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探索奖
icon
搜索文档
辽宁两位青年科学家获“科学探索奖”
辽宁日报· 2025-08-28 09:27
奖项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评选50位获奖者从1238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 [1] - 奖项由杨振宁等14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1] - 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 [1] 获奖者分布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延强和大连理工大学刘巍代表辽宁省获奖 [1] - 截至2024年奖项共资助29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 [1] - 获奖者年龄要求为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 [1] 奖项设置 - 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等十个领域 [1] - 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全职工作者 [1] - 支持范围包括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科研人员 [1]
每人300万元!南京大学三位教授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
扬子晚报网· 2025-08-26 19:05
8 月 25 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京正式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记 者梳理发现,南京大学有3名科研人员上榜,分别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小强副教授、大气科学学 院黄昕教授、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 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 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 "科学探索奖"设置十个领域,分别是: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 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奖项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 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至2025年,奖项共资助了347位杰出青年科学 家,覆盖了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鼓励女性: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 轻科学家。科研"她力量"持续登场。 鼓励原创: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 ...
“科学探索奖”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 年轻科学家、女性获奖人数量创新高
经济观察报· 2025-08-26 12:08
奖项概况 -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5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 平均年龄41岁 最年轻获奖人32岁 [2] - 每位获奖人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可自由支配 [2] - 奖项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7年累计资助347位科学家 [5] 获奖群体特征 - 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达13位(含6位90后) 较去年7位大幅增长 [2][3] - 女性获奖人数量创新高达9位(去年7位) 占比18% 含3位年轻科学家 [2][3] - 申报人数达1238人(历年平均1165人) 年轻科学家申报261人占比21% 较去年11%几乎翻倍 [3] 评审机制创新 - 首次设置"新星名额" 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名额专门奖励年轻科学家 [3] - 女性科学家年龄申报门槛放宽至48岁(男性45岁) 新星名额年龄门槛女性38岁(男性35岁) [3] - 评审阶段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回避 共产生363人次回避 [4] 机构分布 - 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33家机构(去年13城市28家机构) [3] - 吉林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等8家机构首次拥有获奖人 [3] 奖项定位 - 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 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 [2] - 评价标准强调研究原创性 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非成就奖 [2]
50位青年科学家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6 09:31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是一项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 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 资助领域设置1个"新星"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此外,今年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创下历史新高。 本报北京8月25日电(记者施芳)女性获奖人历届最多、6位90后获奖、8家科研机构首次拥有获奖 人……8月25日,"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在京揭晓,来自33家机构的5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涉及 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信息电子、先进制造、前沿交叉等领域。 (责编:李昉、孙竞) ...
科学探索奖更“年轻”了:35岁及以下占20%,6位90后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36
2025.08. 25 本文字数:1607,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 经 金叶子 随着新一届获奖名单揭晓,"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了347位青年科学家。 25日上午,"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 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 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 占据"半壁江山"。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 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 支配奖金的使用。 该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 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是一项科学家主导 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 年轻科学家们崭露头角,与奖项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密不可分。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 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 ...
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武大华科青年科学家上榜
长江日报· 2025-08-25 17:04
奖项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评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每位获奖人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 [1] - 奖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并主导 面向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 男性年龄要求45周岁及以下 女性48周岁及以下 [1] - 奖项覆盖十大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 化学新材料 天文和地学 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信息电子 能源环境 先进制造 交通建筑 前沿交叉 [1] 获奖人员分布 - 湖北省两位科学家获奖 武汉大学杜博入选信息电子类 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入选前沿交叉类 [1] - 年轻科学家群体表现突出 35周岁以下男性及38周岁以下女性获奖人达13位 占比26%创历史新高 其中包含6位90后科学家 [1] - 信息电子领域年轻化趋势显著 该领域6位获奖人中3人为年轻科学家 显示科研新生代正成为主力军 [1]
科学探索奖更“年轻”了:35岁及以下占20%,6位90后
第一财经· 2025-08-25 16:00
