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链账期问题

搜索文档
超长账期问题:整车厂之后,零部件巨头该出来说话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6-17 22:40
产业链账期问题现状 - 汽车产业链中存在账期矛盾 表面是整车厂与中小供应商的矛盾 实质是大型零配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账期挤压更严重[3] - 整车厂近期承诺60天账期获得市场认可 但产业链更深层的账期问题由大型零配件企业主导[3] - 部分零配件巨头为整车厂控股企业(如上汽控股华域汽车 东风控股东风科技) 其账期问题本质是"内部流转"[3] 典型企业财务数据 - 华域汽车(上汽控股)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达163天 业务覆盖车身零部件/座椅/电子系统[4] - 东风科技(东风汽车旗下)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超196天 主营汽车电子/饰件等六大系统[4] - 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维持在60天 但应付款项周转天数高达258天[4] - 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应付款项周转天数高于宁德时代[4] 产业链权力结构变化 - 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使部分供应商集中度提升 话语权增强(如宁德时代反向对整车厂施压)[4] - 大型零配件企业对上游中小企业的账期要求严苛程度超过整车厂标准[5] - 零配件巨头通过独特议价能力或转嫁整车厂压力 加倍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5] 解决方案建议 - 整车厂需超越承诺 在产业链改革中承担更多角色[5] - 倡导大企业公开披露账期政策 建立透明机制(类似整车厂做法)[5] - 强调产业信用生态需回归公平交易原则 避免超长账期破坏正当竞争[5]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承兑汇票、拖延验收,“60天”账期能否治本
北京商报· 2025-06-12 00:13
车企60天账期承诺与供应商担忧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控制在60天内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支付方式、账期起算时间不明等问题 供应商担忧"治标不治本" [2] - 供应商普遍面临投资规模大、账期拖延导致的借贷经营问题 高负债率和资金成本使其现金流安全性脆弱 [3] - 60天账期承诺未明确是否包含票据承兑时间 目前过半供应商仍面临"账期+承兑汇票"支付方式 其中商业承兑汇票存在兑付风险 [4] 承兑汇票问题与供应链金融 - 承兑汇票通常需6个月才能兑现 形成"承兑等待期" 仅北汽和上汽明确承诺取消商业承兑汇票 [4] - 比亚迪通过"迪链"金融平台结算 兑付周期为6个月 凭证无法在二级供应商间流通 类似供应链金融平台在车企中普遍存在 [5] - 供应链金融对比亚迪等应付账款多的车企影响有限 但对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形成压力 [5] 账期计算规则争议 - 供应商质疑账期起始时间计算方式 合同通常规定以开票日期为准 但开票前需经历产品核验、多部门审核等流程 可能拖延1-2个月 [6] - 车企可能通过验收环节的"潜规则"人为延长账期 如故意设置验收障碍或单据问题 [6]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供应商问题将影响整车质量 主机厂需正视账期压力以保障产业链稳定 [7] 政策法规与行业自律建议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付款期限应自交付或验收合格之日起60天内 不得利用非现金支付变相延长账期 [8][9][10] - 法律专家建议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 将法规条款转化为可操作细则 并对违规企业建立提醒和反馈机制 [10] - 行业协会可协调各方利益 推动落实付款期限和验收标准的透明化 [10]
中小零部件企业困于“账期游戏” 万亿汽车产业链的生死博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0 13:00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 中国汽车产业连续14年蝉联全球产销第一,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领跑者 [2][3] - 2022年国内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周转天数达156天,部分企业超过200天,而德、日车企普遍控制在60天以内 [12] 中小零部件企业困境 - 数以万计的中小零部件企业深陷"账期战",货款回收周期漫长,资金压力巨大 [2][3] - 李峰所在企业作为二级供应商,回款周期被拉长至8个月(比亚迪"60天账期+180天迪链"模式) [4] - 王海公司年销售额10亿元,应收款占比达三分之一(约3亿多元) [8] - 供应商从投入资金到回款周期最少需10个月,若月均供货1000万元,被占压资金达1亿元 [5] 主机厂账期模式 - 自主车企普遍采用复杂账期设计:奇瑞、长安、吉利等采用"90天或120天账期+180天银行承兑"组合 [4] - 合资车企账期相对较短(45-60天),但近年逐渐"中国化"(如通用推行承兑汇票,博世账期延长至120天) [6] - 新势力车企因采购需求小且不稳定,付款条件较严苛 [6] 寄售制与资金占用 - "寄售制"要求供应商在主机厂周边自建仓库,货物提上生产线才触发交易,导致库存积压和1-2个月垫付成本 [4] - 账期计算从"车企挂账日"开始,集中挂账规则使供应商被动让渡1个月资金使用权 [5] 外资企业对比 - 外资企业付款条件优越:预付款30%-60%,发货款20%-40%,尾款1-2个月结清 [11] - 出口市场结算确定性高,但订单规模远小于内资企业 [10]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国务院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60日内付款,2025年6月实施 [3] - 长账期导致中小企业利润被吞噬,技术投入不足,可能引发产业链外迁风险 [13] - 违法成本过低(法院执行率不足30%),需建立供应链金融创新机制(如新加坡"反向保理") [13]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企业选择放弃高风险订单(如陈明拒绝比亚迪供应链合作) [12] - 通过代理商间接供货规避信誉差、账期长的客户风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