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客服回应“退订60天冷静期”:系针对暂缓排产情况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6:18
小米SU7 Ultra退订风波 - 多位准车主因退订遭遇60天冷静期 车辆已停止生产 定金退款问题尚未解决 部分车主准备起诉[2] - 小米汽车确认60日内车主可沟通继续生产 否则视为无提车意愿 该方案针对已提出暂缓排产的车主 锁单后定金不可退[2][8] 车主支付与订单详情 - 准车主支付意向金和定金共2万元 预订SU7 Ultra加装碳纤维前舱盖总价58.39万元[8] - 小米工作人员通知订单停止生产 原交付周期作废 60日内未沟通继续生产将视为无提车意愿[8] 退订风波起因 - 车主质疑4.2万元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仅为装饰件 缺乏宣传的辅助散热和提升下压力功能[8] - 社交平台出现车主组建退车退定金群聊 小米汽车高管与车主线下协商[8] 公司回应与措施 - 小米汽车副总裁否认"退订会导致崩塌"的传言 称从未发布相关信息[8] - 小米汽车就碳纤维前舱盖信息表达不清晰致歉 提供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服务 截至5月10日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9]
部分车企夸张宣传频翻车 整改和规范来了
中国青年报· 2025-05-15 05:54
车企营销宣传现状 - 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各大车企推出"星轨大灯""驾驶头等舱"等新配置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1] - 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在营销中"用力过猛",存在夸大功能和性能参数的现象[1] - 消费者反馈需通过实际试驾验证宣传真实性,避免被过度包装误导[1] 小米SU7 Ultra宣传争议事件 - 小米SU7 Ultra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4.2万元)被实测无法实现宣传中的导流和下压力功能[3][4] - 车主拆解发现前舱盖开孔未连通轮毂散热系统,气流无法形成有效导流[4] - 小米官方回应称该设计主要为复刻造型,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改配方案和2万积分补偿[5] 其他车企宣传失范案例 - 上汽荣威抖音账号发布穿高跟鞋驾驶、水下张嘴微笑等违反安全常识的AI宣传视频[6] - 广汽昊铂HT鸥翼门防夹功能宣传与实际测试结果不符,导致周鸿祎被夹手[10] - 创维汽车创始人宣称其车型能"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后被官方澄清为个人经历非普适性功能[11] 行业监管动态 - 工信部4月16日会议强调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需明确智能驾驶系统功能边界[12] - 5月8日工信部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标准意见,拟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等领域宣传[12] - 蔚来ET9线控转向系统通过工信部技术评审委员会认证,成为行业技术合规范例[13] 行业建议 - 车企需建立严格宣传审核机制,确保内容符合安全规范和法律要求[8] - 新产品上市前应完成严谨测试验证,主动披露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信息[12] - 建议参考蔚来模式,通过官方技术评审为创新技术提供合规背书[13]
零度时评丨数百车主要求退车!千亿总裁的信任危机,雷军的魔法失灵了?
