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培育

搜索文档
百润股份20250912
2025-09-15 09:49
**百润股份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预调酒行业和威士忌行业[2] * 公司为百润股份[1] **预调酒业务表现与策略** * 2025年上半年预调酒业务整体下滑约9%[2][3] * 微醺系列实现双位数增长 而强爽和清爽系列分别出现双位数和个位数的下滑[2][3] * 公司2018年至2024年通过微醺和强爽两大单品 将预调酒收入规模从10亿元左右提升至25-30亿元[3] * 公司于2025年三季度推出新品 6月上线的果冻酒和7月上市的轻享系列高度数预调酒 目标在三季度实现6000万元销售额[2][3] * 预调酒主业能否恢复性增长取决于消费力提升和多品类协同创新单品能否超预期动销[4][14] **威士忌业务发展现状与规划** * 公司对威士忌业务寄予厚望 2025年3月推出百利得调和威士忌 6月推出莱州单一麦芽威士忌[5][8] * 招商及铺货进展顺利 预计到三季度末能完成85%左右终端铺货[2][5] * 但截至目前动销反馈仍显平淡 需持续优化执行方式[2][5] * 公司自2020年以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项目桶 目前拥有超过50万桶基酒储备[8][12] * 每年伏特加产能3.1万吨 威士忌产能0.5万吨[4][13] * 公司进行了酿造创新 如使用中国黄酒桶、蒙古栗桶及中国加利葡萄酒桶等[8] **中国威士忌市场格局与机遇** * 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约为50至60亿元[2][7] * 过去8至9年间(2014-2023年)进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 其中量增贡献11个百分点 价增贡献9个百分点[2][7] * 市场目前由外资品牌主导 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进口品牌占据70%以上份额[7] * 百润股份有望通过其强大的营销创新能力和本土化分销体系改变这一格局[8] **预调酒与威士忌的协同效应与发展潜力** * 预调酒与威士忌背后的消费受众存在相似性 在消费者培育上具有共振效应[2][9] * 可通过比较预调酒与威士忌销售规模比值来预测未来增长空间 美国和日本市场该比值维持在2左右[10] * 若中国威士忌体量能达到预调酒体量(25-30亿元)的一半 即12.5至15亿元 则中期增长潜力巨大[11] * 以威士忌为基酒制作预调酒是一个潜在方向 可能反向带动威士忌品类表现[15] **关键观察节点与未来展望** * 威士忌作为烈酒 中秋、国庆及春节旺季的市场反馈尤为关键[5][12][15] * 威士忌需要持续进行消费者培育和创造营销场景 通过主题营销产生爆点[4][15] * 公司具备新消费品类持续创新能力 一旦出现拐点 投资回报率将非常高[16] * 短期由于预调酒业务承压 公司整体估值不低 但未来若威士忌新品能贡献显著增量 其成长空间及市值将有望打开[6]
洋河股份谈M6+:3月开始加强配额管控,优化调整费用投向,当解决供需和量价问题
财经网· 2025-05-05 20:20
公司战略调整 - 当前外部发展环境复杂 行业存量竞争加剧 地产酒收缩聚焦对公司发展有所影响 公司在提升品牌势能 渠道利润和渠道库存去化等方面还需强化 [1] - 2025年公司将坚持"四个聚焦"策略 包括聚焦洋河主导品牌 聚焦中端和次高端主价格带 聚焦省内市场和省外高地市场 聚焦白酒主营业务 [1] - 重点做好品牌焕新赋能 产品优化提质 主导产品控量稳价 稳固聚力重点市场 强化消费者培育 深化渠道拓展等工作 [1] 渠道与库存管理 - 目前正在积极去库存过程中 库存水平有所降低 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2] - 公司核心基本盘没有变 主导产品品牌知名度高 渠道覆盖广度和深度兼具 销售组织架构完善 营销队伍健全 [2] - 公司在销售组织 客户布局 渠道建设等层面已完成全国化构建 深度全国化策略未发生变化 [2] 区域市场策略 - 随着地方酒企战略收缩 公司在省外市场增速有所放缓 将聚焦重点区域市场 [2] - 对山东 河南等规模市场聚力做好基础 做优结构 湖南 广东等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内蒙古等新兴市场强化增点提质 渠道深耕 [2] 产品结构分析 - 公司主导产品结构整体稳定 海之蓝和梦之蓝仍是基本盘 海之蓝在省外销售占比更高 梦之蓝重点销售区域在江苏省内和环苏市场 [2] - 天之蓝和水晶版梦之蓝受到市场影响相对更大 [2] - M6+产品仍是次高端价格带领先品牌 当前重点解决供需和量价问题 3月开始加强配额管控 优化调整费用投向 [3] 营销与经销商管理 - 短期最重要工作是解决产品量价问题 长期要做好营销模式转型及消费者培育 [4] - 推进大商培育 依据经销商销量坎级明确梯度划分 分类做好政策 费用 资源投放 扶持中小商做大做强 助力大商提档进阶 [4] - 落实经销商议事制度 用好厂商议事平台 做到"厂商一家" [4] 产品升级规划 - 第七代海之蓝计划于上半年优先在江苏省内投放 定位仍为百元价格带超级单品 [4] - 第七代海之蓝包装设计更年轻时尚 酒体品质老酒更丰富 口感更绵甜 [4] - 海之蓝改版升级包括品牌系统规划 强化内容传播 增强省内大本营市场渠道推力 [4]
海外酒类|以日为鉴:寻找中国酒类创新点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8 08:15
中日宏观经济与酒类发展比较 - 中日人口结构具备可比性,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与当今中国在宏观环境、酒类消费和经济驱动因素等方面发展轨迹重叠 [2] - 中国2024年GDP复合增速7.68%,人均GDP 13,118美元,老龄化率15.6%,消费率40%;日本80-90年代对应数据为6.19%、15,954美元、10%左右、54% [3] - 两国均面临贸易摩擦(中美/美日),发展战略从出口驱动转向内需增长 [3] 日本清酒行业趋势 - 清酒行业CR5仅37.4%,竞争格局分散,高端化是必经之路 [8] - 低端清酒消费量锐减,行业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品质提升,产能出清后集中发力高端市场 [8] 旭酒造(獭祭)成功案例 - 濒临破产时放弃低端品牌,推出精米度仅23%的高端产品"獭祭 二割三分",海外营收占比超30% [16] - 品质控制:采用顶级酒米山田锦,建立标准化产业链和精米度认知体系 [21] - 工艺创新:废除传统杜氏酿酒法,通过数字化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差异化品质 [21] - 渠道创新:国内"经销+直营"并行,海外通过高端餐厅和专卖店培育客群 [21] 中国酒类渠道变革 - 2013-2023年白酒渠道结构剧变:餐饮渠道占比从42%降至30%,酒行从12%升至32%,线上渠道从3%增至8% [26] - 新零售和餐饮渠道综合评分最高(20分),传统批发渠道评分最低(5分) [27] - 电商渠道以天猫、京东为主,O2O模式通过就近配送提升效率 [24][28] 中国酒类创新方向 - 渠道迭代:需借鉴獭祭用冰柜抢占餐饮资源的策略,发展闪送、会员超市等新场景 [25] - 科技应用:可参考日本精米度理念,通过工艺标准化和科技赋能定义产品高级感 [28] - 出海路径:初期需强化终端渠道开拓和圈层营销,完成消费者培育基础工作 [30] 投资主线 - 高端酒:品牌力最强,穿越周期确定性高,将率先受益于商务活动复苏 [34] - 区域酒龙头:品牌力显著提升,各价格带未崩塌,有望在多元消费场景中优先复苏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