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icon
搜索文档
部分车企夸张宣传频翻车 整改和规范来了
中国青年报· 2025-05-15 05:54
车企营销宣传现状 - 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各大车企推出"星轨大灯""驾驶头等舱"等新配置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1] - 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在营销中"用力过猛",存在夸大功能和性能参数的现象[1] - 消费者反馈需通过实际试驾验证宣传真实性,避免被过度包装误导[1] 小米SU7 Ultra宣传争议事件 - 小米SU7 Ultra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4.2万元)被实测无法实现宣传中的导流和下压力功能[3][4] - 车主拆解发现前舱盖开孔未连通轮毂散热系统,气流无法形成有效导流[4] - 小米官方回应称该设计主要为复刻造型,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改配方案和2万积分补偿[5] 其他车企宣传失范案例 - 上汽荣威抖音账号发布穿高跟鞋驾驶、水下张嘴微笑等违反安全常识的AI宣传视频[6] - 广汽昊铂HT鸥翼门防夹功能宣传与实际测试结果不符,导致周鸿祎被夹手[10] - 创维汽车创始人宣称其车型能"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后被官方澄清为个人经历非普适性功能[11]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4月16日会议强调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需明确智能驾驶系统功能边界[12] - 5月8日工信部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标准意见,拟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等领域宣传[12] - 蔚来ET9线控转向系统通过工信部技术评审委员会认证,成为行业技术合规范例[13] 行业建议 - 车企需建立严格宣传审核机制,确保内容符合安全规范和法律要求[8] - 新产品上市前应完成严谨测试验证,主动披露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信息[12] - 建议参考蔚来模式,通过官方技术评审为创新技术提供合规背书[13]
零度时评丨数百车主要求退车!千亿总裁的信任危机,雷军的魔法失灵了?
搜狐财经· 2025-05-14 21:48
小米汽车维权事件 - 数百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与宣传不符发起集体维权,要求退车 [2] - 争议焦点在于4.2万元选装的"挖孔机盖"被宣传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但实际仅具装饰作用 [4][5] - 公司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普通铝制前舱盖,已购车主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7] 营销与产品问题 - 公司营销策略过度依赖"企业家IP",将雷军个人形象作为品牌符号推向极致 [3] - 行业专家指出宣传存在片面介绍和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涉嫌违反《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9] - 汽车行业用户更注重产品实际价值,高单价和长使用周期使维权诉求更理性 [9] 行业竞争与品牌建设 - 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在产品力而非流量营销上,需要形成真实技术壁垒 [11] -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营销模式与汽车工业重资产、长周期特性存在本质冲突 [11] - 品牌信任一旦丧失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需重建消费者信任纽带 [11]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凤凰网财经· 2025-05-14 21:45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了这一进程 [1]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和技术实力获得高关注度,但近期陷入信任危机 [1][21] - 行业面临对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 [21]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变长,"出事了,先找车企"成为新能源车主首选 [28] 小米SU7 Ultra产品问题 - 多名车主联合要求退车,因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3][4] - 该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被质疑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 [6][7] - 小米承认"货不对版"并公开致歉,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7][9] - 有车主拆解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相同,仅多一个支撑塑料板 [11] - 小米提供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7] - 部分车主不接受解决方案,小米后续允许取消订单但不退定金 [13] 智能驾驶与安全限制 - 小米等头部车企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17] - 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18][20] - 解锁最大马力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 [20] - 车主反对该限制措施,认为丧失车辆灵魂且未征询意见 [20] - 小米承认沟通不到位,暂停推送更新并承诺4-8周内解决 [2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被比亚迪称为"全民智驾元年",城市NOA、端到端算法等成为主流 [15] - 电动车带来技术暗战,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新融合实践 [23] - 新势力车企采用创始人亲自代言的营销方式 [25] - 汽车终端价格统一后,垂类媒体价值大幅削减 [26] - 购车成为车企与消费者长期服务关系的开始 [27]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 - 2021年官宣造车,2024年SU7上市,2025年遭遇信任危机 [33] - 成功打造年轻人第一台"Dream Car",建立品牌信仰 [34] - 雷军个人IP与小米汽车强绑定,需亲自回应舆论 [29][31] - 在竞争最激烈时入场并跻身舞台中央 [32]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商业洞察· 2025-05-14 