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报国
icon
搜索文档
科研报国,一位仪器人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仪器信息网· 2025-08-20 11:55
个人背景与成长经历 - 出生于贫困家庭 父亲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2] - 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 为母亲住院挨家挨户借钱 为还债捡废品赚钱[2] - 2017年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 - 婉拒爱心人士资助 依靠学校全面补助措施完成学业[2][11] 家庭影响与价值观形成 - 母亲庞志芹先天性脊柱裂致下肢发育不全 双腿截肢未接受教育[3] - 母亲为其命名"众望" 寓意"最大的希望" 期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3][4] - 受母亲乐观精神影响 秉持"面对什么就要解决什么"的人生态度[11] - 母亲于2020年病逝 享年48岁[5] 学术与科研成就 - 2021年本科毕业后直博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6] - 博士阶段攻关超稳激光相位噪声测量系统 核心测试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8] - 参与高速铁路健康监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8] - 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11] - 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及多项奖学金[11] 社会影响与使命宣言 - 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故事激励多人走出人生低谷[1][14] - 提出"科研报国"理念 强调科技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的必要性[1][11] - 定义自身使命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2] - 未来规划继续秉承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在科研领域持续攀登[13]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揭晓
央视新闻· 2025-08-17 11:16
航天工程领域 - 栾恩杰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主导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全过程,实现中国深空探测零突破[3] - 探月工程成为中国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第三个标志性航天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3][4] - 航天事业具有极高风险性,栾恩杰表示"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还干航天"[3] 乡村振兴实践 - 范振喜带领河北周台子村从特困村发展为美丽乡村,村集体收入从0增长至首年10万元[7] - 实施铁矿收归集体、修路架桥、建厂办学等举措,累计投资数亿元完成新村建设[7] - 创新建立老年公寓免费入住机制,实现"各有所居老有所依"的乡村振兴模式[7] 体育竞技突破 - 郑钦文用2年时间从世界排名第630位跃升至前50位,2024年斩获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9] - 采用"冠军收割机"式训练模式,连续三天鏖战夺冠展现竞技实力[9] 社会公益事业 - 吕明玉成为山东省首例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者,累计帮扶46家敬老院和233个困难家庭[12][13] - 带领党员服务队开展600余次公益活动,帮助8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12] 教育扶贫工程 - 保定学院25年来累计输送近400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在新疆且末培养9000余名学生[16] - 2024年新一批毕业生持续接力西部支教,形成教育扶贫长效机制[16] 应急抢险行动 - 沈华忠两次海上救援共挽救32人生命,累计舍弃价值50万元的蟹笼[18] - 李东在湖南暴雨灾害中牺牲自己成功救出2名同事,展现共产党员担当[20] 科研人才培养 - 庞众望以684分+60分降分录取清华,特殊家庭背景获"自强计划"支持[22] - 明确"科研报国"志向,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完成学业[22] 国防军事建设 - 李登月19岁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25] - 刘老庄连82名烈士抗击3000日伪军,后续82名青年补员形成6673人的延续建制[27]
谢垚:西部铸“材” 科研报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08:28
核心技术突破 - 谢垚团队成功打破国外30年技术封锁 实现铍铝合金自主可控 应用于中国航空航天领域[1] - 创新性提出微弧氧化膜层生长方法 开发环保型碱性溶液体系 实现表面处理工艺绿色化突破[2] - 建立完整铍铝合金设计理论与精密铸造技术体系 通过添加特定合金元素使材料力学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 研发历程 - 2014年谢垚加入中色东方 在基层岗位锻炼3年后转型科研 开启"白天生产 夜晚科研"模式[1] - 针对铍铝合金在低温腐蚀环境下易受损问题 带领团队展开攻关 研究过程需穿戴厚重防护装备[2] - 解决精密铸造产品缺陷多一致性差问题 实现该领域技术自主可控[2] 企业背景 - 中色东方起源于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 承载老一辈科研人员"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理想[3] - 公司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材研究所现任所长谢垚 从被培养者转变为培养者角色[3] 人才培养 - 谢垚带领3名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鼓励年轻人独当一面[3] - 倡导个性化育才机制 "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特点发展"[3]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