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理学
icon
搜索文档
AI时代还需要手推公式吗?张朝阳最新回应
新浪科技· 2025-11-04 09:54
新浪科技讯11月4日上午消息,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在《张朝阳的物理课》四周年特别直播 活动中指出,"在人们习惯用AI直奔答案的时代,AI确实能帮我们省去重复性计算的工作,但前提是亲自推导过公式 并产生理解。" 在过往的物理直播课程中,张朝阳也屡次强调,学习物理必须亲自动手演算,唯有通过计算,方能真正理解物理的精 髓。而正是这种坚持手推公式的精神,让《张朝阳的物理课》得以触及物理世界最核心的秩序与逻辑,而非沉溺于空 泛的幻想。 张朝阳还指出,物理学是数学灵感的丰富源泉,如牛顿在试图理解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运动时,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数学 ——微积分;数学则是物理学用来描述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语言与工具,如爱因斯坦用微分几何构建了广义相对论的 数学框架,从概念上重塑了我们对引力、空间的理解。 "因为物理系统经常就是要求导,要做积分,所以掌握几门数学是比较有用的。"张朝阳表示。(文猛) 责任编辑:宋雅芳 在他看来,真正用物理来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后才能理解,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想, 如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靠去查,那整个脑子就没有思考的元素了,"所以我觉得即使在AI时代,人们还是要 ...
物理真神——杨振宁的诺奖之路,给国家甚至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巨大贡献?
虎嗅· 2025-10-20 10: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解读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具体科学突破和贡献 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常被公众忽视 [1] 人物背景与公众认知 - 杨振宁被称作宇宙解码者和物理真神 但公众对其印象多停留在诺贝尔奖得主和物理学家的标签层面 [1] - 公众普遍不太清楚其具体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 [1] 科学贡献概述 - 杨振宁的研究成果被描述为石破天惊的突破 [1]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从清华园住所到四古巷旧居,各界共缅杨振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07:52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代科学泰斗,化作永恒的星轨。 回望杨振宁的一生,前半生是探索物理真理的巨匠,后半生是为中国科教事业倾注心血的赤子。 这一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过杨振宁晚年居住的清华园、童年生活过的四古巷。在合肥旧宅的细 雨中,在北京萧瑟的寒秋里,我们看到,从白发院士到青春学子,从科研同仁到普通市民,正以各自的 方式,与杨振宁先生作别。 清华学生:他的成就已经超越诺尔贝奖 北京的秋天冷得厉害。18日下午,接连不断的游客、学生走过杨振宁一手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大 楼。历经多年,这栋大楼半截"身子"都爬满了植被,让这里看上去更富有意境。杨振宁的办公室就在二 楼,据清华学生回忆,此前偶尔还会碰到老先生在此办公。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10月18日晚间,高等研究院内部设立了杨振宁吊唁处,不少师生、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记者现场了解 到,吊唁处供外界吊唁杨振宁先生,为期7天,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9点。 回忆起刚刚听到杨振宁逝世的消息时,除了震 ...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从清华园住所到四古巷旧居,各界共缅杨振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07:44
逝世消息与公众悼念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内部设立了杨振宁吊唁处,供外界吊唁,为期7天,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9点 [5] - 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吊唁处,各界人士手持花枝排队献花,房间内层层鲜花中心是杨振宁的照片 [7] 学术贡献与教育理念 - 清华学生评价杨振宁的成就已经超越诺贝尔奖的范畴,认为其是之前在世的中国物理学第一人 [7] - 杨振宁在办学中非常注重思考和讨论,其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规模不大,但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非常高 [7] - 原子核物理学家詹文龙院士评价杨振宁战略眼光高远,讲的客观事实,着眼于国家发展 [11] 个人生平与家国情怀 - 杨振宁晚年居住的清华园寓所名为“归根居”,2003年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 [8] - 杨振宁在合肥老城区四古巷出生,其诗《归根》镌刻在巷内墙上,诗中写到“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11][12] - 合肥市民认为杨振宁是中国人非常好的榜样,心中时刻挂念着祖国,帮助国内科研工作者与美国双向交流 [15]
李政道儿子悼念杨振宁:一位伟大的世界级物理学家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8:56
讣告与哀悼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1] - 李政道先生的儿子 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对杨振宁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其家庭将送去花圈表达哀悼 [1] 历史交往与个人回忆 - 李中清教授童年时常去杨振宁先生家中玩耍 其父亲李政道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合作期间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 并曾一同会见爱因斯坦 [3] - 当时李中清与杨振宁的大儿子是童年最好的朋友 李中清认为杨振宁先生是一位非常随和 没有架子的长辈 [3] - 1973年李中清在复旦大学期间 因杨振宁先生父亲去世曾前往医院探望 当年两人见面四五次 虽十多年未见却依然一见如故 [4]
杨振宁,在京逝世!
券商中国· 2025-10-18 12:35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 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券中社 × 券商中国 券 中 社 扫码下载券中社APP 扫码关注券商中国公众号 quanshangcn qzs.stcn.com 舞中 券中社APP 券 商 中 国 是 证 券 市 场 权 威 媒 体 《 证 券 时 报 》 旗 下 新 媒 体 , 券 商 中 国 对 该 平 台 所 刊 载 的 原 创 内 容 享 有 著 作 权 ,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转 载 , 否 则 将 追 究 相 应 法 律 责 任 。 看券商中国 知天下财经 来源:新华社 责编: 罗晓霞 校 对:陶谦 百万用户都在看 集体大涨!芯片,一则传闻突袭! 突发!"华尔街一哥",重大警告! 刚刚,两大巨头直线拉升!人工智能,突传重磅! 大涨167%!A股、港股,盘中异动! F ...
