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破界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李善友:为什么是乔布斯?
36氪· 2025-08-28 20:22
核心观点 - 企业需通过价值升维实现破界创新 避免在巨头主导的维度内竞争[3][7][8] - 建模是关键方法 需识别要素背后的维度并通过维度相乘实现升维[4][10][14] - 乔布斯是典型代表 其通过软硬一体化、人机合一、科技人文结合等二维模型实现创新[17][19][21] 建模方法论 - 要素是基本组成部分 维度是要素运行的先验规定性[5] - 要素相加属于一维创新 维度相乘属于二维创新[10] - 需从经验层面上升到逻辑层面才能识别维度[5][23] 价值升维实践 - 在前人建立的X轴价值基础上增加新Y轴维度[14][16] - 乔布斯案例:将硬件与软件维度结合形成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17] - 乔布斯案例:在计算机维度上增加人的维度创造个人计算机[19] - 乔布斯案例:将科技与人文维度结合形成独特产品理念[21] 模型验证标准 - 逻辑三洽是判断模型有效性的标准:自洽/它洽/续洽[24][25][26][27] - 人类逻辑模型进步三阶段:逻辑自洽→逻辑失洽→逻辑变革[28][29][30] 行业应用启示 - 中国制造业需从白牌维度升级到品牌维度 关注用户情感需求[21][23] - 品牌建设核心是触及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产品性能[23] - 创新需关注人文精神与用户共鸣而非单纯技术创新[21][23]
李善友:为什么是乔布斯?
混沌学园· 2025-08-28 19:58
核心观点 - 企业必须通过价值升维和二维建模来定义独特价值 避免在巨头主导的维度内竞争 实现破界创新 [3][11][23] - 乔布斯是价值升维的典范 通过软硬一体、人物合一、科技人文结合等二维模型重新定义行业 [25][29][31] - 建模需从经验层上升到逻辑层 通过维度相乘(非要素相加)实现业务升维 并持续通过逻辑三洽验证模型有效性 [9][14][41] 价值定义与建模 - 企业需回答"创造的独一无二价值是什么" 否则即使短期盈利也难以持续 [1][7] - 建模依赖要素(事物基本组成部分)和维度(要素运行的先验规定性如X/Y轴) [9] - 要素只能相加 维度可以相乘 二维模型(X轴×Y轴)可实现大创新 如马车相加无法得到火车 [14][15] - 需为自身业务建模 否则将活在他人定义的维度中丧失自由度 [11][12] 升维方法论 - 升维是在行业现有价值维度(X轴)上增加新维度(Y轴)形成二维结构 非全盘否定旧价值 [23] - 案例:乔布斯在硬件(IBM)和软件(微软)之外构建"软硬一体化"模型 [25] - 案例:在计算机(computer)基础上增加人(person)维度 创造个人电脑(PC)并坚持"人物合一" [29] - 案例:将技术(皮克斯软件硬件)与人文(故事)结合 提出"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理念 [31] - 升维需聚焦关键点:找到行业现有价值维度 并增加一个新维度 一次升维已属重大突破 [27] 模型验证与演进 - 模型有效性通过逻辑三洽判断:自洽(模型内部一致)、它洽(与其他模型无矛盾)、续洽(能容纳新信息) [41][42][43][44] - 人类逻辑模型进步三阶段:逻辑自洽(整顿现有信息)→逻辑失洽(新信息导致旧模型失效)→逻辑变革(建立新模型) [45][48][50] - 建模需在逻辑层而非经验层进行 看不见的维度决定可见要素 [9][39] 行业应用启示 - 中国制造业可基于供应链优势(X轴)增加品牌化(Y轴)维度 通过打动人心实现价值升维 [33] - 品牌需触及用户真实需求(touch真用户) 实现心灵共振而非仅刺激多巴胺 [33] - 英伟达通过软硬结合二维模型构建壁垒 使AMD难以竞争 [26]
如何升维思考?丨善友教授周六新课
混沌学园· 2025-08-22 19:58
核心观点 - 企业必须通过逻辑模型变革和维度创新来定义独特价值并实现长期增长 而非依赖短期红利或行业经验 [2][3][4] - 跨行业交流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维度 打破行业固有思维模式 推动价值创造的根本性变革 [4] - 价值升维和破界创新是企业摆脱低层次竞争、穿越周期的核心方法 需在旧价值基础上加入新维度重构业务基因 [4][8] 二维建模与价值定义 - 企业需明确其创造的独一无二价值 这是长期运营的根本基础 无法定义独特价值的企业即使短期盈利也难以持续 [2] - 思维层次需从经验层提升至逻辑层 看见维度而非仅关注要素 维度决定要素的呈现方式 [2][3] - 业务独特基因的提炼依赖于对价值创造本质的洞察 这是定义业务差异化的起点 [8] 逻辑模型变革与创新 - 人类进步依赖于逻辑模型的层层打破 认知深化会导致模型出现漏洞 需通过破界实现创新而非管理优化 [3] - 科学革命通过范式打破而非继承实现 只有打破旧范式才能看见新世界 这适用于企业创新逻辑 [3] - 认知革命唯一途径是逻辑模型变革 而逻辑模型变革依赖于逻辑奇点的下移 这是根本性创新的机制 [3] 价值升维与维度突破 - 价值升维是在前人价值基础上加入新维度 实现旧价值新组合 从而改变企业基因和增长空间 [4] - 企业需从解决具体问题转向构建新维度模型 使原有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层次 [3] - 通过增加新维度让业务从一维内卷走向二维破局 不断进入更大市场空间实现降维打击 [8] 跨行业交流与破界创新 - 跨行业交流重要性在于打破行业视野局限 其他行业的平常实践可能为本行业带来非比寻常的新维度 [4] - 破界创新需要打破困住企业价值成长的隐性天花板 在困局中找到增长和创新新可能 [8] - 跳出行业与业务惯性有助于聚焦难而正确的战略选择 避免被短期利益和风口带偏方向 [8]
高手如何摆脱低层次的卷?
