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

搜索文档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走进同里
苏州日报· 2025-08-22 08:30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 江苏省在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举办2025年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 采用线下课堂加线上直播双重模式 旨在提升青少年及公众生态文明素养 [1] - 线下课堂选择同里湿地公园因其拥有华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让孩子们在无围墙课堂中延伸知识边界 [2] - 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 省教育厅 共青团江苏省委等主办 吴江45名小学生参与生态巡游 [1] 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与成就 - 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成为全球第三批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 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 [1] -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前身为肖甸湖森林公园 2020年1月正式挂牌国家级湿地公园 是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 [1] - 公园鸟类种类从最初91种增加到246种 居苏州同类国家湿地公园之首 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2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 [1] 科普宣教发展历程 - 公园2014年成立宣教活动部 以传播环保理念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触发环保行动为主旨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重建 [2] - 2018年4月湿地公园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系统梳理生态资源 开发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课程 [2] - 11年来共开展科普宣教活动4000多场 受益人群超60万人 [3]
理论实践融合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11:09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意识与绿色发展能力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1] - 高校肩负着培育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勇于担当生态环保责任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1]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 [1] 教育体系构建 - 在思政课中专题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制度设计与价值理念,在理工科专业中融入绿色技术、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前沿知识,在文科专业中探讨生态伦理、环境政策、绿色消费等社会议题 [1] - 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思维,理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1] 实践教育模式 - 生态文明教育应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用生动的案例作为教材,聚焦能直观展现"绿色转型带来发展质变"的现实样本 [2] -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的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实践可作为案例,展示绿色转型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2] - 联动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绿色工厂、生态园区实地观察污染治理技术的运用 [3] 实践成果案例 - 天津农学院成立校级"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围绕水环境治理开展节水科普、河流巡护等活动150余场,参与学生人数达8000余人次 [3] - 以"秸秆综合利用和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建立学生环境宣传志愿服务队,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田间地头宣讲活动 [3]
人与青山两不负:美丽中国这堂“大课”该怎么上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10:59
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创新 - 多所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从校园延伸至自然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1][2] - 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生态嘉年华,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环境地质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成为重要手段[2] - 专家指出当前教育存在同质化、碎片化问题,需避免形式化的"环保知识科普"和"生态观光游"[9] 教育方法论创新 -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发深度思考,如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矛盾展开研讨[5] - 结合学科特色进行专业嫁接式教育,环境工程专业分析生态修复案例,经济学专业解读"绿水青山"转型逻辑[6][7] - 构建"个人-国家-文明"意义链,通过黄河三角洲湿地触摸等实景教学触发三重觉醒(个体/专业/文明)[10] 教学实践案例 - 浙江科技大学组织学生赴安吉余村研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连接理论与社会应用[5] - 通过碳排放核算等量化手段建立反馈机制,如"一周外卖需一棵树一年抵消"的直观换算[5] - 天目山溪流水质辨别、西溪湿地树种纹理触摸等多感官体验强化生态体感[11] 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 - 数字媒介技术消除物理距离,塞罕坝林海松涛等实景传播增强青年生态感知[3] - 人工智能发展为教育数字化提供新机遇,需探索生态网课共享等跨区域资源整合方案[12][13] - 建议构建学术资源、实践基地等共享平台,解决西部山区生态实验室不足等问题[12][13] 价值观塑造路径 -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与文化传承维度[5][7] - 通过二手交换市集等青年亚文化符号,将环保理念转化为"使用而非占有"的新消费伦理[8] - 拆解"洋垃圾禁令"与"光伏援非"案例,对比中西环境治理差异凸显中国方案的公平性[7]
释放绿色消费新动力,要抓好哪些关键点?