17:33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与行业观察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摆脱流量崇拜,转向技术研发与产品实力的竞争,小米汽车的高热度既依赖雷军的个人IP,也依托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积累[2] - 小米SU7 Ultra近期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反映出新势力车企在营销话术与产品实际功能匹配度上的挑战[5][6][20]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头部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行业从激进营销转向更谨慎的安全导向[16][1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事件应对能力与社会责任成为品牌竞争力的关键[25][26] 事件细节与行业影响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车主联合投诉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仅多一块塑料支撑板[5][11] - 小米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提供未交付订单改配服务及2万积分补偿,但部分车主仍要求退车[6][12] - 事件暴露新势力车企在性能配件宣传与实际工程落地间的差距,原型车赛道成绩(纽北6分46秒)与量产车功能存在割裂[6][9] 马力限制与安全策略 - 小米通过OTA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解锁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引发车主对产品核心卖点丧失的质疑[20][23] - 公司解释为保障新手安全,后因沟通不足暂停推送,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21] - 反映出电动车性能管理与用户预期冲突,行业面临如何平衡宣传卖点与实际安全风险的课题[18][21] 智能驾驶行业转向 -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但小米SU7等事故加剧公众对L2级系统的担忧,头部车企集体更名功能以降低消费者预期[16][17] - 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技术暗战,算力升级与AI迭代中仍需解决大量工程化问题[24] 新势力车企发展模式 - 小米避开政策补贴期入场,用现象级产品快速建立品牌信仰,但高关注度放大产品问题,需直面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27][29] - 创始人IP强绑定策略(如雷军)放大事件舆论效应,要求更快速的公共响应能力[26][30] - 电动车技术变革延长消费决策链路,车企需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传统比价模式被服务契约关系替代[24][25]
小米SU7 Ultra风波升级!数百名消费者寻求新解决方案,律师:若认定虚假宣传,可要求退还定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4 12:06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事件 - 核心争议点:小米SU7 Ultra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被车主实测无气流导引功能,与宣传的"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不符,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 [6][13] - 车主诉求:414人组成的退订群中大部分要求退还2万元大定定金,部分提出"退一赔三"或要求免费更换符合宣传的机盖 [4][11][12] - 公司回应:提供限时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补偿(约值2000元),对未生产订单设置60天"冷静期"但明确表示定金不可退 [6][8][10] 法律层面争议 - 律师观点:若虚假宣传成立,定金客户可依据《民法典》要求双倍返还定金,但整车退车诉求较难支持;已提车车主可主张配件部分"退一赔三" [12][15] - 法律依据:《广告法》第28条明确商品性能宣传与实际不符且影响购买决策即构成虚假广告 [15] - 合同角度:若碳纤维机盖功能构成购车关键因素,消费者可主张合同目的无法实现要求解除合同 [16] 行业影响与背景 - 行业专家指出该事件反映中国新能源车高速发展中的过热现象,需警惕营销宣传与产品实际脱节问题 [2] - 车主群体特征:多为品牌忠实用户(如十年米粉),选装该配置主要追求"情绪价值"而非单纯功能需求 [6][7] - 传播影响: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发酵,车主采用匿名方式维权反映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增强 [3][4]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盐财经· 2025-05-13 18:08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行业理性发展[4] - 小米汽车近期因产品功能与宣传不符、智能驾驶安全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7][28][32] - 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考验,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38][48] 具体事件分析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SU7 Ultra车主联合发声,指控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实际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7][8][17]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承诺对未交付订单提供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12][15] - 测试显示挖孔设计未能有效导流气流,部分车主不满补偿方案[18][21] 智能驾驶与马力限制 - 行业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反映L2级系统安全争议加剧[30] - SU7 Ultra通过OTA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赛道考核成绩解锁,引发用户不满[32][33] - 公司暂停推送更新,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37] 行业背景与品牌影响 - 电动车技术迭代催生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趋势,新势力营销策略更依赖创始人IP[43][46] - 小米汽车凭借创始人流量与技术实力快速崛起,但产品问题暴露后舆论反转剧烈[4][53][5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48][49] 行业趋势观察 - 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技术暗战阶段,传统品牌与新势力营销策略分化[45] - 车企需平衡激进创新与安全责任,用户维权事件将常态化考验应对能力[52][58] - 小米案例显示品牌信仰与用户忠诚度可抵消部分价格敏感度,但需更高标准的产品兑现承诺[56][57]
