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决断

搜索文档
华为、小米打嘴仗,车圈吵翻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23:34
行业竞争与冲突 - 小米YU7三分钟狂揽20万订单,预售一小时突破28.9万台 [11][77] - 华为余承东暗指小米产品不如华为但销量更高,小米公关引用对联回应 [13] - 吉利杨学良炮轰比亚迪"贼喊捉贼",支持长城举报比亚迪油箱问题 [35][36] - 岚图FREE+与小米YU7同期竞争,分别定位"高端香槟"和"网红奶茶" [74][75][76] 供应链与行业生态 - 供应商郭川公开信呼吁车企停止低价竞争、及时回款,建立健康产业生态 [17][18] - 罗兰贝格报告指出中国市场竞争强度全球最高,本土供应商对欧美形成压力 [47][48] - 奇瑞尹同跃呼吁车企停止海外价格战和互相诋毁,抱团出海 [59][61][62] 企业战略与转型 - 大众CEO承认在功劳簿躺太久,将在中国推30多款新车型应对竞争 [40][41][42] - 贾可提出中国汽车十大决断,包括反内卷、AI赋能、全球本土化等 [55][56] - 卓驭科技CEO立flag一年内将智能辅助驾驶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 [65][67][70] 企业困境与舆论 - 贾跃亭承认FF曾濒临破产,散户资金救命 [22][23][24] - 蔚来李斌透露每月3000-5000万元黑公关费用针对蔚来 [29][30][31] - 东风高管质疑小米20万订单真实性后道歉 [80][81][82]
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首日,32位嘉宾谈如何“决断”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4 08:1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突破性增长,新能源市占率持续高歌猛进,但整体行业利润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差距扩大,主因"内卷式"恶性竞争[3] - 2025年行业已进入胶着的淘汰赛周期,需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和汽车百年大变局角度做出决断[8] - 国家近期出台新国标和管理要求,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和"无序价格战",行业需回归长期主义,筑牢安全与品质根基[13] 企业战略与转型 - 广汽集团启动采购领域一体化改革,将供应链定义为战略伙伴,强调透明公正原则以保障产品高安全与高品质[11] - 奇瑞通过工程师直接连接120万用户微信,深度理解需求,推动传统企业向用户型转型[15][16] - 蔚来坚持长期主义,在技术创新、产品体验、充换电建设持续投入,同时提升经营管理能力[18][19] - 岚图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成为国内首个达成该目标的央企高端新能源品牌,坚持用户中心主义[21]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 - 黑芝麻智能提出"安全智能底座平台+插件"架构,分离安全相关功能与娱乐功能,延长底座平台生命周期[23] - 2025年L2级及以上智驾系统渗透率预计超60%,但中高阶(高速/城市NOA)渗透率仅10%,智驾平权将推动中阶功能成为标配[27] - 百度地图强调地图在智能辅助驾驶中的超视距安全价值,认为安全需多方协同而非单家公司完成[29] - VLA模型被视为智驾新范式,兼具决策思考能力,通过云端与板端模型结合提升泛化能力[31] 供应链与生态协作 - 德赛西威指出安全技术产品(如安全带、ABS)均经历从争议到标配的平权过程,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正沿此路径发展[33] - 商用车自动驾驶将聚焦B端安全与效率,通过车路云协同技术在限定区域逐步开放[35] - 同济大学教授反对过早推动辅助驾驶平权,认为价格过快下降会损害行业健康,新技术需合理盈利周期[39] 全球化与出海战略 - 出海面临六大风险:贸易政策、运营差异、单一客户依赖、工会文化、地域文化冲突、政府关系处理[51] - 穆塔雷斯通过海外收并购、全球本地化供应链整合等四种模式助力中国企业出海,2024年收购18家企业[52][53] - 小鹏汽车强调全球化应创造本地价值,与当地供应链、用户形成共生关系而非"攻城略地"[63] - 奥托立夫执行"中国+"战略,以全球体量带动国内核心供应商出海,支持自主品牌海外落地[67] - 出海下一阶段需实现文化双向融合,平衡中国效率文化与当地职场规则,避免"文化移植"误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