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奥希替尼
icon
搜索文档
和黄医药(00013):新一代ATTC平台值得关注,首个候选药物预计25Q4进入临床
国信证券· 2025-11-06 10:35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和黄医药新一代ATTC平台旨在克服传统ADC的毒性和耐药难题,有潜力与化疗为基础的一线标准治疗实现联合用药[2][3] - ATTC平台首个候选药物HMPL-A251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进入1期临床,该药物由PI3K/PIKK抑制剂和HER2抗体偶联而成[2][8] - PAM通路是具备潜力的泛瘤种治疗靶点,ATTC有望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扩大靶向治疗的治疗窗口[2] - 和黄医药后期管线顺利推进,包括索凡替尼、赛沃替尼和索乐匹尼布等项目的临床数据读出或上市申请递交计划[2][23] ATTC平台技术特点 - ATTC平台将靶向治疗药物与抗体连接,产生的候选药物可针对特定的驱动突变,有望减轻化疗毒性[3] - 与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DC)不同,ATTC平台旨在克服传统ADC的毒性和耐药难题[3] 领先候选药物HMPL-A251 - HMPL-A251由PI3K/PIKK抑制剂(HM5041609("609"))和HER2抗体(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偶联而成[7] - 609可以高效抑制PAM(PI3K-AKT-mTOR)通路,并与HER2单抗有潜在的协同作用[7] - 临床前数据显示,HMPL-A251在HER2阳性的细胞有高效的内吞作用,并表现出HER2表达依赖性的细胞生长抑制活性[7] - HMPL-A251可以通过旁观者杀伤效应克服HER2异质性,并在DS-8201耐药模型中展示出抗肿瘤活性[7] - HMPL-A251的美国IND已经获得批准,中国IND正在审评中,1期临床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8] ATTC产品管线规划 - 除了HMPL-A251,和黄医药预计在2026年还将有两个ATTC候选药物(HMPL-A580,HMPL-A830)进入全球临床阶段[12] - HMPL-A580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启动1期研究,HMPL-A830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I期研究[13] PAM通路靶点潜力与市场 - PI3K-AKT-mTOR(PAM)通路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改变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3] - PI3K的过度激活在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肺癌和胃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报道频率很高[13] - 已获批的PAM通路靶向药包括阿斯利康的capivasertib(AKT抑制剂),该药2023年获批,2024年销售额达4.3亿美元,2025上半年销售额为3.0亿美元[14] - Celcuity的gedatolisib是新一代PAM抑制剂,在VIKTORIA-1临床研究中,联合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展现出显著的PFS获益(Arm A mPFS=9.3个月 vs Arm C mPFS=2.0个月,HR=0.24)[17] 后期管线进展 - 索凡替尼治疗一线PDAC的临床数据将于ESMO Aisa年会上读出[23] - 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的SAFFRON研究已完成临床入组[23] - 索乐匹尼布拟于2026上半年重新递交上市申请[23]
大药的诞生,才是医药的未来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1-05 15:29
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在经历三年回调后于2025年表现优异,主要受益于创新药供给需求双向奔赴及医疗器械内需复苏、外需强劲增长 [3] - 未来医药行业研究的主要逻辑将围绕需求和供给展开,内需有望持续改善,外需(BD交易)预计在2026年再创新高 [3][7] - 中国医药行业有望逐步诞生世界级企业,中国企业已在多个细分领域走上国际舞台,中国已成为全球TOP 20 MNC第二大项目来源地 [4][22] - 投资策略建议以供需结构为基石、产业升级为锚点,重点关注创新药、CXO、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机会 [5] 行业供需与产业升级 - 需求增长随创新周期和政策调控周期波动,2025年迎来大量海外BD落地(外需井喷),医保局政策转向支持产业,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商保创新药目录即将落地 [3] - 供给变化体现"有限供给"特点,专利保护和政府监管形成高壁垒,中国企业在创新药多个细分领域国际竞争力提升 [4] - 医药各细分行业成长及估值逻辑不同,需结合供需结构和产业升级开展细分研究 [5] 创新药领域投资机会 - 全球制药行业格局随重磅产品成长周期发生结构性变化,礼来(市值7993亿美元)、艾伯维(市值4031亿美元)等稳居前列,恒瑞医药(市值590亿美元,排名前进5名)、百济神州(市值385亿美元,排名前进9名)等中国公司排名显著提升 [12][15] - MNC的BD交易活跃,1H25 TOP MNC累计支付BD首付款及M&A金额约244亿美元,全年BD额度约58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TOP 20 MNC第二大项目来源地,交易金额占比达37.4% [16][18][22] - Co-Co(共同开发)模式成为积淀全球商业化能力的重要选择,可享受更高收益分成(如美国市场可达50%)并加速全球化能力建设,代表案例包括百利天恒&BMS、信达生物&武田等 [26][27][28] 细分治疗领域与技术展望 - 肿瘤领域:IO2.0+ADC将成为未来10-15年最广谱治疗范式,2026年将陆续读出POC数据,重点关注PD(L)1*VEGF双抗+ADC的竞争格局,市场规模PD(L)1双抗预计达2000亿美元,ADC预计2030E达660亿美元 [31][32][33] - 代谢领域:GLP-1市场持续增长,2025年预计全年超700亿美元,替尔泊肽Q3销售额突破101亿美元,下一代研发方向包括Amylin、长效、小分子、小核酸及高质量减重 [34][36][37][38] - 自免领域:B细胞清除赛道突出,MNC加速布局in vivo CAR-T,2026年TCE赛道将读出POC数据,关注细胞因子双抗(如赛诺菲lunsekimig)及PROTAC技术突破 [31][44][45][46] - 