中国环境报· 2025-06-10 08:10
绿色消费转型重要性 - 绿色消费是消费转型重要趋势 对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 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是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绿色动能[1] - 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需要充分释放多元动力[1] 供需协同机制 - 消费绿色转型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激励协同发力[2] - 需要把握消费转型时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下释放绿色消费潜能[2] - 建设高质量绿色交易市场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造精细化消费经营体系和多元化消费场景[2] 企业角色与策略 - 企业需洞察绿色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促进绿色消费市场快速发展[2] - 售后服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关联的"第二次竞争"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重视优质售后服务体系建设[2] - 企业绿色转型能加速绿色产品与服务研发推广 满足消费者多元绿色消费需求[3] 政府支持作用 - 政府需实施绿色惠企政策 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为绿色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提升提供动力[3] - 当前绿色消费市场存在产品标识认定机制不完善 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影响购买意愿[3] - 政府帮扶能充分调动消费者主体能动性[3] 数字科技赋能 - 数字科技驱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有助于创新绿色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效益[4] - 科技发展提高绿色消费质量 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数量 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精准营销[4] - 数字平台推动闲置产品流转与循环利用 优化消费生态体系[4] 技术革新推动 - 绿色消费创造的生产动机引领技术革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 - 绿色技术革新是企业提升知名度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4] - 消费者对消费场景更新和体验升级要求倒逼企业研发更多绿色技术和服务[4] 生态文明教育 -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 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5] -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消费者绿色素养 对增强绿色消费意愿和改变消费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5] - 教育需从娃娃抓起并扩展至具有现实和潜在消费能力群体 学校需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5] 消费习惯培养 - 以社区村庄为单位开展绿色消费宣传 强化环境伦理教育助力低碳选择成为大众理性选择[5][6] - 针对绿色惠民政策知晓率不高问题 可通过优惠补贴直降减免等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6] - 让绿色消费理念融入人们自觉行为习惯之中[6]
让城市成为孩子的自然课堂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08:07
"如今,三桥溪越变越美。以前总觉得城市公园是成年人的休闲地,现在连扶手的高度都考虑到了孩子 的身高,让我们倍感贴心。"市民王琳带孩子在这里散步时感叹。 清晨,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的三桥溪市民休憩带,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岸边的彩色跑道,孩子们正趴在 生态型自然驳岸边观察游鱼。 近年来,仙居县立足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和儿童优先的工作目标,围绕儿童成长的突出需求,坚持"高标 准定位、全方位布局、多渠道发力",推动城市建设实现环境友好与儿童友好协调发展。 生态治理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如今的三桥溪已成为观察自然演替的天然实验室,去年冬天迁徙来的白 鹭群在此安家,今年春天本土萤火虫重现溪畔。孩子们自发成立了"护溪小队",定期清理河道垃圾。环 保志愿者吴新洪告诉记者:"孩子们甚至能分辨出不同鸟类的叫声,这种自发的生态意识,正是环境教 育的实践成果。" 构建沉浸式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为孩子们打开,仙居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的温暖底色。 在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火山喷发模拟区,仙居儿童观察团的小朋友正在给参观者演示岩浆流动原 理。 2017年,中法双方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利用示范工程,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就 ...
浙江台州构建全域生态教育矩阵
中国经济网· 2025-04-27 11:26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 全国"环境友好儿童友好"少年儿童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交流会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掀起以儿童为主角的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实践浪潮 [1] - 台州市已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省级30家、市级85家 [1] 生态教育空间构建 - 台州市在城市发展中为儿童保留"生态锚点",以"一米高度"重构生态教育空间,将工业遗迹、自然景观转化为儿童友好实践场所 [1] - 通过深挖地域禀赋,台州将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向山海城乡延伸,构建全域生态教育矩阵 [1] - 将山岳、海洋、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转化为"立体教科书",打造"山海课堂"实践体系,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体验式成长" [1] 实践场景与产业融合 - 椒江的"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黄岩的环境保护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模拟实验室"、路桥的"四时学堂"24节气主题研学等,提供多样化儿童友好实践场景 [2] - 台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环境友好与儿童友好的实践场景,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乡村农业、教育研学等多元产业元素 [2] - 以"绿水青山+亲子共富"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书写共同富裕的生态答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