小米SU7 Ultra陷“虚假宣传”争议,数百名消费者要求无损退车
第一财经· 2025-05-10 13:59
小米汽车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 - 核心观点:小米汽车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维权,公司虽推出补偿方案但未能平息争议 [1][3][5] 事件背景 - 多名SU7 Ultra准车主组建维权群,无损退车维权人数超过300人 [1] - 消费者高价选装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但提车后发现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 [2][4] - 拆解显示该部件仅为装饰性改装,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相同 [2] 公司宣传与实际差异 - 官方2月26日宣传称该部件完全复刻原型车,拥有2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3] - 雷军在直播和微博中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3] - 5月7日公司声明改口称该部件"在满足复刻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3] 消费者诉求 - 消费者认为公司存在明显误导和虚假宣传行为 [4][5] - 对补偿方案不满:2万积分仅价值约2000元,与4.2万元选装价格差距大 [5] - 改配需重新排队,等待时间可能长达30-40周 [5] - 要求无损退订或给出更满意方案 [5] 市场影响 - 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锁单量已突破1万辆 [5] - 事件发生在3月29日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后不足两个月 [1] - 行业人士指出国内部分车企宣传过于大胆 [6] 公司应对措施 - 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 [3] - 对已提车和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用户赠送2万积分 [3] - 改配窗口仅开放至5月10日,逾期未处理将没收2万元定金 [5]
小米SU7 Ultra陷“虚假宣传”争议,数百名消费者要求无损退车
第一财经· 2025-05-10 13:18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 - 多名SU7 Ultra准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组建维权群,进行无损退车维权的人数已超过300人 [1] - 车主认为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实际用途与宣传不符 [2] - 小米汽车官方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包括限时改配服务和赠送2万积分,但消费者普遍认为方案缺乏诚意 [3][5]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与实际差异 - 小米汽车官方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原型车,采用相同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2个贯穿风道 [3] - 车主拆解后发现内部结构简单,仅有两个孔和塑料支架,下方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样 [2] - 雷军在直播和微博中强调内部结构改动,但实际产品与宣传存在明显差异 [3] 消费者不满与维权行动 - 消费者认为花高价购买到的只是装饰性机盖,而非宣传的功能性部件 [4] - 数十名准车主联合录制维权视频并发布联合声明,要求无损退车 [4] - 消费者不满补偿方案,认为2万积分仅价值约2000元,与4.2万元选装价格差距较大 [5] 小米汽车应对措施 - 小米汽车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 [3] - 对已提车和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用户赠送2万积分 [3] - 改配窗口仅开放至5月10日,不接受方案且不提车将没收2万元定金 [5] 小米SU7 Ultra市场表现 - 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定位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6] - 搭载超级三电机系统,标配赛道版散热系统、制动系统和纽北调校底盘系统 [6] - 目前锁单量已突破1万辆,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6] 行业相关评论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国内有些车企和传播"胆子太大",成立不到6年就能造出多款车 [6]
热搜第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
天天基金网· 2025-05-08 11:17
小米SU7 Ultra车机版本更新争议 - 小米SU7 Ultra更新1.7.0车机版本,新增排位模式全速考核,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圈速达到官方建议成绩后才能使用排位模式获得1548匹最大马力[1][5] - 新增直线竞速等待功能,P挡状态下等待60秒后支持开启直线竞速模式[8] - 部分车主反对性能限制,认为购买SU7 Ultra就是冲着高马力,性能被限制导致驾驶体验大打折扣[8] - 也有车主支持调整,认为安全最重要[8] 小米汽车致歉及暂停更新 - 小米汽车深夜致歉,表示已暂停此次推送[2][10] - 公司称排位模式功能添加解锁条件给部分用户带来困扰,深表歉意[10] - 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将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新版本开发和测试预计用时4-8周[10] - 公司承认工作存在不妥,未充分征询用户意见和做好沟通说明[10] - 未来将建立更完善的用户意见收集机制,充分听取用户意见[10] 前舱盖改配争议及回应 - 小米汽车回应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称其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外,还提供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12][16] - 碳纤维整体使用面积达1.73㎡,整车减轻1.3kg[13][17] - 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前舱盖的用户将获赠2万积分[12][16] - 公司表示最近在各个赛道刷圈都使用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版本[18] 市场反应 - 5月8日小米集团股价低开后拉升,截至发稿涨幅为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