搜狐财经· 2025-05-14 21:48
小米汽车维权事件 - 数百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与宣传不符发起集体维权,要求退车 [2] - 争议焦点在于4.2万元选装的"挖孔机盖"被宣传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但实际仅具装饰作用 [4][5] - 公司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普通铝制前舱盖,已购车主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7] 营销与产品问题 - 公司营销策略过度依赖"企业家IP",将雷军个人形象作为品牌符号推向极致 [3] - 行业专家指出宣传存在片面介绍和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涉嫌违反《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9] - 汽车行业用户更注重产品实际价值,高单价和长使用周期使维权诉求更理性 [9] 行业竞争与品牌建设 - 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应建立在产品力而非流量营销上,需要形成真实技术壁垒 [11] -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营销模式与汽车工业重资产、长周期特性存在本质冲突 [11] - 品牌信任一旦丧失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需重建消费者信任纽带 [11]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凤凰网财经· 2025-05-14 21:45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了这一进程 [1]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和技术实力获得高关注度,但近期陷入信任危机 [1][21] - 行业面临对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 [21]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变长,"出事了,先找车企"成为新能源车主首选 [28] 小米SU7 Ultra产品问题 - 多名车主联合要求退车,因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3][4] - 该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被质疑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 [6][7] - 小米承认"货不对版"并公开致歉,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7][9] - 有车主拆解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相同,仅多一个支撑塑料板 [11] - 小米提供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7] - 部分车主不接受解决方案,小米后续允许取消订单但不退定金 [13] 智能驾驶与安全限制 - 小米等头部车企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17] - 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18][20] - 解锁最大马力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 [20] - 车主反对该限制措施,认为丧失车辆灵魂且未征询意见 [20] - 小米承认沟通不到位,暂停推送更新并承诺4-8周内解决 [2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被比亚迪称为"全民智驾元年",城市NOA、端到端算法等成为主流 [15] - 电动车带来技术暗战,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新融合实践 [23] - 新势力车企采用创始人亲自代言的营销方式 [25] - 汽车终端价格统一后,垂类媒体价值大幅削减 [26] - 购车成为车企与消费者长期服务关系的开始 [27]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 - 2021年官宣造车,2024年SU7上市,2025年遭遇信任危机 [33] - 成功打造年轻人第一台"Dream Car",建立品牌信仰 [34] - 雷军个人IP与小米汽车强绑定,需亲自回应舆论 [29][31] - 在竞争最激烈时入场并跻身舞台中央 [32]
那些想退小米汽车的年轻人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18:34
苹果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苹果进军脑机接口领域 开发新一代脑部植入装置读取神经信号 实现用大脑控制iPhone [1] - 该技术旨在帮助因严重脊髓损伤或渐冻症等疾病无法使用手部的用户 预计惠及数万人 [1] - 技术通过解析大脑信号直接读取用户意图 无需检测具体动作 [1] 范代娣家族财富与公司关联 - 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家族持股市值达443亿元 涉及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两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近900亿元 [1] - 范代娣本人已从相关公司退出 未在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担任职务或列主要股东 [1] - 巨子生物多个核心高管由范代娣亲属担任 [1] 佛山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 - 佛山54家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049.42亿元 同比增长14.53% 归母净利润178.77亿元 同比增28.90% [1] - 仅28家企业营收增长 35家企业(占比64.81%)净利润同比增长 [1] - 行业分化加剧 建材与家电领域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1] 武汉碳普惠金融创新 - 武汉市民通过公交地铁出行可抵扣房贷利息 有市民成功抵扣90元 [1] - 活动由武汉碳普惠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联合推出 将低碳行为转化为红包贴息 [1] - 2025年12月31日前 11类低碳场景减排量按1000克=2元标准兑换 单用户最高兑2000元 [1] 小米汽车产品争议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指功能与宣传不符 无法有效导流空气辅助散热 车主认为42000元选装件仅为装饰 [2] - 小米官方两度致歉 部分车主要求退车 质疑公司"用低端客户思维做高端市场" [2] 黄金消费模式变迁 - 金价高企促使年轻人转向租赁金饰结婚 替代传统购买三金(金戒指、项链、手镯) [2] - 黄金首饰在年轻群体中时尚感知度不高 