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
搜索文档
你的落叶书签,藏着一份气候样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4 08:11
文章核心观点 - 落叶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蕴含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其通过科学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可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1][4][5][6] - 捡拾落叶是与自然深度联结的方式,但需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适宜方式进行,区分城市环境与生态功能区 [7][8] 落叶的生态智慧与价值 - 落叶变色是树木主动的生理策略,日照缩短和气温降低促使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显露形成金黄底色(如银杏),花青素合成则形成红色与紫色(如槭树)[2][3] - 落叶层是森林的“长效缓释电池”,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氮、磷、钾等养分,通过根系吸收完成生命“反哺”,同时改善土壤结构、保水固土并促进碳储存 [4] - 银杏是现存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其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每一片落叶都承载数亿年演化历史 [3] 落叶的资源化利用与经济效应 - 国家植物园通过绿化垃圾处理厂对落叶、枯枝进行粉碎、发酵、筛分,每年处理约2万立方米废弃物,转化为约4000立方米优质有机质 [5] - 转化后的有机质重新用于园区土壤改良,实现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每年节省约100万元的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 [5][6] - 修剪的枝干被加工成园林景观和座椅,体现循环利用智慧 [6] 落叶的科研价值 - 落叶时间和颜色变化周期为物候学研究提供数据,日间升温推迟落叶而夜间升温使其提前,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 - 落叶是连接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物质的关键环节,其分解速率影响土壤碳库稳定,对全球生态系统研究有深远意义 [6] 落叶的社会功能与捡拾原则 - 落叶通过叶脉书签、植物拓印、拼贴画等形式延伸“艺术生命”,在电商平台成为“季节限定”商品,是传递自然之美的载体 [7] - 落叶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素材,以可触摸方式帮助公众理解生命循环和自然奥秘 [7] - 捡拾落叶需区分场地:城市公园草坪、硬化路面等非原生系统处捡拾几片无生态影响,但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地等)应避免大量捡拾以保护其水土保持、养分循环等功能 [7][8]
捡拾落叶,来一次与自然的深度联结(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落叶的生态价值 - 落叶是树木为迎接来年而主动采取的生理策略,其变色与飘落是精准调控的智慧之举 [1] - 落叶层是细菌、真菌、蚯蚓、昆虫的家园和厨房,分解后释放氮、磷、钾等养分被树木根系吸收,完成生命反哺 [3] - 落叶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水固土,并促进土壤碳储存、减少碳排放,是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 落叶的经济利用 - 国家植物园通过绿化垃圾处理厂,每年将约2万立方米的落叶等废弃物转化为约4000立方米的优质有机质,用于改良土壤肥力 [4] - 该循环利用过程每年节省约100万元的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4] - 修剪下的枝干被加工成园林景观和座椅,体现循环利用智慧 [4] 落叶的科研与教育价值 - 落叶的时间和颜色变化周期为物候学研究提供数据,日间升温推迟落叶而夜间升温促使其提前,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提供依据 [5] - 落叶是连接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物质的关键环节,其分解速率影响土壤碳库稳定,对研究全球生态系统有深远意义 [5] - 落叶是极佳的自然教育素材,通过叶脉书签、植物拓印、拼贴画等形式,以可触摸方式让人们理解生命循环和自然奥秘 [5] 落叶的物种保护意义 -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物种之一,其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保护种群资源任重道远 [2] - 每一片银杏落叶都承载着延续数亿年的演化历史 [2]
“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生态之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3 10:5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三位外国友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就,具体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5]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 - 加纳籍留学生路易斯在湖州吴兴区观察到古老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该系统形成“水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的良性循环,实现有机物的巧妙转化 [6] - 该系统被视为中国古老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生动注脚,使路易斯对“两山”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6][7] 上海生态环境改善与观鸟记录 - 德国人付恺通过10多年的观鸟经历,切身感受到上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污染工厂关闭、公园绿地增多以及公众保护意识提升 [8] - 付恺在上海南汇已记录到约380种鸟类,并为其中约350种拍摄了清晰照片,证实该区域是中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8] - 当地环保部门和志愿者的努力使得捕鸟网已难见踪影,反映了生态保护行动的成效 [8] 重庆工业绿色转型 - 重庆大渡口区从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培育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9] - 重庆已建成众多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产值占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 [10] - 利用重钢厂区旧址改建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拥有3.5万余件藏品,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展览体验 [11] - 重庆通过一系列治理工程提升城市“颜值”,呈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公园的城市风貌 [11]
一片枫叶该不该捡(纵横)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39
核心观点 - 景区管理应避免“一刀切”的严格禁令,需在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间寻求平衡,通过创新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 [1]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仅靠禁止,而应传承取之有度、用养结合的生态智慧 [1] 景区管理策略 - 个别景区为管住少数不文明行为而采取过于严格的规定,但影响了大多数游客的体验 [1] - 限量捡拾落叶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大规模捡拾才会破坏景观并影响土壤养分循环 [1] - 值得借鉴的管理方式包括划出指定采集区、将落叶加工成书签供游客兑换等创新做法 [1] 生态教育功能 - 每个景区都可作为生态课堂,通过一片落叶等体验传递生态知识,使“生态旁观者”转变为“生态合伙人” [2] - 用体验代替简单禁止,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生态文明教育,让环保理念更深入人心 [1][2]
为何处暑开渔?时下“顶鲜”水产是啥?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8-23 17:31
开渔时节的生态智慧 - 处暑开渔是古人顺应海洋生态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通过避开暮春至夏季的海洋生物繁殖黄金期(包括小黄鱼 银鲳 梭子蟹 红虾 竹节虾等经济物种集中产卵孵化期)最大程度避免捕捞亲鱼以守护海洋生命之源 [2] - 夏季陆地营养物质随降雨入海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为鱼苗 虾蟹幼苗提供天然育婴房 温暖海水与充足饵料使幼鱼快速生长 处暑时大黄鱼 带鱼等幼鱼体长达5-10厘米 可逃脱普通渔网网眼 实现捕鱼与资源保护的平衡 [2] 现代渔业管理机制 - 现代渔业通过建立综合性渔业资源监测网络动态追踪带鱼 小黄鱼 银鲳鱼 梭子蟹等关键经济物种的种群数量 洄游路线 产卵场分布及幼鱼补充状况 基于大数据模型科学应对产卵期偏移并优化休渔时间窗口 [3] - 休渔期为渔民提供修船补网时间 处暑开渔迎来秋季鱼汛(如舟山渔场因冷暖流交汇形成高产)形成休养-丰收的可持续循环 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 时令水产供应特征 - 处暑前后东海梭子蟹膏满肉肥大量涌入市场 红虾 竹节虾 滑皮虾弹嫩鲜美 东海带鱼 小黄鱼 鲳鱼经历休养后肉质细腻饱满 凉拌海蜇与崇明黄鳝同步上市 [4] - 大闸蟹处于育肥期待秋分后膏黄丰盈 时令水产兼具风味与顺时而食的养生价值 成为尝鲜与秋补的重要选择 [4]
陶瓷之都景德镇的千年窑火深藏“绿色基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4 08:29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历史 - 依托昌江流域特有的矿物资源组合,形成原料采集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区域性材料网络,构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资源利用模式 [1] - 宋代窑工择址于"三面环山、一水中流"的昌江河谷,因当地盛产瓷土、松柴,形成"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的瓷业发展历史空间 [2] - 工匠充分利用昌江支流水系建立水碓网络,实现陶瓷原料加工的零碳动力供给,形成水能梯级利用体系 [2] 陶瓷生产工艺与生态智慧 - 72道制瓷工序体现生态考量,包括矿坑开采预留"养矿"周期、坯料陈腐遵循四季时序、柴窑火候控制顺应松柴燃烧规律 [2] - 采用废匣钵碎末复归窑床作耐火层、破损瓷片研磨为釉料原料等做法,实现废弃物在技艺链条中的生态循环 [2] - 历史上每年烧窑柴40万吨以上,燃料需求范围扩展至鄱阳、祁门等地,形成"一里窑,五里焦"的生态压力 [3] 燃料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明清时期将山林划分为163个产权区域,通过马尾松"飞籽成林"特性实现合理种植和轮伐,建立窑柴可持续生产体系 [3] - 现代燃料结构全面转向电力和天然气,推动"从柴窑到气窑、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 [4] - 开展柴窑棕色碳(BrC)污染研究,构建"窑炉—大气—健康"三维模型,为传统工艺注入绿色技术 [4] 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 - 陶溪川等文创园区结合传统柴窑形制与现代智能控温技术,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精准减排双重目标 [4] - 依托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