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

搜索文档
豪华接盘:这些国家向美国学者伸出橄榄枝
虎嗅· 2025-05-27 15:17
全球科研人才流动趋势 - 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预算并解散科学机构 促使全球多国推出吸引美国科学家的政策 [1][2] - 欧洲研究理事会(ERC)将移居欧洲研究人员的启动资金翻倍至200万欧元(220万美元) 最长5年可支取450万欧元 [2][3] - 欧盟委员会"选择欧洲科研"项目投入5亿欧元 旨在使欧洲成为科研人才磁石 [3] 欧洲国家吸引科学家的具体措施 - 西班牙ATRAE项目为美国科学家提供额外20万欧元经费 [5] - 荷兰研究理事会推出无国籍限制的全球科学家资助计划 [6] - 挪威研究理事会设立950万美元专项 重点招募气候/健康/能源/AI领域人才 [7] - 丹麦商会计划三年引进200名美国量子技术/机器人学/气候专家 [8] - 奥地利修订法案允许高校直接招募有美国工作经历的研究人员 [8] -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推出博士合同/访问学者/终身教职等支持计划 [8]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投入1200万欧元设立跨大西洋合作项目 [13] 北美与大洋洲的应对策略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院网络计划招募100名青年科学家 已获300份意向 [11] - 蒙特利尔大学筹集2500万加元(1800万美元) 重点引进健康/AI领域人才 [11] - 澳大利亚科学院启动全球人才吸引项目 美国科学家反响热烈 [12] 亚洲与争议声音 - 中国深圳通过社交媒体定向招募被美国机构解雇的科研人才 [12] - 部分学者认为挖角行为会加剧美国科研系统困境 [15] - 瑞士官方反对针对性人才计划 强调全球竞争对创新的重要性 [16]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指出需反思为何欧洲仅在美方困境时才能吸引人才 [17] - 专家认为全球科研实力或将重新分配 带来新的研究关注点 [17] - 科研全球化特性被强调 人才流动被视为系统复原的重要机制 [17]
机器人的灵巧手怎样炼成
新华社· 2025-05-21 10:06
机器人灵巧手技术发展现状 - 灵巧手被视为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厘米",其精密程度远超想象,是科学、工程和创新的综合挑战[1] - 人类手部仅占体重1/150却控制全身逾半数运动功能,当前机器人灵巧手已能实现21个自由度的多角度操作(如拧瓶盖、捏鸡蛋)[2] - 现代灵巧手通过触觉/力传感器实现多模态感知,突破视觉交互局限,但与人手13种基本功能相比仍存在差距[2][3] 灵巧手技术架构 - 系统由四部分构成:传感器系统(皮肤神经)、控制系统(大脑)、驱动系统(肌肉)、传动系统(筋腱)[4] - 传动与感知是核心技术点,例如"端咖啡"动作需协调视觉/触觉/力觉系统判断运动幅度和力度[6] - 行业采用仿生学路径,将机器人本体结构与智能控制自然联通,实现骨骼关节运动的精密模拟[4] 技术突破瓶颈 - 小型化难题:每增加自由度需嵌入驱动器,特斯拉等企业尝试将驱动系统移入手臂,国内厂商优化芯片布局[7] - 敏捷性不足:现有电机响应速度导致延迟,部分企业通过电容式传感器实现无接触预判(视觉反应时间达200毫秒)[7] - 成本三角悖论:需平衡性能/成本/可靠性,量产被视作降低成本的关键路径,市场接受度提升将推动普及[7][8] 行业演进方向 - 通过大规模任务训练积累数据,优化感知策略,类比儿童从抓挠到弹钢琴的技能发展过程[8] - 应用场景向高端延伸,包括手术缝合、危险环境作业等对精细操作要求极高的领域[6] - 工业领域已实现基础抓取功能,消费级产品需突破拟人化操作瓶颈才能打开市场空间[2][6]
机器人领域新突破!顶刊《IJRR》近期重磅论文概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03 16:04
机器人学术研究前沿 - 新型低型软体旋转气动执行器采用纤维增强弹性体结构和精确分析模型,解决了传统设计体型庞大和建模不准确的问题,实验误差控制在20%以内[1][2][4] - THÖR-MAGNI数据集包含5类场景和40名参与者的多模态数据,支持长期行为预测和复杂避障交互研究,数据量达3.5小时[6][7][11][14][15][17] - FMB基准测试平台提供66种3D打印物体和22,500条人类演示轨迹,验证了多模态数据对任务成功率的提升效果[18][19][20][22][24][26] 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技术 - 双臂机器人操作可变形线性物体的框架结合全局规划和局部控制,在仿真和真实实验中实现100%成功率,执行时间<60秒[27][28][30][31][34][37] - 大规模异构多机器人系统实时规划方法采用规划决策树结构,任务分配复杂度仅为O(n),在200个任务状态下规划时间仅16.4秒[38][39][40][42][43][45][47] - 强化学习双足机器人控制框架实现多技能统一控制,在Cassie机器人上完成400米冲刺和0.47米高跳等复杂动作[58][60][61][62][64] 人机交互与学习 - 学习与通信闭环框架通过多模态接口提升人机协作效能,AR+触觉方式使任务正确预测率达100%[48][50][51][53][54][55][57] - 机器人操作研究面临物理复杂性和泛化能力不足的挑战,需要兼顾复杂任务和广泛适应性的解决方案[19][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