不属于必买潮流饰品 [2] - 租赁模式反映消费环境多元化和代际消费心理差异 [2] 4月进出口数据表现 - 4月中国出口3156.9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同比增长8.1% 进口2195.1亿美元同比降0.2% 贸易顺差961.8亿美元 [3] - 出口超预期增长 进口呈现边际回暖态势 [3] 河南区域经济转型 - 五一假期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 旅游收入371.1亿元 [4] - 胖东来、蜜雪冰城等企业出圈 比亚迪落户郑州带动新产业热 [4] - 河南产业变革被认定为"步步为营的艰难转型" 非偶然逆袭 [4]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商业洞察· 2025-05-14 17:33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与行业观察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摆脱流量崇拜,转向技术研发与产品实力的竞争,小米汽车的高热度既依赖雷军的个人IP,也依托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积累[2] - 小米SU7 Ultra近期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反映出新势力车企在营销话术与产品实际功能匹配度上的挑战[5][6][20]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头部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行业从激进营销转向更谨慎的安全导向[16][1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事件应对能力与社会责任成为品牌竞争力的关键[25][26] 事件细节与行业影响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车主联合投诉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仅多一块塑料支撑板[5][11] - 小米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提供未交付订单改配服务及2万积分补偿,但部分车主仍要求退车[6][12] - 事件暴露新势力车企在性能配件宣传与实际工程落地间的差距,原型车赛道成绩(纽北6分46秒)与量产车功能存在割裂[6][9] 马力限制与安全策略 - 小米通过OTA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解锁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引发车主对产品核心卖点丧失的质疑[20][23] - 公司解释为保障新手安全,后因沟通不足暂停推送,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21] - 反映出电动车性能管理与用户预期冲突,行业面临如何平衡宣传卖点与实际安全风险的课题[18][21] 智能驾驶行业转向 -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但小米SU7等事故加剧公众对L2级系统的担忧,头部车企集体更名功能以降低消费者预期[16][17] - 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技术暗战,算力升级与AI迭代中仍需解决大量工程化问题[24] 新势力车企发展模式 - 小米避开政策补贴期入场,用现象级产品快速建立品牌信仰,但高关注度放大产品问题,需直面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27][29] - 创始人IP强绑定策略(如雷军)放大事件舆论效应,要求更快速的公共响应能力[26][30] - 电动车技术变革延长消费决策链路,车企需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传统比价模式被服务契约关系替代[24][25]
小米SU7 Ultra风波升级!数百名消费者寻求新解决方案,律师:若认定虚假宣传,可要求退还定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4 12:06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事件 - 核心争议点:小米SU7 Ultra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被车主实测无气流导引功能,与宣传的"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不符,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 [6][13] - 车主诉求:414人组成的退订群中大部分要求退还2万元大定定金,部分提出"退一赔三"或要求免费更换符合宣传的机盖 [4][11][12] - 公司回应:提供限时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补偿(约值2000元),对未生产订单设置60天"冷静期"但明确表示定金不可退 [6][8][10] 法律层面争议 - 律师观点:若虚假宣传成立,定金客户可依据《民法典》要求双倍返还定金,但整车退车诉求较难支持;已提车车主可主张配件部分"退一赔三" [12][15] - 法律依据:《广告法》第28条明确商品性能宣传与实际不符且影响购买决策即构成虚假广告 [15] - 合同角度:若碳纤维机盖功能构成购车关键因素,消费者可主张合同目的无法实现要求解除合同 [16] 行业影响与背景 - 行业专家指出该事件反映中国新能源车高速发展中的过热现象,需警惕营销宣传与产品实际脱节问题 [2] - 车主群体特征:多为品牌忠实用户(如十年米粉),选装该配置主要追求"情绪价值"而非单纯功能需求 [6][7] - 传播影响: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发酵,车主采用匿名方式维权反映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增强 [3][4]
近400名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4.2万元“灵魂”变装饰
36氪· 2025-05-13 18:58
