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潜意识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情绪疗愈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9-23 08:03
行业定义与研究范畴 - 情绪疗愈是心理健康时代的重要分支,受到国家政策与国际研究界的重视,国家卫健委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注重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 [6] - 行业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介入方式,服务及产品形态涵盖数字工具、自我疗愈、线下机构等角度 [6] 行业发展背景 - 需求端:我国民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整体偏低,青少年达标率仅为6.4%,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月收入2000元以下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显示庞大市场需求 [13] - 用户端:抖音平台情绪疗愈话题热度显示用户偏好从泛化转向精准场景,“疗愈+”跨界模式成为核心驱动力,玄学+疗愈类话题增速亮眼 [15] - 供给端:技术驱动显著,近五年国内情绪疗愈类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25%,行业已形成预防性-缓解性-治疗性三级体系,覆盖虚拟现实、生物传感、生成式AI等前沿领域 [9] 行业生态与产业链 - 产业已构建内外协同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内环为核心引擎,汇聚自我疗愈产品服务商、数字平台与AI心理服务提供商及线下综合服务机构 [20] - 产业链融合自我疗愈与外部干预、线上与线下服务,形成三大核心板块:自我疗愈与生活方式提升、数字平台与AI疗愈、线下疗愈机构 [22] - 市场融资活跃度较高,头部企业如速境、好心情及综合线下机构近年完成多轮融资,市场正从单一服务向生态化、全链条转型 [24] 用户画像与行为洞察 - 核心用户包括三类:向内求索的高知女性、娱戏解压的男青年、事业有成的WLB人士(工作生活平衡)[27][30][32] - 近五成用户曾被焦虑和压力困扰,其中52.79%导致心理健康受损,仅11.2%用户对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感到非常满意 [35][38] - 用户采用“即时疏解+长效干预”模式,近一半用户选择转移注意力,30.0%用户购买使用自然疗法产品,35.8%用户曾前往线下疗愈服务机构 [42][43] - 用户了解渠道主要来自线上,占比达73.9%,情绪疗愈投入金额普遍集中在1001-5000元之间 [45][47] 用户决策因素与满意度 - 自我疗愈产品决策中,用户最关注权威认证(40.5%)与效果显著性(38.5%),细分场景下消费动机呈现显著分化 [50] - 数字平台与AI疗愈决策中,疗愈效果显著性(40.1%)和服务专业性(36.2%)是关键因素,决策群体集中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90后 [53] - 线下疗愈机构决策中,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是第一要义,占比51.2% [57] - 54.7%受访者对情绪疗愈措施持满意态度,但非常满意仅占11.7%,其中生活方式产品满意度最高达70.1% [59] 未来发展趋势 - 用户侧:行业需巩固中高收入WLB人士基本盘,重点突破高知女性服务渗透,该群体认知率达79.4%但专业服务渗透率不足 [64] - 技术侧:人工智能、沉浸式交互、数据驱动与远程医疗四大技术模块驱动行业进入效率与服务双升级阶段 [67] - 行业侧:行业将经历标准—协同—智慧三阶段演进,从当前品类整合阶段迈向未来智慧化阶段,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的企业将主导格局 [73]
为什么短视频总能打败书本?潜藏在意识背后的秘密
虎嗅· 2025-09-14 09:44
意识的存在与定义 - 意识被定义为个体对世界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基于此的自我选择和认知 [6] - 自我意识的核心在于“自我”的体验,即个体如何置身于世界并去体会它 [3] - 从严格科学角度无法证明任何其他个体(包括他人或动物)拥有意识,只能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2] 意识的神经基础 - 意识难以定位于单一狭隘的脑区,而是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复杂功能整合过程 [8] - 前额叶、大脑后部、屏状体、丘脑等区域均被认为在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8] - 注意力与意识紧密相连,未被注意的信息不会进入意识层面 [9] 无意识与潜意识状态 - 睡眠、麻醉、昏迷是触发无意识状态的不同机制 [13][14][15] - 潜意识可理解为无意识的过程,如骑自行车时未意识到自己在骑车 [20] - 直觉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无意识快速决策过程 [21] 意识状态的检测与评估 - 脑电图等神经信号可用于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如昏迷、植物人、深度睡眠) [16] - 临床已能通过功能核磁等先进技术监测微意识状态(MCS)病人是否存在微弱意识 [17][19] - 运动想象范式等实验方法可帮助评估表面上无反应病人的意识活动 [17] 意识的研究方法 - 在健康人中可通过实验操作(如降低图片对比度)剥离初级感知与意识层面进行研究 [22][23] - 对比有意识障碍病人(如植物人)与正常人的神经活动是研究意识的经典科学方法 [25] - 双眼竞争实验是研究视觉意识的重要范式,展示了信息进入大脑但未进入意识层面的现象 [27][28] 动物意识与自我意识 - 猫、狗等动物被认为拥有意识,但其存在方式可能与人类不同 [1] - 镜子测试是评估动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能识别镜中像是自己)的方法 [30][31] - 尽管动物有意识,但其与人类意识相差甚远,因此研究人的意识最好直接使用人类模型 [24][25] 人工智能与意识 - 理论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意识,现有AI大模型已能从语言数据中学习礼貌等交互模式 [35][36] - 需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意识并带来风险进行预见和管控 [36] - 与AI交互时采用礼貌用语可能获得更详细的结果 [37] 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 意识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根本问题之一,但进展预计缓慢,50年内可能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38] - 即使无法找到终极答案,不断挑战智慧、拓宽知识边界的科学探索过程本身具有价值 [38] - 已有实验室研究通过电刺激增强记忆的方法,未来或有可能开发出增强记忆效率的技术 [35]
可以改变你生活的 10 点领悟
36氪· 2025-05-02 08:06
核心观点 - 个人通过改变思想和情绪可以改变能量频率 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现实 基于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原理 [2][4][6] 思想与能量关系 - 思想带有电荷 情感带有磁荷 共同产生电磁能量场 [4] - 能量振动频率取决于思想和情绪状态 消极状态频率较低 积极状态频率较高 [6] - 宇宙能量振动遵循共振原理 意识频率与目标实相共振时会发生显化 [6] 人格与行为模式 - 95%人格由记忆中的行为 情绪反应 信念和态度构成 如同潜意识程序运行 [8] - 思想产生感受 感受引导行为 行为强化思想 形成自我实现预言循环 [10] - 身体无法区分真实经历和思想编造的情感体验 两者产生相同生理反应 [15] 潜意识机制 - 身体即潜意识 储存记忆并自动化重复学习过的行为 [12][13] - 儿童期缺乏逻辑能力 所有输入信息被直接接受为现实 形成核心信念 [19] - 未处理情绪会逐步发展为情绪特征 气质和个性 最终塑造个人现实 [29] 健康与基因表达 - 76%死亡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 预计15年内将升至86% [30] - 仅2-5%疾病源于遗传 多数由压力相关因素导致基因异常表达 [26] - 持续压力状态使基因下调 产生劣质蛋白质 导致身体机能崩溃 [27][30] 改变实现路径 - 冥想可超越分析思维进入α/θ脑波状态 实现潜意识重构 [23] - 情绪排练能在事件发生前通过思想创造情绪 改变大脑和身体状态 [42] - 需在量子现实模式中先行感受目标状态 而非等待外部条件改变 [41] 实践方法 - 需清晰意图配合高涨情绪 放弃现有身份才能成为新自我 [32][35] - 通过熟悉无意识模式成为观察者 从而获得改变机会 [25] - 自主神经系统是最强大药物 可通过状态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