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报国
icon
搜索文档
谢垚:西部铸“材” 科研报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08:28
核心技术突破 - 谢垚团队成功打破国外30年技术封锁 实现铍铝合金自主可控 应用于中国航空航天领域[1] - 创新性提出微弧氧化膜层生长方法 开发环保型碱性溶液体系 实现表面处理工艺绿色化突破[2] - 建立完整铍铝合金设计理论与精密铸造技术体系 通过添加特定合金元素使材料力学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 研发历程 - 2014年谢垚加入中色东方 在基层岗位锻炼3年后转型科研 开启"白天生产 夜晚科研"模式[1] - 针对铍铝合金在低温腐蚀环境下易受损问题 带领团队展开攻关 研究过程需穿戴厚重防护装备[2] - 解决精密铸造产品缺陷多一致性差问题 实现该领域技术自主可控[2] 企业背景 - 中色东方起源于1965年三线建设时期 承载老一辈科研人员"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理想[3] - 公司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材研究所现任所长谢垚 从被培养者转变为培养者角色[3] 人才培养 - 谢垚带领3名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鼓励年轻人独当一面[3] - 倡导个性化育才机制 "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特点发展"[3]
青春,向西北
中国青年报· 2025-05-07 09:46
话剧《青春·向西北》创作背景与内容 - 话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倾力打造,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巧妙剧情、生动演绎和震撼舞台效果 [1] - 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接,演绎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诠释教育家精神,传递教育温度与力量 [2] -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师生共同完成 [4] 话剧三幕主要内容 - 第一幕聚焦陕北,讲述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李想投身窑洞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初至陕北遭遇村民阻挠,最终凭借真诚与不懈努力赢得村民信任 [4] -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李翔全力备战创新设计大赛,与导师团队携手共进突破难关,抒发"科研报国,矢志初心"壮志豪情 [4] - 第三幕交织校园与野外作业现场,古生物学专业学生李襄在老师和同学引导下逐渐对学业产生兴趣,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深刻思考 [4] 创作过程与细节 - 剧本历经12次修改,演员走进实验室与导师同吃同住,去陕北跟着施工队实践,把真实故事融入台词 [4] - 为真实还原舞台场景,团队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演员在黄土梁上反复走场体验式表演,连村民使用的旱烟袋都按原貌复刻 [4] - 为呈现科技攻关场景,舞美团队将风洞实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动态效果,查阅30余份技术文档、历经多次迭代设计 [4] - 为呈现陕北地区昼夜光影变化,团队设计多种灯光组合方案,包括清晨窑洞的暖黄色炊烟光、正午黄土高原的层次分明顶光、深夜实验室的冷蓝色调 [7] 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 - 该剧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政教育实践,将"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崇高信念植入观众心底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姚丹表示,参演过程让她对"大思政课"内涵有更深体悟,未来将把剧中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案例 [8][10] - 该剧创作初衷是将陕西高校师生真实故事升华为舞台精神史诗,是"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 [10] - 随着陕西高校巡演启幕,这群陕西学子的青春故事将跨越山海,让更多年轻人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深埋心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