得IBI363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地区的商业化权益,以及IBI343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全球独家权益 [1][4] - 武田制药获得IBI3001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权益的独家选择权 [1]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全球肿瘤药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美元,未来增长主要来自双抗、ADC、核药等下一代技术,其未来5年复合增速预计超20% [2]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未来3年部分企业按收入计算的风险敞口最高可达70%,急需通过合作引入新管线 [8][9] - 2023年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2025年上半年中美合作交易量已与2024年全年持平,其中61%的交易与美国公司达成 [10] - 肿瘤领域资产继续主导合作格局,近期重大交易包括辉瑞与三生制药价值超60亿美元的SSGJ-707许可协议,以及默沙东与礼新医药关于LM-299的5.88亿美元首付款交易 [10][11] 交易战略意义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全球肿瘤药市场从"PD-1红利期"向"下一代技术驱动期"切换,焦点转向具有扎实临床数据与差异化机制的管线 [2][7] - 合作模式体现了"跨国药企的临床-商业化能力"与"中国药企的源头创新能力"的结合,未来市场可能呈现"巨头主导通用疗法+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的格局 [7][9]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技术差异化"切入全球主流市场,具备"全球首创潜力管线"和"扎实临床数据"的企业将成为捕捉下一轮肿瘤药红利的核心 [9][11]
2200亿美元,国际顶级投行从质疑到All-in中国创新药
36氪· 2025-10-22 09:00
外资态度转变 - 摩根士丹利在2025年9月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年前的中性偏负面评级转为极度看好,认为其已从区域性故事升级为全球新药供应链的下一站[1] - 报告预计中国产药品年收入将在2030年达到340亿美元,并在2040年跃升至2200亿美元,同时美国FDA批准的药品中中国占比将从当前的5%大幅提升至35%[1] - 高盛同样发布深度报告,持续看好中国生物科技领域,并预计一批头部企业将在2025年及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的里程碑式盈利拐点[4] 资本行动与持仓变化 - 外资机构调研活动在2025年下半年显著增加,例如百济神州单家企业便接待了53家外资机构调研,百利天恒、艾力斯、博瑞医药等公司也迎来野村证券、高盛、Point72等巨头身影[1] - 外资将调研迅速转化为实际持仓,例如2025年8月,摩根大通对药明康德H股的多头持仓比例从5.87%增至6.01%,花旗集团则从4.71%大幅提升至5.12%,推动其股价单日大涨6.52%[2][5] - 多家顶级机构在2025年进行了大规模增持,包括贝莱德增持三生制药约14.33亿港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增持和铂医药约5.11亿港元,以及The Capital Group增持百济神州约3.07亿港元[6] 行业叙事框架重构 - 外资对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叙事框架已完成从“Cheap China”(廉价中国)到“Innovation Dawn”(创新黎明)的根本性转变,承认其完成了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3] - 过去外资的主流论调集中于仿制药制造、集采价格压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而当前则将其视为全球科技竞赛中的核心资产进行战略性布局[3][6] -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Laura Wang在2025年9月透露,在其会面的美国投资者中,超过90%计划增加对中国股票的敞口,生物科技是重点看重的领域之一[6] 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全球专利悬崖 - 摩根士丹利测算,到2035年,跨国药企(MNC)将因专利到期损失约1150亿美元收入,其中2030年前就有400亿美元的营收缺口,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疾病是缺口最大的三大领域[8] - 为填补缺口,MNC预计将投入近6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并购和业务发展,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10] - 具体到公司,BMS、默克、辉瑞在2030年前的专利到期收入占其2025年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51%、61%和34%,合计需填补360亿美元缺口,它们已开始频繁与中国药企合作[12] 中国创新药企价值兑现 - 中国创新药研发与美国的时间差距已从2005-2009年间的10年大幅缩短至2021-2023年间的3.7年,显示出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18] - 在2020-2024年期间,中国共有112个新分子实体上市,约占全球同期上市数量的四分之一,美国FDA在2021-2023年批准的药物中,有24%的中国管线已在国内获批[20] - 中国临床研发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临床3期受试者直接成本为2.5万美元/人,远低于美国的6.9万美元/人,采用混合研发模式的投资回报率(IRR)可达8.5%,是美国本土研发的2.4倍[23] 交易活动与全球参与度提升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在2024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25年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创新交易的核心参与者[12] - 2024年全球药企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达成11项授权引进交易,总预付款达33亿美元,其中单笔预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交易占27%[17] - 欧洲药企如诺和诺德、阿斯利康已加速与中国药企建立早期合作,例如诺和诺德以2亿美元首付加18亿美元里程碑引进联拓生物的肥胖三重激动剂[15] 未来增长情景预测 - 摩根士丹利设定了三种发展情景:基准情景(50%概率)下,2040年中国药企海外收入达2200亿美元;乐观情景(30%概率)下为2760亿美元;即便在悲观情景(20%概率)下,收入也将达到1220亿美元[25] - 报告认为,基于跨国药企填补专利悬崖的强烈需求以及中国的研发优势,未来最可能走向竞争合作的路径[27] - 外资态度的逆转源于行业数据的实质性突破,包括管线质量、临床数据完整性(行业认可度超80%)以及中国赞助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提升至30%等关键指标[22][23]
