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竞争

搜索文档
张瑜:地方保护的“衡量”——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
一瑜中的· 2025-09-04 14:09
文章核心观点 - 建设统一大市场需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及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其中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是关键举措 税收竞争是衡量地方保护的重要尺度[2][4][5] - 通过构建税收竞争指数和上市公司税费返还率两个指标 从税收维度量化分析全国及分省地方保护倾向 当前税收竞争指数接近30年最大值 反映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要性[2][6][7] - 基于税收竞争指数和税费返还率 将31省划分为四种竞争模式:自由型 大强型 洼地型 优惠型 不同模式对应不同的地方保护倾向和政策导向[2][7][14][15] 税收竞争指标构建 - 税收竞争指数:以各省相对税负为基础 从邻省和全国两个范围构建 指数越高表示税收竞争强度越大 税收政策对企业吸引力越强[6][18][19] - 上市公司税费返还率:以各省上市公司"收到的税费返还"合计除以"支付的各项税费"合计 衡量实际免除上市公司税费的比重 返还率越高表示对上市公司越重视[6][10][28] 全国税收竞争态势 - 全国税收竞争指数均值2024年达0.88 接近过去30年最大值0.9 反映地方竞争模式或需调整[8][23] - 2010年前税收竞争指数与名义GDP增速 广义财政收入增速同步性较强 2010年后指数长期上行而经济财政增速下行[8][23] - 全国上市公司税费返还率2024年为15% 明显高于长期5%~10%水平 2022年曾冲高至22%主因增值税留抵退税[10][28] 区域税收竞争格局 - 税收竞争指数区域排序:华中(1.46) > 东北(1.11) > 西南(0.94) > 西北(0.89) > 华东(0.81) > 华南(0.65) > 华北(0.55)[8][24] - 税费返还率区域排序:华东(29.2%) > 华南(25.6%) > 华中(25.3%) > 东北(13.2%) > 西北(10.818%) > 西南(10.816%) > 华北(10.8%)[11][29] 省份竞争模式分类 - 自由型(税收竞争指数低+返还率低):北京 天津 山西等11省市 地方保护倾向或最低[7][14] - 大强型(税收竞争指数低+返还率高):江西 浙江 江苏等6省市 注重"招大引强"对上市公司较重视[7][15] - 洼地型(税收竞争指数高+返还率低):河南 吉林 云南等7省份 税收政策整体吸引力偏高但对上市公司重视较低[7][15] - 优惠型(税收竞争指数高+返还率高):湖南 山东 福建等7省市 地方保护倾向或最高 落实统一大市场要求较迫切[7][15] 重点省份数据表现 - 税收竞争指数前五:湖南(1.83) 河南(1.47) 福建(1.45) 重庆(1.4) 山东(1.35)[9][24] - 税收竞争指数末五:上海(0.22) 北京(0.24) 天津(0.32) 山西(0.36) 海南(0.37)[9][24] - 税费返还率前五:江西(38.2%) 浙江(36.7%) 湖南(35.6%) 江苏(30.9%) 山东(28%)[11][29] - 税费返还率末五:山西(1.6%) 贵州(2.4%) 北京(4.6%) 云南(5.1%) 青海(6.5%)[11][29]
基于税收尺度的定量研究:地方保护的“衡量”
华创证券· 2025-09-03 15:20
研究背景与核心逻辑 - 地方保护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障碍,税收竞争是衡量地方保护的关键尺度[2] - 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可能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错配,破除地方保护需规范税收优惠[5] - 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吸引资本,体现"政治人"属性与晋升激励[2] 指标构建与方法论 - 构建两个税收维度指标:省级税收竞争指数(政府视角)和上市公司税费返还率(企业视角)[3] - 税收竞争指数测算基于各省相对税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比邻省与全国水平[20][22] - 税费返还率测算采用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的各项税费),剔除银行行业[8] 全国性发现 - 2024年全国税收竞争指数均值0.88,接近30年最大值0.9,反映统一大市场建设必要性[6][24] - 2024年全国上市公司税费返还率达15%,明显高于长期5%-10%水平,2022年曾冲高至22%[8][31] - 2010年前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速同步性较强,2010年后竞争加剧但经济增速下行[6] 区域模式分析 - 税收竞争指数最高区域:华中(1.46)>东北(1.11)>西南(0.94);最低区域:华南(0.65)>华北(0.55)[6][25] - 税费返还率最高区域:华东(29.2%)>华南(25.6%)>华中(25.3%);最低区域:华北(10.8%)[9][32] - 31省分为四种竞争模式:自由型(11省)、大强型(6省)、洼地型(7省)、优惠型(7省)[3][14][15] 省级典型案例 - 税收竞争指数最高省份:湖南(1.83)、河南(1.47)、福建(1.45)、重庆(1.4)、山东(1.35)[7][26] - 税收竞争指数最低省市:上海(0.22)、北京(0.24)、天津(0.32)、山西(0.36)、海南(0.37)[7][26] - 税费返还率最高省份:江西(38.2%)、浙江(36.7%)、湖南(35.6%)、江苏(30.9%)、山东(28%)[9][32] - 税费返还率最低省市:山西(1.6%)、贵州(2.4%)、北京(4.6%)、云南(5.1%)、青海(6.5%)[9][32]
德国推出大规模减税方案重振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6-23 05:59
德国企业减税方案核心内容 - 德国政府批准460亿欧元企业减税方案 旨在通过税收优惠重振经济 应对生产成本高企 贸易紧张和投资信心不足等挑战 [1] - 减税方案包括加速折旧(2025-2027年新购可移动资产享30%折旧优惠 电动汽车当年可折旧75%) 下调企业所得税(2028年起联邦税率从15%降至10%) 提升研发补贴(大型企业250万欧元/年 中小企业350万欧元/年) [2] - 减税方案使德国企业总税负降至25%以下 低于当前30%的税负水平 也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2] 对行业的影响 - 制造业 汽车行业和科技行业将显著受益 西门子 大众 宝马等企业有望因机械设备投资和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而获益 [2] - 加速折旧政策将在2025-2027年形成"甜蜜窗口" 为企业提供即时现金流支持 刺激自动化和绿色技术投资 [2] - 资本市场对制造业 汽车行业和科技板块表现出乐观情绪 预计这些行业将在2025-2027年实现盈利 [3] 经济预期 - 伊福经济研究所预测德国GDP将在2025年增长0.3% 2026年增长1.5% 经济危机将在冬季达到最低点 [3] - 减税方案的短期刺激效应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显现 尤其在制造业 建筑和科技行业 [3] -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预计2025年德国经济零增长 意味着德国经济或将连续三年未能实现增长 [1] 政策背景 - 德国今年3月通过突破性财政改革 设立5000亿欧元基建基金 用于交通 医疗 能源 教育和数字化等领域 [1] - 新方案规模大于2023年320亿欧元减税计划 覆盖范围更广 激励力度更强 30%折旧和10%税率目标更具吸引力 [5] - 政策标志着德国从"债务刹车"传统向更宽松财政政策的转变 允许联邦和州政府增加净借款 [1] 实施挑战 - 减税方案预计2025年减少25亿欧元税收 2028年减少120亿欧元 2025-2029年总计减少812亿欧元 联邦政府损失333亿欧元 [3] - 地方预算可能因税收下降受限 影响公共服务 萨尔州州长警告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受挤压 [3] - 方案需联邦议院和参议院批准 部分州政府对财政成本持反对意见 2023年类似减税计划因争议被削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