小核酸领域:正进入从1到10的产业加速期,2026年将在减重、CNS及大适应症(如MG、IgA肾病、HBV、Lpa)迎来重要数据读出 [31][47][48][49] - 心血管代谢领域:关注小核酸热点靶点如Lp(a)、PCSK9、APOC3等,中国企业部分靶点进度领先 [41][43] 内需市场与政策环境 - 中国创新药市场空间广阔,2024年销售额约1.3万亿元,创新药占比约13%,医保内创新药支出约1000-1500亿元,占比7-13%,相比欧美市场(创新药占比80-9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1][55] - 政策端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国家层面将生物医药领域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医保局优化集采政策,第十一批集采首次进行优化,尊重临床用药选择,反内卷优化竞价规则 [56][57][59][60] - 创新药产业进入药品上市兑现期,2020-2025年IND数量持续增加,未来3-5年上市数量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大型药企、中型药企及商业化biotech基本面持续向上,多家头部公司预计2025-2026年扭亏 [61][64][68][69] CXO及上游产业链 - 全球需求逐步回暖,生物安全法案对中国企业竞争力影响有限,外需关注业绩确定性,内需关注边际改善 [7][74] - 2024年海外投融资303亿美元(+20%),2025年国内投融资呈现改善趋势,Q3国内投融资额16亿美元(+198%),行业供给增速放缓,未来聚焦提质增效 [76][77][79][82] - 关税及地缘政治短期扰动有限,本土供应链在工程师红利、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指数66.7 vs 印度61.1)、成本优势(最低时薪2.8美元)等方面具备长期竞争优势 [74][84][85][86] - 新签订单增长趋势向好,药明康德新签+30%,药明合联在手订单+71%,临床CRO和临床前CRO订单在25Q2-Q3呈现恢复趋势 [87] 投资标的推荐 - Pharma平台型公司:恒瑞医药、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百济神州优于大市评级,相关标的包括石药集团、信达生物 [7][70] - 细分领域龙头:科伦博泰生物、康方生物、三生制药、映恩生物、泽璟制药、益方生物优于大市评级 [7][70] - 国内市场方向:海思科、信立泰、甘李药业优于大市评级 [7][70] - CXO板块:药明康德、药明合联、药明生物、泰格医药、皓元医药、昭衍新药优于大市评级 [7][87] - 医疗器械板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惠泰医疗、春立医疗、新产业优于大市评级 [7]
全球首个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双获益药物 科伦博泰TROP2 ADC实现肺癌二线治疗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21:50
核心观点 - 科伦博泰的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成为全球首个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实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双重获益的药物,有望填补巨大治疗空白 [2][3][6] 临床研究数据 - 研究OptiTROP-Lung04入组376名患者,中位随访18.9个月,比较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与含铂双药化疗的疗效 [4] - 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3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4.3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1% [4] - 芦康沙妥珠单抗组总生存期未达到,化疗组为17.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0% [4] - 芦康沙妥珠单抗客观缓解率为60.6%,高于化疗组的43.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3个月,优于化疗组的4.2个月 [4] - 药物安全性可控,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未报告间质性肺病/肺炎病例 [4] 行业竞争格局 - 针对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多个在研药物面临挑战 [6][7] - 康方生物的AK112在后线治疗研究中总生存期数据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的预设终点 [7] - 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TROP2 ADC德曲妥珠单抗虽获FDA加速批准,但其关键研究中与化疗组的总生存期风险比为0.94,未显示统计学显著差异 [7] - 德达博妥单抗采取单药或联合奥希替尼策略,仍在等待III期数据验证 [7] 公司未来发展 - 基于二线治疗的积极数据,芦康沙妥珠单抗已启动III期临床研究SKB264-Ⅲ-15,评估其联合奥希替尼对比奥希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7] - 该药物实现了两个全球首个:全球首个针对该二线人群实现双重获益的ADC药物,全球首个覆盖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的TROP2 ADC [6]
百利天恒第三次递表港交所 创新药企“资本新叙事”正在上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22:16