默沙东,放手一搏
格隆汇· 2025-10-16 12:03
并购驱动战略 - 公司在3年内投入超过500亿美元进行并购和业务拓展合作,以应对核心产品专利悬崖的挑战[1] - 过去五年发起3笔百亿美元级别并购,包括115亿美元收购Acceleron Pharma、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100亿美元收购Verona Pharma[1] - 通过30亿美元收购EyeBio获得眼科管线,包括潜在首创四价三特异性抗体Restoret(EYE103)[1] - 与科伦博泰、第一三共达成总金额超300亿美元的合作,构建丰富ADC产品矩阵[2] - 以近20亿美元引进恒瑞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口服小分子Lp(a)抑制剂HRS-5346[2] 战略背景与动因 - 公司营收近半壁江山依赖Keytruda(K药),其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6] - Evaluate预测K药2030年销售额将比2024年的295亿美元下滑近一半[6] - K药2026年将被选中进行价格谈判,市场预计其销售额将暴跌30%-50%,面临近150亿美元收入缺口[6] - 第二大畅销产品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48%至24.53亿美元,主要因中国市场需求持续下滑[7] - 并购活动旨在填补巨大营收缺口,打造覆盖肿瘤、自免、心血管代谢、眼科、呼吸等领域的多元化产品组合[8] 肿瘤领域布局 - 公司聚焦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构建全球最全面的IO+ADC管线网络[9][11] - 与科伦博泰达成3次授权协议,涉及6款ADC分子,总交易对价最高可达118亿美元[10] - 与第一三共就3款ADC产品达成合作,包括HER3-DXd、I-DXd和R-DXd[10] - 斥资27.5亿美元收购VelosBio及其ROR1 ADC药物VLS-101[10] - 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已启动14项全球III期临床研究,市场预期峰值销售有望超过50亿美元[12] - Sac-TMT获NMPA批准用于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成为全球首款覆盖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的TROP2 ADC[13] - 以近33亿美元从礼新医药引进PD-1/VEGF双抗LM-299,目前正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14] - 以13亿美元收购同润生物CD3xCD19双抗CN201的全球权利,正在开展治疗NHL和B细胞ALL的临床研究[14] 非肿瘤领域拓展 - 通过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TL1A单抗Tulisokibart(MK-7240)进军自免领域,该药具有"数十亿美元的峰值销售潜力"[16] - 全球IBD药物市场规模2022年为232.6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70亿美元[16] - 通过收购Verona Pharma获得慢性阻塞性肺病新药Ohtuvayre(恩司芬群),该药2024年6月获FDA批准,成为20多年来首个用于COPD的新型吸入机制药物[17] - 全球约有3.9亿人患有COPD,其中中国患者超1亿,2032年全球COPD治疗市场销售额预计达到约298.8亿美元[17] - 分析师预测恩司芬群到2030年代中期年销售额最高或达到近40亿美元[17] - 通过收购Acceleron Pharma获得肺动脉高压新疗法Winrevair(Sotatercept),花旗银行将2030年销售额预测上调至57-61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给出75亿美元峰值预期[19] - 口服PCSK9抑制剂Enlicitide(MK-0616)峰值销售有望达到约50亿美元[19] - 通过收购EyeBio获得潜在first-in-class的四价三特异性Wnt抗体Restoret(EYE103),正在开展II/III期研究用于治疗DME和NVAMD[20] - 长效RSV单抗Clesrovimab(MK-1654)2024年6月获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针对婴儿的单剂量RSV单抗[21]
命中8起并购、击败92%同行,IBT押注专利悬崖延续全球生物技术并购潮
智通财经网· 2025-10-15 20:10
行业并购趋势 - 全球生物技术并购活动加速回暖,年初至今全行业已宣布逾400笔交易,总额约1110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710亿美元 [1] - 2025年上半年因贸易战波动令并购市场观望,但8月起宣布交易骤增,推动全球并购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 [8] - 大型药企面临显著专利悬崖压力,2024-2030年间,美欧制药商每年将有超过3600亿美元销售额因专利到期而面临竞争 [3] 并购驱动因素 - 专利到期潮是并购主要驱动因素,迫使企业通过数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实现增长以维持营收 [3] - 制药公司更偏好收购临床风险低、即将或已上市的产品 [3] - 药企更倾向于进行附加型收购而非巨型合并,单纯内部整合难以解决专利悬崖问题 [8] 并购标的特征 - 2018年以来155宗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收购中,70%以上标的拥有后期在研资产,44%已有商业化产品 [5] - 生物科技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仍未达到大型药企为维持营收增长所需水平 [3] - 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年内上涨18%,接近四年来高位,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提振市场情绪 [8] 案例研究:国际生物技术信托 - 国际生物技术信托基金表现突出,截至9月底过去一年净资产价值回报率为27%,击败92%的同类基金 [1] - 该基金投资组合覆盖约90只股票,截至9月底净资产约2.85亿英镑(3.81亿美元),其中罕见病领域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1] - 该基金持仓公司诺和诺德收购肝病药物公司Akero Therapeutics,此为基金2020年以来第33宗、2025年第八宗被收购的持仓 [1] - 基金持仓的肝病药企Madrigal Pharmaceuticals、罕见病公司Avidity Biosciences及Insmed均被视为潜在收购标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