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模型即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启明创投周志峰对话阶跃星辰姜大昕:探索AI创业的“无人区”
IPO早知道· 2025-06-23 11:23
AGI定义与发展路径 - AGI定义尚未形成行业共识,但阶跃星辰提出以模型完成人类现有工作50%作为AGI到来的标准[7] - 实现AGI分为三个阶段:模拟世界(模仿学习多模态表征)、探索世界(强化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归纳世界(自主发现新规律)[7][8][10] - OpenAI智能演进五层级(Chatbot→Reasoner→Agent→Innovator→Organization)与阶跃星辰三阶段逻辑一致[10] 大模型技术趋势 - 多模态能力是通向AGI的必经之路,阶跃星辰坚持全模态覆盖及原生多模态理念[11][12] - 模型技术处于陡峭上升期,关键进展包括:强化学习提升推理能力、多模态融合实现理解生成一体化[14][15][19][21] - 理解生成一体化在多模态领域尚未实现,但GPT-4o等模型已展现编辑指令响应能力[21] 阶跃星辰差异化优势 - 构建完整模型矩阵:涵盖语言模型(基础/推理)和多模态模型(语音/音乐/图像/视频)[11] - 推理模型Step R-Mini性能超过OpenAI o1 preview模型,未来将发布满血版推理模型[15] - 智能终端Agent布局聚焦环境感知与任务自主完成能力,目标打造调用模型矩阵的平台[24][25][28] AI Agent发展驱动因素 - 2025年AI Agent火爆源于推理模型成熟与多模态能力提升[25][26] - Agent核心能力包括自动性(独立完成任务)和主动性(预判需求并响应)[27] - 智能终端作为感知延伸(如录音笔Plaud、影石创新相机)是Agent落地重要场景[2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大模型领域形成"新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DeepSeek、智谱AI、阶跃星辰[6] - 阶跃星辰是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生态中唯一汇报基础大模型进展的企业[6] - AI时代技术底座尚未定型,"模型即产品"理念下底层能力决定产品70%-80%表现[3][29]
炒到10万,一夜爆火的Manus却不好用
盐财经· 2025-03-08 18:06
Manus AI产品分析 - 自称"全球第一款通用AI Agent产品",性能宣称超越OpenAI同款产品[1][2] - 邀请码被炒至天价,最高达10万元级别[2][4] - 产品爆火原因:本土团队光环+市场对聚合式工具的迫切需求[4] 产品功能与定位 - 定位为"智能体"或"工具人",以大模型为大脑自主使用工具完成任务[6] - 主要工具包括浏览器工具、Python和命令行[11] - 通过HTML输出结果,采用前端技术模拟PPT等功能[13] - 界面设计简洁,思考-操作-交付层次清晰[7] 技术表现评估 - 在GAIA基准测试中宣称取得SOTA表现[7] - 实测显示幻觉严重,任务完成率低[6][19] - 浏览器工具能力有限,仅能完成58.1%任务(OpenAI数据)[17] - 缺乏真实API调用,常生成模拟数据[19] 产品局限性 - 浏览器工具无法处理反爬虫和人机验证网站[16] - 工具选择不当,如使用Next.js但无法部署后端[18] - 大模型与Python脚本混合操作易产生错误[21] - 未证明是真正的智能体,缺乏自主决策能力[7] 行业技术逻辑 - 智能体本质是大模型+虚拟机/计算机的执行系统[24][26] - "模型即产品"趋势:根据场景训练专用强化模型[28] - 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人-大模型-环境即时反馈的简洁模式[28] - 未来潜力:万物互联后可能颠覆多个行业[27] 市场策略 - 采用邀请码机制控制服务器负载[29] - 成功利用聚合思路和表现形式吸引关注[28] - 抓住市场对大模型工具化需求的时机[28] - 营销策略强调"本土团队"和后来居上概念[4]
C.AI 被收购的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8-18 21:52
C.AI被收购的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以授权协议变相收购 旨在规避反垄断监管[1] - 30名底层模型开发人员加入Google 100余名产品团队保留在C.AI[1] - 公司结局由创始人Noam Shazeer的决策路径决定 其作为Transformer论文核心作者选择AGI赛道[1] 公司定位与战略失误 - 2022年12月明确"全栈AGI公司"定位 导致资源分散在模型研发与产品两端[1] - 2023年产品团队仅0.5人 模型团队数十人 反映资源错配[3] - 创始人提出"AGI公司+产品优先公司"并列定位 引发投资人质疑商业模式闭环[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23年三大2C产品形态:ChatGPT类、Perplexity类搜索、C.AI类陪聊[1] - 开源模型崛起加速推理成本下降 自研模型必要性降低[3] - 底层模型战争结束 形成Google/Anthropic/OpenAI三足鼎立[4] 大厂战略布局对比 | 厂商 | 模型战略 | 关键动作 | |--------|--------------|---------------------------------| | Google | 全链路自研 | 收购C.AI团队 巩固Gemini生态[6] | | 微软 | 混合策略 | 收购Inflection对冲OpenAI风险[8] | | Meta | 开源主导 | 推动Llama生态 放弃商业变现[9] | 资本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Scaling Law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 第二梯队难获融资[4] - 2021年SaaS公司PS达60-70倍 2023年暴跌至6-7倍 凸显融资时机重要性[10] - 出行行业"大黄蜂案例"显示资本站队决定竞争结局[4] 行业趋势判断 - 模型商品化成为共识 工程落地能力取代底层研发壁垒[4] - 端到端全栈模式被证伪 开源方案成为产品公司首选[3] - 大厂战略摇摆直接影响创业公司退出路径[10]
C.AI 被收购的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42章经
42章经· 2024-08-18 21:52
C.AI被收购的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以授权协议变相进行的收购 主要目的是规避反垄断监管[1] - 公司定位为底层模型研发企业而非应用公司 30名核心模型开发人员加入Google 100余人产品团队独立运营[1] - 创始人Noam Shazeer作为Transformer论文核心作者 创业初期选择"全栈AGI公司"定位埋下后续发展路径依赖[1][3] 公司战略定位问题 - 2023年A轮融资时以"0收入 10亿美元估值"获得资本青睐 依赖模型研发叙事支撑高估值[1] - 同时宣称"AGI公司"与"产品优先公司"造成定位混淆 产品团队仅0.5人全职 模型研发人员占比超80%[3] - 开源模型崛起加速推理成本下降 自研模型失去性价比优势 被迫转向Meta的Llama等第三方解决方案[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底层模型战争进入终局阶段 OpenAI/Anthropic/Google形成第一梯队 创业公司需依附大厂生存[4] - 模型商品化趋势明显 类似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 产品公司可专注工程落地与开源方案结合[4] - Scaling Law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 资本仅支持少数代理人 类似出行市场滴滴快的的垄断格局重现[4] 科技巨头战略对比 | 公司 | 技术栈特征 | 典型案例 | |---------|---------------------------|-------------------------| | Google | 全链路自研 TPU芯片至Gemini模型 | 收购C.AI团队补充模型能力[6] | | 微软 | 模块化合作 Azure绑定OpenAI | 收购Inflection作为备选[8] | | Meta | 全面开源策略 聚焦Llama生态 | 不依赖模型商业化[9] | 创始人决策启示 - 2023年市场狂热期应更激进融资 维持大模型第一梯队地位[4] - 战略定位需避免"既要也要"矛盾 国内某公司"模型即产品"叙事更具逻辑一致性[3] - 退出时机选择关键 25亿美元收购价在行业下行周期仍属成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