奖项概况 - 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每位获奖人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1][2] - 奖项由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2] - 2025年获奖名单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 其中13位为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包括6位90后[2] 申报与评审 - 2025年申报人数达1238人高于历年平均 年轻科学家申报261人占比21%较去年11%几乎翻倍[3] - 设置"新星名额"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机会 专门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且坚持宁缺毋滥评审原则[2][3] - 评审各阶段提升女性评委比例 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轻人优先[4] 获奖群体特征 - 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从去年7位大幅增加至13位 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位为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2] - 女性获奖人9位创历史新高占比18% 含3位年轻科学家 去年起放宽女性科学家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 女性48岁及以下)[4] - 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33家机构(去年13城市28家机构) 其中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获奖人[4] 地域分布 - 上海地区11位获奖人覆盖多个领域 包括数学物理学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李听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文涛等[5] - 获奖机构新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等8家单位[4]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公布,每人300万元奖金,系统介绍生命科学/医学领域12位获奖者代表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5 12:39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 - 2025年8月25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揭晓 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覆盖数学物理学 化学新材料 天文和地学 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信息电子 能源环境 先进制造 交通建筑和前沿交叉领域[2] 获奖者领域分布 - 生命科学领域5人获奖 包括毛亚飞 徐通达 薛愿超 闫浈 竺淑佳[3] - 医学科学领域5人获奖 包括李伟 林贤丰 舒易来 徐和平 周青[4] - 前沿交叉领域6人获奖 包括陈明城 司廷 宋成 陶光明 张嘉漪 赵方庆[5] 获奖者研究成果 生命科学领域 - 毛亚飞团队2025年2月26日在Nature发表研究 首次完成非人灵长类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组装 系统解析猕猴属与人类的大尺度基因组差异[7] - 徐通达团队2019年4月3日在Nature发表研究 揭示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TMK1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途径调控植物差异性生长的分子机制[10] - 薛愿超团队2023年7月12日在Nature发表研究 发现增强子和启动子非编码RNA中反向互补的Alu序列可通过碱基配对决定增强子-启动子配对选择特异性[14] - 闫浈团队2024年8月27日在Cell发表两篇研究 深入揭示叶绿体蛋白转运的动力机制及其进化多样性 可能提升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植物固碳能力[18] - 竺淑佳团队2025年1月23日在Cell发表研究 解析出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内源NMDA受体3种主要亚型及比例 揭示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20][21] 医学科学领域 - 李伟团队2024年7月8日在Cell发表研究 开发使用RNA供体进行大片段基因精准写入的R2逆转座子工具 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实现大片段基因(>1.5 kb)高效精准整合 最高效率超过60%[23] - 林贤丰团队2022年12月7日在Nature发表研究 实现向哺乳动物细胞跨物种植入植物天然光合系统 在衰老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治疗中显示良好临床应用前景[27] - 舒易来团队2024年1月25日在The Lancet发表临床试验研究 AAV1-hOTOF基因疗法治疗6名OTOF双等位基因突变患儿 5人获得稳健听力恢复和语言感知能力改善[31] - 徐和平团队2023年9月14日在Science发表研究 揭示肠道神经系统信号通过调控嗜酸性粒细胞活性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稳态和粘膜免疫力[35] - 周青团队2019年12月12日在Nature发表研究 报道人类RIPK1切割位点变异导致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和炎症信号通路过度激活 引起严重自身炎症疾病[38] 前沿交叉领域 - 张嘉漪团队2025年6月5日在Science发表研究 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的视觉假体 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并感知红外光[41] - 赵方庆团队2025年1月23日在Cell发表研究 提出全新空间蛋白组学技术框架PLATO 实现全组织切片水平的高分辨率空间蛋白质组检测(25微米分辨率 数千个蛋白)[44] 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 12位获奖者代表论文中 5人论文发表在Nature 4人论文发表在Cell 2人论文发表在Science 1人论文发表在The Lancet[2] 科学探索奖背景 - 科学探索奖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 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 面向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男性45周岁及以下 女性48周岁及以下)[47] - 奖项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 每位获奖人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截至2025年共资助34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47]
刚刚,2025年科学探索奖出炉,复旦姜育刚、清华吴嘉敏等获奖
机器之心· 2025-08-25 12:13
科学探索奖2025年评选机制与获奖概况 - 奖项设立于2018年 由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旨在支持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2] - 评审机制强调原创性 贯穿同行评审、复审与终审全过程 重点关注"前人未完成的工作""独创性方法""创新点"等核心问题 [4] - 从1238位申报者中评选出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 其中包含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女性≤38周岁)及6位"90后" [4] - 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并可自由支配资金使用 [4] 信息电子领域获奖者专业成就 - 常毅(吉林大学):美国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曾任华为美国研究所技术副总裁 发表100+篇论文 获WSDM2016/KDD2016最佳论文奖 拥有30余项专利 [6][8][9] - 杜博(武汉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涵盖深度学习/医学图像处理/知识图谱等 [10][12] - 姜育刚(复旦大学):IEEE Fellow 发表200余篇论文被引2万余次 构建的CU-VIREO374/CCV等开源工具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13] - 李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1989年生 Optica Fellow 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 [14][16][17] - 廖清(哈工大深圳):发表40余篇论文含17篇CCF类论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信息安全 [19] - 吴嘉敏(清华大学):2022年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光学像差研究成果 2023年研制算力达商用芯片3000余倍的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ACCEL [22] 跨学科获奖领域分布 - 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领域各5人获奖 [25][26][27] - 能源环境领域5人获奖 包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 [29] - 先进制造领域4人获奖 涉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30] - 交通建筑领域4人获奖 包含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学者 [30][31] - 前沿交叉领域6人获奖 覆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