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反噬

搜索文档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凤凰网财经· 2025-05-14 21:45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了这一进程 [1]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和技术实力获得高关注度,但近期陷入信任危机 [1][21] - 行业面临对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 [21]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变长,"出事了,先找车企"成为新能源车主首选 [28] 小米SU7 Ultra产品问题 - 多名车主联合要求退车,因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3][4] - 该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被质疑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 [6][7] - 小米承认"货不对版"并公开致歉,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7][9] - 有车主拆解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相同,仅多一个支撑塑料板 [11] - 小米提供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7] - 部分车主不接受解决方案,小米后续允许取消订单但不退定金 [13] 智能驾驶与安全限制 - 小米等头部车企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17] - 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18][20] - 解锁最大马力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 [20] - 车主反对该限制措施,认为丧失车辆灵魂且未征询意见 [20] - 小米承认沟通不到位,暂停推送更新并承诺4-8周内解决 [2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被比亚迪称为"全民智驾元年",城市NOA、端到端算法等成为主流 [15] - 电动车带来技术暗战,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新融合实践 [23] - 新势力车企采用创始人亲自代言的营销方式 [25] - 汽车终端价格统一后,垂类媒体价值大幅削减 [26] - 购车成为车企与消费者长期服务关系的开始 [27]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 - 2021年官宣造车,2024年SU7上市,2025年遭遇信任危机 [33] - 成功打造年轻人第一台"Dream Car",建立品牌信仰 [34] - 雷军个人IP与小米汽车强绑定,需亲自回应舆论 [29][31] - 在竞争最激烈时入场并跻身舞台中央 [32]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商业洞察· 2025-05-14 17:33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与行业观察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摆脱流量崇拜,转向技术研发与产品实力的竞争,小米汽车的高热度既依赖雷军的个人IP,也依托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积累[2] - 小米SU7 Ultra近期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反映出新势力车企在营销话术与产品实际功能匹配度上的挑战[5][6][20]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头部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行业从激进营销转向更谨慎的安全导向[16][1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事件应对能力与社会责任成为品牌竞争力的关键[25][26] 事件细节与行业影响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车主联合投诉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仅多一块塑料支撑板[5][11] - 小米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提供未交付订单改配服务及2万积分补偿,但部分车主仍要求退车[6][12] - 事件暴露新势力车企在性能配件宣传与实际工程落地间的差距,原型车赛道成绩(纽北6分46秒)与量产车功能存在割裂[6][9] 马力限制与安全策略 - 小米通过OTA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解锁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引发车主对产品核心卖点丧失的质疑[20][23] - 公司解释为保障新手安全,后因沟通不足暂停推送,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21] - 反映出电动车性能管理与用户预期冲突,行业面临如何平衡宣传卖点与实际安全风险的课题[18][21] 智能驾驶行业转向 -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但小米SU7等事故加剧公众对L2级系统的担忧,头部车企集体更名功能以降低消费者预期[16][17] - 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技术暗战,算力升级与AI迭代中仍需解决大量工程化问题[24] 新势力车企发展模式 - 小米避开政策补贴期入场,用现象级产品快速建立品牌信仰,但高关注度放大产品问题,需直面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27][29] - 创始人IP强绑定策略(如雷军)放大事件舆论效应,要求更快速的公共响应能力[26][30] - 电动车技术变革延长消费决策链路,车企需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传统比价模式被服务契约关系替代[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