公司资本运作 - 公司于2025年9月完成A股定增计划,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是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医疗健康行业规模最大的A股股权融资[1][3] - 本次定增发行价格为317元/股,与发行底价的比率为119.16%,吸引了包括中欧基金葛兰、工银瑞信基金赵蓓、富国基金朱少醒等顶流基金经理在内的18家机构参与,其中葛兰管理的两只基金合计认购6.79亿元[1][3]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加速构建"A+H"双资本平台,这是其自2024年以来第三次递表[1][2] - 公司股价从2023年1月科创板上市发行价24.70元/股,最高涨至2025年9月8日的414.02元/股,累计最大涨幅超过15倍,市值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1][2] 公司研发进展与投入 - 公司核心管线BL-B01D1(iza-bren)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研究中,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方案的客观缓解率达到100%[6][7] - iza-bren单药后线治疗EGFR-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5个月,远超现有标准方案的5~7个月,是全球首个在该人群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年的单药治疗方案[7] - iza-bren已有7项适应证被中国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项适应证获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涵盖鼻咽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等多个癌种[7][8] - 公司于2025年10月8日获得其自主研发的潜在全球首创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BL-ARC001的临床试验批准,标志着公司在核药研发领域迈出重要一步[9] -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15个在研项目上半年投入9.07亿元,累计投入33.96亿元,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3.53亿元[4]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2025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迎来IPO热潮,截至9月中旬已有13家内地生物科技公司成功登陆港股,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例如恒瑞医药于5月23日挂牌首日股价大涨25.20%[4][5] - 公司董事长朱义提出目标,要在未来5年内将公司打造成入门级跨国药企[1][13] - 公司转型创新药的关键转折点是2023年12月12日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ADC药物BLB01D1,该交易潜在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8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2][13]
全球首个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双获益 科伦博泰TROP2 ADC实现肺癌二线治疗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20:37
文章核心观点 - 科伦博泰的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成为全球首个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实现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双重获益的药物,有望填补巨大的治疗空白 [1][3][5] 临床研究设计与结果 - 研究为III期临床,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对比含铂双药化疗,入组376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9个月 [3] -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3个月对比4.3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1% [3] - 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对比17.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0% [3] - 客观缓解率为60.6%对比43.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3个月对比4.2个月 [3] 药物安全性 - 芦康沙妥珠单抗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整体安全性可控 [4] - 研究组未报告间质性肺病或肺炎病例 [4] 行业竞争格局 - 针对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后治疗是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1][2] - 相较于同类在研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关键总生存期终点上显示出统计学显著优势 [6][7] - 公司已启动III期临床研究,评估该药物联合奥希替尼用于一线治疗的潜力 [7] 市场定位与意义 - 该研究结果直接推动芦康沙妥珠单抗获批用于二线治疗,实现了两个“全球首个”的里程碑 [5] - 药物打破了EGFR-TKI耐药后难以获得总生存期优势的治疗困境 [2][5]
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丨药费清单里的健康守护
河南日报· 2025-10-20 07:35
转机发生在2018年,经过谈判,奥希替尼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降至15300元一盒;2020年,再次 经过谈判,价格进一步降至5580元一盒;2022年续约时,价格降至4966.2元一盒。 10月18日,28岁的李先生趁着周末,匆匆赶到河南省肿瘤医院,为奶奶购买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奥希 替尼。一盒药4966.2元,刚好够老人服用一个月。 去年,李先生的奶奶被确诊为肺癌,基因检测后,医生推荐使用奥希替尼。如今,她的病情控制得不 错,药也从未间断。 同样依靠这个药维持健康的,还有60岁的刘先生。他2017年被确诊肺癌时,奥希替尼刚进入中国市场, 一盒售价高达5万多元。"我一个开大巴的,哪吃得起?"刘先生回忆道,当时感觉希望渺茫。 作为第三代肺癌靶向药,奥希替尼曾是许多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在2018年之前,奥 希替尼每盒5万多元的价格,将不少普通家庭挡在了希望门外。 什么是"国谈药"?它指的是国家医保部门与药企进行价格谈判,将一些刚上市、价格高、疗效好的药品 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目的只有一个——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好药。 如今,刘先生每月的药费已成为家庭账本上普通的一笔支出。"每盒奥希替尼报销 ...