混沌学园· 2025-08-21 19:58
核心观点 - 企业必须通过逻辑模型变革和价值升维来定义独特价值并实现长期增长 而非依赖短期红利或行业经验[2][3][4] - 跨行业交流能够引入新维度 打破行业固有认知局限 为企业提供破局创新的关键视角[4] - 真正的创新在于打破旧范式并建立新逻辑模型 而非在原有维度进行微优化[3][4] 二维建模与价值定义 - 企业需明确其创造的独一无二价值 否则短期盈利难以持续[2] - 思维需从经验层提升至逻辑层 看见维度而非仅关注要素[2] - 业务独特基因的洞察是价值创造的本质基础[8] 价值升维与破局路径 - 通过旧价值与新维度组合实现价值升维 改变企业基因和增长空间[4] - 从一维内卷转向二维破局 进入更大市场空间[8] - 科技需与人文结合才能产生真正变革 单一技术维度存在局限[2] 逻辑模型与创新机制 - 人类进步依赖逻辑模型打破重建 创新基调是破而非立[3] - 逻辑模型变革是大创新 经验信息增加仅是微创新[3] - 科学革命通过范式打破实现 而非渐进逼近真理[3] 认知变革与维度突破 - 认知革命唯一途径是逻辑模型变革 逻辑奇点下移是关键方法[3] - 看不见的维度和结构决定可见要素 维度突破优于要素优化[3] - 创业是修行过程 需在更高维度建立新模型使原问题无关紧要[3] 跨行业交流价值 - 跨行业交流能发现本行业不可见的新维度 将其他行业平常实践转化为本行业突破性创新[4] - 行业内部经验局限性强 外部视角可提供战略突破机会[4] 长期价值构建 - 聚焦难而正确的战略选择 避免被短期利益和风口带偏[8] - 在前人价值基础之上加入新维度 实现持续降维打击能力[4][8]
2025年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报告:中国篇
搜狐财经· 2025-05-28 10:46
2025年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报告:中国篇核心观点 - 全球食品饮料行业正经历消费需求升级、技术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的深刻变革 [1] - 中国市场展现出四大核心趋势方向:基础营养价值的回归、突破性产品创新、供应链重构和科技农业探索 [1] - 未来食品饮料市场将呈现消费理性化、体验经济和技术赋能三大特征 [6] 趋势一:回归本质,基础营养成消费刚需 - 全球53%消费者更关注蛋白质、维生素等基础营养成分,中国81%消费者认为天然成分是食品品质核心保障 [2] - 中国市场创新实践聚焦"食材本源":统一NFC番茄汁销售额三个月增长超200%,善存维生素软糖以针叶樱桃提取维C为卖点 [2] - 药食同源理念催生养生代餐、草本功能饮料等品类,如薄荷生活果蔬汁代餐提供膳食纤维和益生元 [2] 趋势二:破界创新,重构消费体验 - 全球47%消费者期待"非常规口味",32%愿意尝试跨界产品 [3] - 中国42%消费者通过小红书发现新零食,39%受短视频推荐尝试新品 [3] - "替水饮料"崛起,养生花果茶、轻功能气泡水社交媒体讨论量半年激增47% [3] 趋势三:链动共生,重塑产业韧性 - 气候变化与地缘冲突冲击全球供应链,菲律宾用香蕉制作番茄酱替代品,德国以燕麦葵花籽开发牛奶巧克力 [4] - 中国"在地化替代"显著:云南咖啡替代进口豆类,新疆三文鱼养殖技术突破重构海鲜消费格局 [4] - "大食物观"推动产业转型,东北红豆薏米水原料基地、高端水果番茄通过优质平价策略打开市场 [4] 趋势四:科农共创,技术重构生产逻辑 - 中国以38%占比领跑全球转基因作物研发,丹麦通过微生物添加提升作物产量10% [5] - 拼多多"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实现低能耗生菜种植,樱桃番茄品质提升30% [5] - 青岛田瑞集团构建蛋鸡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的生态闭环模式 [5] 未来启示 - 企业需平衡健康可信度(成分透明)、创新感知度(口感场景社交)和可持续生命力(环保实践转化) [6] - 中国市场既承接国际健康消费潮流,又依托本土饮食文化和技术实力开辟创新路径 [6] - "番茄汁"成为营养代名词、"替水饮料"重构补水场景,揭示生活方式重构趋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