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
搜索文档
103岁杨振宁逝世:走得稳的人,往往走得最远
36氪· 2025-10-20 08:06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去世,享年103岁,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 - 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被比喻为粒子物理研究的操作系统,据统计有7个诺贝尔奖直接基于该理论获得 [2][3] 对中国科研的推动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卖掉美国房产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讲授物理,并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全力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 [4] 治学态度与人生智慧 - 其治学态度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告诫青年学生做学问不要追求表面虚名,要踏实肯下笨功夫,认为真正的突破往往属于坚持更久的人 [8][9] - 强调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包括动手推导验证、质疑反思和解决问题,认为成功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反馈 [13][14][18] - 提出应对困难的"三分法":一部分问题立刻解决,一部分等待时机,一部分承认既成事实,以此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出击 [23][24][25] - 认为欲成大器必耐得住寂寞,任何有价值的创造和突破都需要投入深度工作时间,寂寞是对心性的磨砺,能培养内在驱动力 [29][33][36]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五秒钟法则(战胜拖延的秘诀)
经济观察报· 2025-10-05 12:22
文章核心观点 - 拖延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人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可通过特定心理学方法克服 [1][2][32] 造成拖延的原因 - 对成功信心不足,表现为任务难度高导致的启动焦虑或完美主义倾向 [4] -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本质是对掌控感敏感,易引发主权宣誓型拖延 [5][6][7] -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在互联网时代易被外部事物吸引而偏离主要任务 [8][9][10] - 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导致更关注眼前轻松愉悦而忽视长期目标 [11] 克服拖延的方法 - 五秒法则:通过倒数5秒后立即行动,避免思考阻力直接启动 [13][14][15][16][17] - 夺回控制权:将委派任务转化为个人挑战或兴趣,以增强主动性 [18][19] - 简化目标:将大目标拆解为具体易执行的步骤,遵循阻力最小原则 [20][21][22][23][24] - 追求深度工作:通过专注单一任务、排除干扰(如不看手机)进入心流状态 [25][28] - 及时追随目标:将成功定义为每日向目标推进的过程,而非仅关注最终结果 [29][30][31]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深度工作
洞见· 2025-09-23 20:3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强调深度工作相较于浮浅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深度工作能提升个人价值并带来更高效率 [7][8][27] - 深度工作被定义为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认知活动,能够使个人能力达到极限 [13] - 浮浅工作被描述为忙碌但无效的内卷状态,无法带来实质性成果 [5][6] 深度工作的价值与定义 - 深度工作能够用最短时间提升最多的自我价值,是获得成就的关键 [7][8] - 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区别在于专注度和产出效率,前者能创造不可替代性 [9][10] - 研究表明工作受干扰后需要25分钟才能重回专注状态,凸显深度工作的高效率 [17] 实现深度工作的方法 - 深度工作四条准则包括将深度工作融入日常计划、拥抱无聊时光、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工作方式 [20][21][24][25] - 专注工作一小时可抵浮浅工作十小时,需要通过主动创造无干扰环境来提升效率 [15][17][18] - 采用二八法则管理网络使用习惯,把精力投注到最重要的20%活动上 [24] 工作认知与内驱力 - 工作需要明确个人追求而非被动承受,内驱力充足才能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9][10] - 流水线式工作方式使人容易被替代,深度工作能发展出不可替代性 [9][10] - 主动选择工作而非被迫承受时,工作会转变为享受过程 [10]
你是否深度工作能力退化了?
36氪· 2025-09-18 10:36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度工作能力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完成复杂任务的核心竞争力,其退化将导致效率低下和成长缓慢,而培养该能力需要通过深度思考、隔离干扰、有效执行和积极反馈来实现 [3][16][34][35] 深度工作能力退化的信号 - 注意力分散且不聚焦,表现为在各种干扰中不断切换注意力,导致大脑失去长时间聚焦的能力 [5][6][7][8] - 思考停留表面不深入,习惯于接收现成信息而失去追问和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9][10][13] - 被即时反馈绑架而熬不住,缺乏延迟满足的耐心,难以在复杂工作中持续投入 [14][15][16] 提升深度工作能力的方法 - 动脑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追问法训练思考能力以明确最重要的事情和解决方案 [17][18][19][20] - 隔离干扰创造沉浸状态,通过静音手机、关闭无关窗口和使用整块时间来实现深度连接 [21][22][23] - 执行工作规划并设定时间限制,采用时间拳击和番茄工作法来提升效率并克服拖延 [24][25][26][27][28][29][30] - 反馈复盘成果感受,通过解决业务难题或优化流程(如客户投诉率下降15%)等正向反馈强化认同感 [31][32][33][34]
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
虎嗅· 2025-05-30 23:00
管理理念与实践 - 管理被视为教育过程,企业不仅要生产产品还要培养人才,通过持续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1] - 提出"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口号,强调用管理语言沟通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1] - 人力资源开发分为两个层次:发挥员工专长潜能和系统化在职培训 [2] - 建立培训中心、语音室等设施,开展专题培训使员工接受市场经济与管理知识熏陶 [2] 学习型组织建设 - 学习型组织需进行五项修炼: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心智模式改变和系统思考 [4] - 团队学习强调深度互动沟通,而非个体学习成果简单叠加 [4] -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仅靠少数领导者经验不足,需全员持续学习更新 [4] - 北新建材通过推荐干部到高校经管学院学习,显著提升团队管理水平 [6] 人才培养体系 - 中国建材实施分层培训,包括CEO班、CFO班和EMT班,支撑企业快速成长 [7] - 培训需与实践历练结合,主张早用年轻人并赋予重要岗位 [8] - 提出企业需要"西点军校"式商学院,培养知行合一、中西合璧的管理人才 [8][10] - 商学院课程应聚焦企业实际问题如转型升级、国企改革等现实挑战 [11] 深度工作方法论 - 深度工作需无干扰专注状态,与肤浅工作形成价值创造差异 [12] - 建议每天规划1-2小时深度学习,清晨安排思考时间,每月设定"思考日" [13] - 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集中处理信息以避免认知干扰 [13] - 工作目标需量化分解,但避免不切实际的压力影响持续产出 [14] 领导者学习要求 - 企业领导者需终身学习以应对市场变化,避免知识陈旧导致决策失误 [16] - 强调学习、思考与实践三位一体,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模型 [17] - 国际竞争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高学历的管理人才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