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资源综合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辽水集团上半年累计完成供水20.43亿立方米
辽宁日报· 2025-08-19 09:24
上半年,辽水集团聚焦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与运行、生态环保和节能综合服务三大 主业,顺利实现全年任务"双过半"。其中,上半年累计供水20.43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53.4%。 生态环保业务也实现稳步推进。辽水集团中标本溪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项目,完成了辽东湾 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中水回用工程竣工验收。总处理规模40.75万吨/日的14个污水处理厂,均为一级A 排放标准,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 截至6月底,辽水集团完成年度投资13.16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 60.9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6.4万元/人,同比增长3.6%。 作为辽水集团传统主业,水资源板块在上半年持续做优做强。其中,省中南部地区供水工程安装管 道完成长度占年度计划的86%,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73%。盘锦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目前运行稳定, 日均用水量6万立方米。辽水集团科学调度所属水利工程,上半年累计跨流域调水1.98亿立方米,完成 供水20.43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53.4%。5月28日,省属水库泡插期农灌供水圆满结束,累计供水 7.16亿立方米,圆满完成我省368.57万亩水田泡插期供水任务 ...
小流域治理也不能忘了防洪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4:42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汛期防洪工作 当前存在的问题 - 个别地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忽视汛期防洪工作 不认真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修复 不建设防范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 [1] - 随意改变河道形状及水流状态 在河道上、急流处建设影响泄洪的旅游设施 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1] 汛期防洪的重要性 - 汛期防洪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治理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1] - 必须将汛期防洪纳入整体规划 并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 [1] 综合治理措施 - 汛期防洪应与水利执法、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有机结合 [1] - 依法打击破坏河道稳定的行为 确保流域行洪通畅安全 [1] - 营造护坡林带稳固山体 减缓地表径流 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水库调节洪峰 储存雨水资源 [1] - 结合植被恢复、土地整治等手段 降低洪水风险 增强流域调蓄能力和生态韧性 [1] 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 小流域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不均 降雨后汇流速度快 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 应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水文资料 因地制宜布设排水沟渠、拦洪堤坝、导流渠等设施 [2] - 在城镇等沿岸重要保护目标附近修建淤地坝、沉沙塘 拦截山洪泥沙 稳固河床 [2] 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 - 加快建立和完善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与分析时效性 [2] - 加强应急演练和公众防灾意识教育 提升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 制度与科技支撑 - 建立健全小流域管理的法规体系和责任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主体的防洪职责 [3] -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提升防洪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3] - 对重点区域、关键节点进行动态监控和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并整治潜在隐患 [3]
水资源综合利用大有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8
水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系统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抽水蓄能发展、内河航运提升及水风光一体化开发[1] - 政策强调统筹水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实现水尽其用,为新时期水资源高效利用锚定方向[1] - 2021年《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产业[2] - 2022年水利部发布指导意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拓宽重大水利项目投融资渠道[2] 水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成果 - 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截至今年6月20日累计发电量超过196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5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亿吨[1] - 四川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为流域内新能源开发提供关键支撑[1] - 长江干线年货运量10年间由不足20亿吨跃升至超35亿吨,持续领跑全球内河航运[1] - 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过航道整治与智慧船闸建设,年单向通过能力可达4200万吨,带动沿岸文旅经济发展[1] 水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挑战 - 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协同不足导致水权配置不合理[2] - 先进技术推广存在高成本、兼容性差等瓶颈[2] - 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缺失制约水资源统筹调配效率[2] 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路径 - 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融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将万元GDP用水量等核心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2] -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2] - 科技赋能:分领域分地区开展调研,精准化推广应用纳米过滤、智能水表、膜分离等先进技术[3] - 构建以重大科技研发为核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重点的创新体系[3] - 统筹协调: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体系[3] -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完善水资源调配动态监测与智能调度系统[3] - 聚焦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循环用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等高效节流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