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从海陆空到居家服务 22类新场景政策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堵点
新京报· 2025-11-08 22:59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图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核心是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 该政策衔接“十五五”规划建议,落实“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要求,将场景作为打通科技与产业的核心抓手 [2] - 在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背景下,通过场景开放打破行业壁垒,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契合“完善创新生态”部署 [2] 重点领域与方向 - 政策涉及5大方面22类重点领域,包括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场景、民生领域场景 [3] - 具体领域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海洋开发、养老助残托育、跨界融合消费等 [3] - 海洋开发作为全新板块被纳入,涵盖深海探测、深海养殖等场景,拓展陆海统筹发展新空间 [3] - 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更强调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3] - 养老助残托育领域首次系统提出科技赋能方案,推动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等创新应用 [3] - 跨界融合消费聚焦商业、文化、旅游多业态集成,培育沉浸式互动消费新场景 [3] 全空间无人体系发展 - 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鼓励打造涵盖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等应用场景 [3] - 拓展工业生产、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综合立体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护、农业生产等无人体系应用场景,稳妥有序拓展低空经济领域 [3] -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标志无人技术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布局,整合低空经济、智能驾驶与水下无人系统为有机整体 [4] - 要求突破空间壁垒,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实现技术协同和基础设施共享 [4] 民生领域场景创新 - 养老助残托育领域创新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终端服务系统、在线家庭医生药师等应用场景 [4] - 打造科技助残、家政服务、托育照护、康复医疗、健康服务相结合的生活服务场景 [4] - 创新需聚焦智能设备集成、服务模式重构和数据赋能三方面,推动硬件突破,形成“监测—预警—干预—服务”闭环 [5] - 场景端锁定四大重点方向:居家场景推广“智能监测+上门服务”组合,机构场景建设“智慧养老院/托育园”,社区场景布局“一站式服务站”,特殊需求场景开发定制化技术 [5] 产业升级与现代化体系构建 - 政策旨在解决企业“有技术无场景”困境,通过构建“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路径,为关键技术提供试验场 [6] - 对产业升级意义体现在推动重点产业升级,倒逼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附加值,如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7]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正向循环,促进跨界融合,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7] -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深海开发、全空间无人体系等领域通过场景应用快速形成技术标准与产业优势,抢占全球产业链高端 [7] 就业影响与劳动力转型 - 政策要求统筹新技术应用场景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培育创造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加强就业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应对 [7] - 准确把握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辩证关系,智能制造减少传统岗位但催生智能设备操作、AI检测等新型技术工种 [8] - 关键是通过“就业风险监测+技能培训”减少冲击,针对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技能提升通道,帮助从操作岗向调试、维护等复合型岗位转型 [8] - 生产效益与就业岗位关系核心是非“对立替代”而是“转型重构”,需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平衡,确保效益提升与就业稳定同步 [8]
从海陆空到居家服务,22类新场景政策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堵点
贝壳财经· 2025-11-08 22:38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图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场景验证和应用,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的发展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 该政策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后的具体落实,衔接规划中“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的要求,将场景作为打通科技与产业的核心抓手 [2] - 政策战略意图是以场景创新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验证和迭代的机会,解决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效率瓶颈 [2] 重点领域与场景方向 - 政策涉及5大方面、22类重点领域,包括打造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出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应用场景、丰富民生领域应用场景 [3] - 具体新领域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海洋开发、养老助残托育、跨界融合消费等 [3] - 在养老助残托育领域,首次系统提出科技赋能方案,推动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终端服务系统、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等创新应用 [3][4] - 全空间无人体系方面,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涵盖文旅、政务、物流、卫星服务、工业生产、城市规划、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防护、农业生产等场景,并稳妥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 [3][4] 实施路径与产业影响 - 政策旨在解决企业“有技术无场景”的困境,通过构建“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路径,为关键技术提供试验场,例如在制造业开放智能工厂、柔性生产线场景以加速工业软件、垂直大模型等产品迭代 [6] - 对产业升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推动重点产业升级并倒逼产业链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正向循环、促进跨界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深海开发及全空间无人体系等领域增强国际竞争力并抢占全球产业链高端 [7] -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的提法标志着无人技术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布局,要求突破空间壁垒,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实现技术协同和基础设施共享 [4] 就业与社会保障 - 政策要求统筹新技术应用场景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培育创造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加强就业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应对,着力减少对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的冲击 [7] - 政策把握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的辩证关系,智能制造在减少传统岗位的同时催生新型技术工种,关键是通过就业风险监测和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向复合型岗位转型 [8] - 生产效益与就业岗位关系的核心逻辑是“转型重构”而非“对立替代”,需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平衡,确保“效益提升”与“就业稳定”同步 [8]
先行先试 多地探索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中国发展网· 2025-05-08 11:12
市场准入政策优化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 [2] - 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纳入清单,依法规范重点领域准入 [2]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2] 低空载人飞行器商业化突破 - 亿航EH216-S成为全球首个"四证合一"的低空载人飞行器,已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和运营合格证 [3] - 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颁发,标志着低空载人飞行规模化商业应用正式落地 [3] - 亿航智能2023年交付216架eVTOL,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eVTOL企业,累计完成4万多次安全飞行架次 [12] 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进展 - 合肥建成国内首个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已集聚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开通200多条航线 [4][5] - 合肥建成30多个飞行器临时起降点,全球首个无人艇超级工厂落户合肥 [5] - 珠海横琴推动建设"1+1+7+8"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城市级示范,包括8大应用场景 [7][8]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小马智行推出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的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系统方案,已实现50万小时全无人运营 [10] - 小马智行Robotaxi安全性比人类驾驶高10倍,Robotruck自动驾驶路测里程达537万公里,货物运输量超8.63亿吨公里 [10] - 广州成为首个在四大一线城市取得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的城市,发布12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10][11] 产业规模与前景 - 研究机构预测2035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达1.5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 [12] - 《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计2030年中国无人机产业将实现万亿元规模 [12] - 全空间无人体系涵盖交通、物流、救援等场景,背后是万亿级市场"蓝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