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保护
搜索文档
乐见遏制趋利性执法新举措 | 经观社论
经济观察报· 2025-11-09 16:56
政策背景与核心举措 - 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全国首个针对“远洋捕捞”式执法的区域协同机制文件《严格规范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异地执法行为八项举措》[1] - 该文件旨在整治损害民营经济、破坏营商环境的违规跨区域执法与趋利性执法行为[1] - 中央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包括202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督行为”,以及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规范异地执法行为[2] 政策具体内容 - 文件明确了异地执法的概念,规范案件协查程序,实行同级协查,要求提前告知和陪同执法[2] - 对依法获取的证据互认法律效力,避免重复取证,并要求慎用行政强制措施,统一行政处罚裁量[2] - 建立案件会商制度以解决管辖争议,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强化异地执法监督,防止“过罚不当”和趋利性执法[2] 问题根源分析 - 违规与趋利性执法的成因与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财政压力密切相关[3] - 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罚没收入增长往往越快,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对罚没收入的依赖度较高,更易出现逐利执法行为[3] - 执法权异化为地方财政创收工具,背离了执法权源于公民权利让渡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3] 政策影响与深层意义 - 《八项举措》通过技术层面规范有助于从操作层面防范违规执法,但根除行为需警惕权力越界和“攫取型”执法思维[4] - “攫取型”执法思维类似前现代社会的权力寻租,通过权力侵占市场主体劳动成果,将损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4] - 重建民营经济信心需严守权力边界、筑牢产权保护底线,方能守住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4]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5年1至9月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0:32
司法审判工作总体情况 - 全国法院受理各类审判执行案件3225.7万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17% [1] - 案-件比同比下降0.06,上诉率同比下降0.96个百分点,申诉申请再审率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案件151.3万件 [1] - 全国法院两年以上未结诉讼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8.08% [1] 立案和先行调解情况 - 全国法院先行调解案件478.2万件,调解成功312.8万件,先行调解成功案件自动履行率超过90% [2] - 全国16个系统协同单位的调解组织调解案件68.2万件,其中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自行调解45.3万件,第三季度环比增长23.44% [2] - 57%的当事人主动在线提交要素式起诉状118.6万件,立案满意率同比上升14.7个百分点 [2] 刑事案件审判情况 - 受理刑事一审案件80.4万件,同比下降11.61%,判处生效被告人104.8万人,同比下降10.22% [3] - 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刑罚的罪犯7.7万人,同比下降4.86% [3] - 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一审案件2719件,同比下降14.84%,受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犯罪一审案件672件,同比上升63.11% [3] - 受理诈骗犯罪一审案件7.1万件,同比上升7.8% [3] 民商事案件审判情况 - 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895.4万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37.45% [4] - 受理劳动争议一审案件64.8万件,同比上升37.5% [4] - 受理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一审案件14.7万件,同比上升70.21% [4] - 受理证券纠纷一审案件2.0万件,同比上升63.22% [4] - 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45.4万件,同比上升33.78% [4] - 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民事案件17.0万件,同比上升49.79% [4] - 受理涉外民商事一审案件3.5万件,同比上升59.73% [4] 行政案件审判情况 - 受理行政一审案件26.1万件,同比上升17.49% [5] - 行政案件上诉率、申诉申请再审率同比分别下降5.58个百分点和3.14个百分点 [5] 执行案件办理情况 - 受理首次执行案件806.5万件,同比上升16.72% [6] - 执行完毕率和执行到位率分别为39.54%和51.35% [6] - 网络司法拍卖成交2564.5亿元,成交率62.02%,同比上升1.76个百分点 [6] - 新纳入失信名单167.2万人次,同比下降2.45%,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6] - 197.0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信用修复人次超过新纳失信人次 [6]
中国最高法、司法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司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5:32
行政执法司法规范案例 - 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发布10个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典型案例 覆盖多个行政管理领域和不同行政争议类型 旨在统一裁判尺度和明确裁判规则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司法 [1] - 典型案例涉及建筑资质许可撤回 违约金收缴 行政处罚 竣工验收备案不履行 行政允诺 行政协议履行 行政许可不履行 会议纪要履行及行政补偿等多个领域 [1] - 案例包括103家公司不服江苏省住建部门撤回建筑资质许可 某开发公司不服浙江省自然资源规划局收缴违约金 某中医诊所有限公司不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等 [1] 涉企行政处罚案例细节 - 某中医诊所有限公司因在网络团购平台使用"2022年度人气品牌"等无证据支持的宣传语 被上海市某区市场监管局处以3万元罚款 1万元罚款和警告三项行政处罚 [2] - 该诊所对处罚不服 认为事实认定不清且处罚过重 遂向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请求撤销处罚决定 [2] - 行政复议机构经实地核查和协调会后组织调解 将虚假广告罚款从3万元调整至2万元 对格式条款侵权行为不予处罚 适用上海市市场监管领域减轻处罚办法 [3] 行政执法协调机制 - 行政复议机构通过调查核实事实和准确适用地方裁量基准 确保"过罚相当"原则 在法律框架内调整罚款金额 [3] - 调解结果既维护法律权威又减轻企业经济负担 实现执法力度与温度的平衡 [3] - 各级法院和行政复议机构将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 实质化解涉企行政争议 促推行政机关规范执法 完善民营经济保护长效机制 [3]
21专访|人大教授陈卫东:刑诉法修订应与民营经济促进法“双向奔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3:00
民营经济地位与法律保护 - 民营经济贡献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就业 [1] - 民营企业面临财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需通过法律修订强化保障 [1] 民营经济促进法与刑诉法协同 -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60-66条明确刑事诉讼相关事项,包括强制措施、涉案财物处理等程序性规定 [3] - 刑诉法修订需与民营经济促进法衔接,避免超范围查封等实践冲突 [4] - 两部法律协同可防止"先查封再甄别"等程序漏洞 [4] 侦查权规范与异地执法 -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64条禁止"远洋捕捞"式趋利性异地执法 [5] - 建议刑诉法引入"主要犯罪地"管辖原则,完善网络犯罪"实质关联"标准 [5] - 需严格执行公安部异地协作程序,如5人以上询问提前通报等要求 [6] 立案监督与经济纠纷干预 - 现行刑诉法缺乏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需补充规定 [7] - 建议建立立案备案审查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向检察院报备决定 [7] - 需清理涉企"挂案",对证据不足案件及时撤销或不起诉 [8] 海外利益保护与涉外法治 -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57条要求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应对长臂管辖风险 [9] - 建议司法机关通过涉外协商协助出海企业维权 [9] - 需研究刑事反制手段应对外国干涉制裁 [9] 法治与营商环境 - 构建刑事司法保障体系是实现民营经济平等保护的核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