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 - 小米SU7 Ultra车型碳纤维前舱盖选装件标价4.2万元 宣传为"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并强调"内部结构全改 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 但实际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 既无导流槽也未连接散热系统 [1] - 首批车主4月底提车后发现宣传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形同虚设 维权群已接近400人 大部分车主表示挖孔设计及双风道空气导流功能是下定的重要因素 [3] - 小米5月7日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 提供两种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舱盖但需重新排队30-40周 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人民币)[3] 技术实现与工程限制 - 碳纤维前舱盖采用预浸布工艺制造 需经过数小时人工精准铺贴和数小时热压罐高温固化 单套模具每日仅能产出一件合格品 [6] - 小米为还原原型车赛道化外观在机盖上增加两个装饰性开孔 因孔周结构强化导致用料增加 实际减重仅1.3公斤 对车主实际感受不明显 [6] - 量产版SU7水箱为后倾式 若要引入真实风道需同步改造整个热管理系统 调整水箱位置将导致散热面积缩减可能引发电机过热风险 散热模块变动会影响前舱碰撞吸能结构 [9] 法规合规与时间压力 - 工信部2025年1月出台《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强制性国家标准 详细规定行人上腿型和下腿型的冲击试验要求 [9] - 小米2025年3月才完成选装"前机盖"的工信部备案 留给量产准备时间仅有2个月 [9] - 风道开口会显著改变整车风阻系数 若处理不当风阻系数每上升0.01Cd续航里程会相应减少数公里 [10] 性能限制与软件争议 - 小米通过OTA将车辆最大马力从1500匹骤降至900匹 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合格圈速方可解锁全功率 引发车主强烈不满 [13] - 在持续投诉压力下小米近日取消了该限制 [13] - 装饰性开孔导致高空飘落的树叶和杂物常堆积在前备箱 增加清理频次与难度 [13] 成本与消费者权益 - 除了4.2万元的选装件价格外 准车主们还额外支付因选装件而增加的汽车购置税及保险费 实际支出达4.8万元 [7] - 小米悄然修改官网描述 将"双风道"表述替换为"辅助散热" 被车主指责玩文字游戏 [14] - 已有数十人在联合声明视频中晒出订单截图要求退车 部分车主考虑提起个人诉讼 指控小米"虚假宣传"并要求"退还定金" [16]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盐财经· 2025-05-13 18:08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行业理性发展[4] - 小米汽车近期因产品功能与宣传不符、智能驾驶安全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7][28][32] - 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考验,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38][48] 具体事件分析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SU7 Ultra车主联合发声,指控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实际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7][8][17]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承诺对未交付订单提供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12][15] - 测试显示挖孔设计未能有效导流气流,部分车主不满补偿方案[18][21] 智能驾驶与马力限制 - 行业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反映L2级系统安全争议加剧[30] - SU7 Ultra通过OTA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赛道考核成绩解锁,引发用户不满[32][33] - 公司暂停推送更新,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37] 行业背景与品牌影响 - 电动车技术迭代催生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趋势,新势力营销策略更依赖创始人IP[43][46] - 小米汽车凭借创始人流量与技术实力快速崛起,但产品问题暴露后舆论反转剧烈[4][53][5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48][49] 行业趋势观察 - 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技术暗战阶段,传统品牌与新势力营销策略分化[45] - 车企需平衡激进创新与安全责任,用户维权事件将常态化考验应对能力[52][58] - 小米案例显示品牌信仰与用户忠诚度可抵消部分价格敏感度,但需更高标准的产品兑现承诺[56][57]
小米汽车陷退车风波——敲响造车新势力“去泡沫化”的警钟
齐鲁晚报网· 2025-05-12 15:08
事件概述 - 2025年5月小米汽车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引发数百名车主集体维权 要求退车 [1]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 但被车主批评缺乏诚意 [4] - 事件暴露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流量狂欢向价值回归转型的阵痛 [1] 产品问题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售价4.2万元 实测发现风道开口无法吹动纸巾 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 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 [3] - 实际减重仅1.3公斤 每克碳纤维价值高达32元 远超黄金价格 但性能提升几乎为零 [5] - 4月30日OTA更新将车辆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官方建议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3] 市场与运营影响 - 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5% 首次出现负增长 [5] - 补偿方案包括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 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值2000元) 仅相当于选装费的4.7% [4] - 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 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 [4] 法律风险 - 车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发起集体诉讼 要求退一赔三 [4] - OTA更新限制车辆性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产品功能变更需明示的规定 [5] - 若虚假宣传被认定 公司可能面临巨额赔偿甚至触发行业监管风暴 [4] 行业启示 - 车企需公开风道设计 动力系统等核心参数 邀请第三方检测实现技术透明化 [6] - 应建立重大功能更新的用户投票机制 避免单方面决策引发信任危机 [6] - 需夯实三电 智驾等核心技术 避免过度依赖概念包装 [6] - 流量红利正在消退 用户评判标准回归产品力与诚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