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

搜索文档
段永平: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做对的事
搜狐财经· 2025-08-26 00:10
企业文化定义与核心作用 - 企业文化指明确什么是对的事情以及如何把事情做对 是区分是非的标准[1] - 企业文化作为过滤器能避免投资错误 不选错公司是是非问题而非能力问题[2] - 好的企业文化可为商业模式保驾护航甚至帮助发现好商业模式 但非充分条件[2] - 企业文化不好的公司长期必然受伤害 且难以去除不良文化[2] - 企业文化包含使命(存在意义)、愿景(共同远景)和核心价值观(是非观)三部分[3] 企业文化与商业模式关系 - 特别好的商业模式可遇不可求 没有好商业模式仍可能成为不错企业[2] - 好企业文化未必形成好生意模式 但好生意模式必要有好企业文化支撑[2] - 企业文化不好则好商业模式难以维持 如茅台若无好文化走不到今天[3] - 苹果具备强大商业模式和好企业文化 能经短期折腾并快速纠偏[2] 企业文化判断标准与方法 - 判断标准在于企业行事以利益还是是非为准绳 利益导向不可取[12] - 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判断 查看历史言行是否一致 如研究苹果所有发布会[12] - 观察最高领导人是否真正信奉企业文化 否则难以落实[13] - 拟人化角度思考 不想打交道的人其公司也不投资[12] - 字面表述差异很大 挂在墙上比没有强但若非真实则作用有限[14] 企业文化建立与维护 - 企业文化需自己创立 无人可代劳 由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组成[8] - 建立需数十年时间 与企业寿命等长 是重要但常被忽略的工作[7] - 核心价值观不会改变 文化类似习惯或基因 破坏容易建立难[4][5] - 通过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推动改变 但光讲无用不讲绝对不变[11] - 企业文化一般由开创者建立 后期完善很重要 成功企业常带有开创者气质[9] 企业文化与制度关系 - 制度管强制范围 文化管制度管不到的地方 二者互补[3] - 文化非神秘咒语 没有管理公司会完蛋 文化非替代管理[4] - 企业文化需整体认同 不认同者会离开 无适合所有企业的文化[6] - 文化主要用于约束自身而非挑剔他人 企业同时有强制不为清单[7] 企业文化实践案例 - 苹果发布会体现不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 建议观看十年发布会体会[3] - 谷歌"不作恶"原则体现利润之上追求[8] - 步步高愿景"更健康更长久" 不做不健康不长久之事[4] - 阿里巴巴在企业文化建立方面水平不错 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7][15] - 耐克小公司时以"打败阿迪达斯"为远景 最终实现[4] 企业文化与股东关系 - 股东利益指企业未来净现金流折现 含不损害长期的短期利益[16] - "股东第一"公司易为取悦华尔街采取短期行为 最终损害利益[15] - "股东第三"公司如阿里实际最尊重股东利益 专注长期发展[15][16] - 反对任何公司给股东优惠 包括大股东 谁都不应赚公司便宜[16] - 同股不同权不公平 长期可能对公司有害[16]
新书架丨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2 08:50
书籍核心观点 - 《德福一致:〈群书治要〉中的德福观》系统阐释了中国传统伦理中德与福的辩证关系 强调德是福的基础和前提 德福一致思想贯穿《群书治要》全书[2][3] - 该书从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制度伦理三个维度 分析德福一致在传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并探讨其现代学术与实践价值[2][4] 德与福的内涵定义 -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包含形而上、伦理和为政等多层面内涵 具有自觉觉他之义 如《大学》所述"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2] - "福"从祭祀祈福延伸为多元概念 既包含具体物质性内容 也包含抽象精神层面的内在自足[2] 德福关系论述 - 德是福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将"攸好德"(修养美德)列为五福之一 表明修德是有福的前提[2] - 德行是福祉的基础:《国语·晋语六》以"德 福之基也"比喻 德如树根 福如枝叶 根深方能叶茂[3] - 《群书治要》通过《周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尚书》"作善降百祥"等引述 强调德福一致的必然性[3] 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 《群书治要》蕴藏的治国理政思想 特别是个人祸福与国家盛衰的规律 是历经数千年考验的结晶[3] - 研究德福一致思想对坚定文化自信 实施新时代道德教育 建设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4]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在银川举行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活动概况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活动于2025年8月1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 [1] - 活动聚焦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演讲主题为《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1] 主讲内容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从建筑史角度系统梳理西夏陵遗址的历史信息与考古成果 [1] - 演讲内容包含对遗产特征的凝练提炼以及遗产价值体系的专业阐述 [1] 组织架构 - 活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光明网联合承办 宁夏图书馆及银川市委宣传部参与协办 [1] - 光明网与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实施全程现场直播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1]
老方说:在企业接班人传承上,任正非做法很高明,华为代表了方向
搜狐财经· 2025-07-31 15:47
企业传承挑战 - 民营企业接班面临巨大挑战 涉及利益分配和内部纷争 [1] - 企业创始人担忧子孙无法驾驭基业 可能引发祸患 [1] - 传统"富不过三代"现象普遍 众多企业家难以破解此难题 [1] 华为传承模式 - 采用集体领导制度和分权制衡机制 使权力在闭合中循环 [3] - 建立127,909名员工持股计划 从治理层面实现多"接班人"体系 [3] - 通过规则确定性应对结果不确定性 不将公司命运系于个人 [3] 核心价值观传承 - 企业长治久安基础在于核心价值观被接班人接受 [9] - 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共识和行为准则 塑造合格接班人 [9] - 企业文化与治理机制结合可实现无为而治 [9] 企业动力机制 - 文化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物质资源终将枯竭 [11] - 核心价值观确认和自我批判能力是接班人关键素质 [11] - 精神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作用 [11] 传承理念对比 - "家天下"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 历史证明难以长久 [7] - "公天下"理念更具可持续性 克服私欲才能彪炳千秋 [7] - 超越小我的"我们"比狭隘的"我"更具生命力量 [12]
好书推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债券笔记· 2024-05-03 23:49
明治时代日本的国家转型 - 明治政府在1869年确立合法政权后开始全面国家改革 面临多种政治体制选择 包括天皇专制 顾问委员会掌权及共和制等不同方案[3] - 改革初期确立三大核心原则 承认无力驱逐西方势力 必须通过吸收西方力量实现自强 包括政治和社会改革[3] - 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最终目标 需通过文明进步获得西方认可 英国外交大臣明确要求日本在教化和文明方面达到西方标准[4] - 采用选择性借鉴模式 从英国 德国 法国和美国等不同国家汲取经验 海军仿效英国 陆军参照德国 民法典先后借鉴法国和德国模式[4][6] - 1871-1873年派遣岩仓使团考察欧美12国 由50名政府使节组成 详细研究西方制度并发布五卷报告[6] - 海外经历成为领导层重要资历 伊藤博文多次考察欧洲并主导制定宪法 山县有朋在德国学习军事后成为首相[6] - 改革措施常以"回归传统"名义推行 如1889年颁布的宪法虽借鉴德国宪法 但包装为传统延续[6][8] - 改革保留核心传统价值观 包括儒家道德 天皇崇拜 神道教和文字体系 拒绝共和政体和字母化改革[8][13] - 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意识形态灌输 通过神道教和儒家哲学宣传皇权神授 爱国精神和公民义务[7] - 城镇化率和识字率改革需求较低 幕府时代末期江户已是世界最大城市 国民识字率处于较高水平[9] 自我评估与知识储备 - 成功的国家自我评估需要两大要素 直面痛苦真相的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1] - 明治领导者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对手国第一手信息 仅在胸有成竹时发动进攻 如日俄战争[10] - 20世纪30年代军官缺乏海外经历和实际评估能力 错误判断美国工业实力 钢材生产能力差距达50倍[10][11] - 历史经验差异显著 明治领导者成长于弱势日本 而30年代领导者沉迷日俄战争胜利经验[11] - 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二战误判 年轻军官未经历类似幕末西方轰炸的警示事件[11] 选择性变革模式 - 借鉴他国经验时进行仔细比较 在每个领域选择最适用模式 宪法和陆军学德国 海军学英国 教育体制取经美国[12] - 甚至参考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权平等概念 用于1870年政府改革提案[12] - 采用试验性方法 法律规章 教育体系和宪法制定均经历起草 试验和修改过程 民法典从法国模式转向英国最终采用德国模式[14] - 核心价值观凝聚国民 忠于天皇的观念使二战末期日本坚持保留天皇特权作为投降条件[14] - 价值观力量体现为自杀式袭击规模 神风特攻队 樱花飞弹和回天鱼雷等高科技自杀武器使用程度为现代国家之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