杨振宁逝世
财联社· 2025-10-18 12:28
杨振宁先生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1] - 杨振宁先生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先生生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
陶哲轩罕见长长长长长访谈:数学、AI和给年轻人的建议
量子位· 2025-06-21 11:57
数学与AI的协同关系 - AI正在重塑人类科学范式 在数学和物理的终极问题上 AI将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伙伴 但无法取代人类的直觉与创造力 [2] - 复数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将创造出最顶尖的超级智能体 比单个数学家更有可能实现数学领域的突破 [3] - 数学的关键在于从几十种可能方法中排除错误答案 而不仅是找到技术路径 [3] 数学研究方法论 - 解决困难问题需采用分阶段策略 类似香港动作片中逐个击破对手的方式 [3] - 数学研究需在结构与随机性之间寻找平衡 大多数生成对象是随机的 仅有少数存在固定模式 [38] - 数学家可通过"策略性作弊"简化问题 即暂时关闭部分困难因素 集中解决核心矛盾 [89] 前沿数学难题 - Kakeya猜想涉及在最小空间内实现物体方向调转 其解与波传播、流体动力学存在深刻联系 [5][6][7][8][9] - 纳维-斯托克斯正则性问题探讨流体运动是否会产生奇点 属于克莱基金会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16][17][18] - 塞迈雷迪定理证明在足够大的数字集合中必然存在任意长度等差数列 [41] 数学与物理的差异 - 数学从公理出发关注模型构建 物理由结论驱动注重观测结果 [51] - 物理学依赖观察-理论-建模的互动循环 数学则更侧重理论推导 [52] - 数学允许自由改变规则 这是其他领域无法实现的独特优势 [3] 形式化证明与协作 - Lean编程语言能生成带证明的数学陈述 实现原子级别的协作验证 [94][95][96] - 形式化证明使常数优化效率提升10倍 能快速定位需修改的代码段 [101] - 方程理论项目通过众包完成2200万对代数法则关系验证 展示规模化数学实验潜力 [111][112][113] AI在数学中的应用 - AlphaProof系统通过强化学习解决IMO级别问题 但研究生级问题面临组合爆炸挑战 [121] - 大型语言模型可用于数学引理搜索 在代码补全场景准确率达25% [100] - AI驱动的实验数学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辅助处理传统暴力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 [55]
广义智能体理论初成体系,探索性诠释AI,物理学与科技哲学的重要基础问题
广义智能体理论核心观点 - 提出物理学"观察者"与智能科学"智能体"存在深刻内在关联,认为观察者可理解为特定形式的智能体 [1] - 建立统一框架解释智能本质、意识起源及物理学基础问题,涵盖智能科学、物理学和科技哲学三大领域 [5][6] - 理论核心是通过标准智能体模型将微生物至AI系统等不同复杂度实体纳入普适性分析框架 [8][9] 理论体系构建历程 - 2014年首次建立标准智能体模型,用于量化评估人类与AI系统智能水平差异 [4] - 2020年发现智能体两种极端状态(阿尔法/欧米伽智能体),推导出驱动演化的智能引力定律 [5] - 2024年正式建立理论系统,将物理学观察者与智能体关联 [5] - 2025年发表最新论文提出五维能力向量空间、极点智能场模型及"智量"概念 [6] 标准智能体模型 - 由五个不可简化的基础功能模块构成: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动态存储、信息创造、控制功能 [10] - 五维能力向量空间可标记任意智能体的能力坐标,例如石头处于零点,拉普拉斯妖处于无限大极点 [11] - 基于五维能力组合可划分3种主分类(阿尔法/有限/欧米伽智能体)和243种亚型 [11][12] 多智能体交互机制 - 感知关系包含无感知/间接感知/直接感知三态,组合形成9种具体关系 [13] - 通讯关系包含无通讯/双向通讯/单向通讯共4种类型 [13] - 互动关系包含中立/平等合作/对抗/等级控制等5种模式 [14] 演化动力学模型 - 极点智能场模型包含阿尔法衰减场(指向能力衰退)和欧米伽增强场(指向能力进化) [15] - 净智能演化场为两种场矢量叠加结果,决定智能体最终演化方向 [16] - 引入"智量"概念描述智能体内禀属性,具有马太效应(加速进化)和韧性效应(抗衰退)特征 [17] 对AI基础问题的解释 - 定义智能为智能体在双场驱动下运用五大功能实现的整体效能 [18] - 将意识界定为控制功能运作过程,区分自我意识(内源驱动)与他者意识(外源驱动) [18] - 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因缺乏自我驱动控制而不具备真正自我意识 [18] 对物理学理论的统一 - 经典力学对应全知被动观察者(241型智能体),具有无限输入/存储/创造/控制能力但零输出 [20] - 相对论对应高阶有限智能体(236型),输入受限但内部处理强大且零输出 [21][22] - 量子力学对应全面受限的有限智能体(122型),测量行为产生双向互动导致观察者效应 [23] - 熵的本质被重新定义为观察者能力相关的信息度量,不同智能等级观察者会观测到熵增/熵减/零熵等不同现象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