百利天恒第三次递表港交所 创新药企的“资本新叙事”正在上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7:25
公司资本运作 - 公司在完成A股37.64亿元定增后,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加速构建"A+H"双资本平台 [1][2] - A股定增是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医疗健康行业规模最大的A股股权融资,发行价格为317元/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底价的比率为119.16% [8][13] - 本次定增吸引30家投资者报价,最终18家胜出,包括中欧基金葛兰、工银瑞信基金赵蓓、富国基金朱少醒等顶流基金经理,其中葛兰管理的两只基金合计认购6.79亿元 [8] - 公司股价从发行价24.70元/股最高涨至414.02元/股,累计最大涨幅超过15倍,市值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 [1][8] 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核心ADC药物BL-B01D1(iza-bren)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合作,潜在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8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 [5] - 该药物在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研究中,联合奥希替尼方案的客观缓解率达到100% [15][16] - 作为单药后线治疗EGFR-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5个月,远超现有标准方案的5~7个月 [17] - iza-bren已有7项适应证被中国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项适应证获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覆盖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个癌种 [17] 研发投入与平台建设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重点推动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的研发进程 [13] -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15个在研项目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了9.07亿元,累计投入金额高达33.96亿元,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3.53亿元 [13] - 公司在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领域取得进展,其首款I类创新药BL-ARC0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 [18][22]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迎来IPO热潮,截至2025年9月中旬已有13家内地生物科技公司成功登陆港股,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13] - 公司董事长朱义提出目标,要在未来五年内将公司打造成入门级跨国药企 [1][26] - 公司的发展与董事长朱义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其从高校教师到仿制药企业家,最终聚焦创新药研发 [23][25][26]
立项只是FIC,已经不够用了?
钛媒体APP· 2025-10-13 10:37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竞争加剧、药品生命周期被压缩的背景下,创新药行业从追求“同类第一”转向追求“同类最优”的策略更具商业价值 [1] - “同类最优”药物基于已验证的靶点进行迭代优化,能更好地平衡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回报 [1] - 多个案例表明,“同类最优”产品可实现对“同类第一”产品的商业超越,成为更优的商业选择 [3][4][6] 创新药竞争格局演变 - 中国创新药供给端空前繁荣,迭代速度加快,极大地压缩了药品生命周期 [1] - 药企需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新药价值,与时间的竞赛日益激烈 [1] - 创新竞赛标准大幅提升,药物生命周期演化加速,类似修美乐独占市场20年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10] - 重磅炸弹药物的放量曲线变得更陡峭,同时因迭代加速其衰退曲线也急转直下 [10] “同类最优”药物的成功案例 - 辉瑞的阿托伐他汀作为第五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凭借更优疗效成为医药史上首个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2006年销售额达128亿美元峰值,累计销售额约1500亿美元 [3] - 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第三代ADC药物Enhertu、传奇生物的BCMA CAR-T西达基奥仑赛等“同类最优”产品均实现对先行者的超越 [4] - 礼来市值近8000亿美元,其管线中罕见“同类第一”产品,多依靠“同类最优”策略成功,例如度拉糖肽晚上市五年却凭借每周给药一次的便捷性实现反超 [5][6] -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战胜伊布替尼,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是“同类最优”路线的成功典范 [6] 药企的研发策略转向 - 行业创新策略进化,更注重理解市场动态、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回报的复杂平衡后做出适配选择 [1] - 礼来较少布局高风险“同类第一”靶点,更多在靶点成熟验证后快速跟进研发“me better”药物 [6] - 在自免领域,随着成熟靶点突破,新靶点突围标准更高,药企更聚焦于成熟靶点的迭代创新,如改进给药周期、给药方式及多靶点协同 [7] - 面对专利悬崖,跨国大药企未来填补产品缺口的往往是在已验证机制、通路和靶点基础上迭代而来的下一代产品 [9] 中国创新药生态的影响 - 中国药企凭借勤勉、工程师红利、政策及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10] - 中国创新力量正倒逼全球行业变革,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发现任何创新都可能在中国生态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10] - 中国创新管线进入美国实验室,加速了全球药物生命周期的演化 [10]
以创新为底色,百利天恒共绘生物医药产业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9 17:32
中国创新药国际化进展 - 中国创新药企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发布重磅新品研究成果 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1] - 中国学者共有35项口头报告 其中2项参与主席讨论环节[1] - 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 iza-bren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大会新闻发布计划(仅约1%研究获选)[1] 百利天恒创新药临床数据 - 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II期研究显示40名患者全部实现肿瘤缩小 缩瘤率100% 优于全球同类最优药物86%的缩瘤率[2] - iza-bren治疗经一线药物治疗的50名患者中94%肿瘤缩小 肿瘤控制时间超过一年 比现有最优方案延长近一倍[2] - iza-bren的III期注册研究已在中国启动[2] ADC药物研发格局 - ADC药物将抗体靶向性和细胞毒素杀伤力结合 成为肿瘤治疗最具创新性和前景的方向之一[2] - 国内超过120家医药企业投身ADC研发 全球在研项目超过600个[2] - iza-bren作为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 为ADC领域开辟全新思路[3] 中国创新药发展态势 - 2018年至2024年中国累计批准上市创新药197个 年批准数量从2018年11个上升至2024年48个[3] - 2025年上半年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接近40种[3] - 百利天恒从仿制药转型聚焦肿瘤前沿 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全新ADC[3] 百利天恒国际合作与资本表现 -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总金额最高达84亿美元 首付款8亿美元[4] - iza-bren成为首款成功出海的国产双抗ADC新药[4] - 公司市值从2023年科创板挂牌时99亿元一度突破1500亿元[4] 公司战略规划 - 百利天恒通过技术合作换取全球能力资源市场 目标成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跨国公司[4] - 创新药预计2026年在中国商业化 2029年起在美国及全球市场获批上市[5] - 计划用五年时间成长为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全球跨国公司[5]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优势 - 生物科技公司数量快速增长 人才红利显著[6] - 拥有完善临床试验基础设施 包括大量GCP医院 勤奋研究者和庞大患者群体[6] - 药品审评系统政策法规持续优化 部分审批速度已超越美国FDA[6] 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 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重大临床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6] -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早期研发活动[6] -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家政策同频发展[6]
以创新为底色 百利天恒共绘生物医药产业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9 16:42
中国创新药国际认可度提升 - 中国创新药企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发布重磅新品研究成果 与跨国企业同台亮相 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1] - 中国学者共有35项口头报告 其中2项参与主席讨论环节[1] - 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 iza-bren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大会新闻发布计划(仅约1%研究获选)并进行口头报告[1] 百利天恒iza-bren临床数据表现 - 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研究显示 40名患者肿瘤全部实现有效缩小 缩瘤率100% 对比全球同类最优药物86%的缩瘤率[2] - 针对经其他药物一线治疗且未化疗的50名患者 iza-bren使94%患者肿瘤缩小 肿瘤控制时间超过一年 比现有全球最优方案延长近一倍[2] - iza-bren已有六项适应症被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3] ADC药物研发行业现状 - ADC药物将抗体靶向性和细胞毒素杀伤力相结合 成为肿瘤治疗中最具创新性和前景的方向之一[2] - 国内超过120家医药企业投身ADC研发 全球在研项目超过600个[2] 中国创新药批准上市趋势 - 2018年至2024年累计批准上市创新药197个[3] - 年度批准数量从2018年11个稳步增长至2024年48个[3] - 2025年上半年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已接近40种[3] 百利天恒国际合作与市值表现 - 2023年12月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总金额最高达84亿美元 其中首付款8亿美元[4] - iza-bren成为首款成功出海的国产双抗ADC新药[4] - 公司市值从2023年科创板挂牌初99亿元一度突破1500亿元[4] 百利天恒国际化发展路径 - 规划2026年在中国实现创新药商业化 2029年起有望在美国及全球市场获批上市[5] - 目标通过技术合作获取全球能力 成长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跨国公司[4]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优势 - 生物科技公司数量快速增长 大学及研究生扩招带来人才红利[6] - 拥有完善的临床试验基础设施 包括大量GCP医院 勤奋的研究者和庞大患者群体[6] - 药品审评系统政策法规持续优化 部分审批速度已超越美国FD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