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谬误
搜索文档
再谈稀土牌:走出稻草人谬误
搜狐财经· 2025-10-23 15:37
中美贸易摩擦态势 - 美国计划于11月1日对中国全部商品征收100%的关税,贸易摩擦呈现升级态势[2] - 中国于10月9日公布限制稀土出口的公告作为反制措施,该限制面向全球[2] - 美国的目标是重构全球供应链,策略是不断释放加征关税信号并配合国内降税法案吸引制造业回流[4] 稀土战略评估 - 中国稀土出口金额贸易额微小,2024年出口金额为4.89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25.4万亿美元的比例约为0.0019%[4] - 稀土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战略资源的“卡脖子”效应,而非贸易额本身[4] - 中国在稀土精炼技术领域领先,美国85%的稀土精炼依赖中国,这是稀土的短期价值所在[11] 稀土产业格局与趋势 - 中国的稀土优势主要体现在精炼环节,而非储备资源[10] - 美国正积极重建稀土产业链,2025年4月和7月连续开设两个稀土矿,储量够开发150年,并计划在2026年开设两家、2028年增加一家稀土工厂[10] - 精炼属于应用技术,可被计划突破,日本在稀土纯度上已与中国持平,中国的优势在于量产能力[12] 潜在经济影响分析 - 若美国真的加征100%关税,相当于贸易禁运,可能导致中国直接间接失业人数超过5000万[6] - 中国在谈判中的核心目标是守住8000亿美元(含借道)的出口贸易额,避免过剩产能叠加[8]
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
36氪· 2025-10-09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和避免论证中的逻辑缺陷,从而构建更严谨有力的论证 [1] 常见逻辑谬误类型 - 人身攻击谬误:攻击论证者本人而非其论点 [2][3] - 诉诸权威谬误:援引权威观点但缺乏实质证据 [4][5] - 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情感而非事实或逻辑赢得争论 [6] - 诉诸无知谬误:因未被证伪而认定属实,或因未被证实而认定虚假 [6][7] - 诉诸大众谬误:认为多数人相信即代表正确 [8] - 因果谬误:将同时发生但彼此独立的事件建立虚假因果关系 [9][10] - 循环论证:通过重复论点本身来支撑论点,论证从待证前提开始 [11] - 事后归因谬误:仅因发生顺序便断定前者导致后者 [12][13][14] - 非此即彼谬误:试图证明仅存在两种选择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15][16] - 含糊其辞谬误:使用双关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误导或歪曲真相 [17] - 整体谬误:因部分成立便断言整体必然成立 [17][18] - 部分谬误:因整体成立便断言部分必然成立 [19][20][21] - 赌徒谬误:认为过去随机事件会影响未来独立事件的结果 [22][23] - 基因谬误:认为某事物的起源决定其本质、属性或价值 [24] - 草率概括谬误:未考虑全部事实便草率下结论,或仅凭小样本概括整个群体 [25][26] - 诱导性问题谬误:问题本身已暗含预设结论 [27][28] - 转移话题谬误:用相关话题转移注意力使讨论偏离核心议题 [28][29][30] - 稻草人谬误:通过刻意简化论点来削弱对方立场,攻击简化版本 [31] - 沉没成本谬误:因已投入成本而持续投入,而非基于理性决策 [32][33] - 滑坡谬误:宣称微小步骤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重大事件,但缺乏证据支撑 [34]
这8个常见的逻辑谬误,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困境
36氪· 2025-06-02 08:05
逻辑谬误分析 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 - 两件事同时发生不代表存在因果关系 如吃冰淇淋与失业率上升仅是时间巧合[5] - 媒体常将相关性误报为因果关系 如"社交媒体导致抑郁"实为数据巧合[7][8] - 学术研究中存在将相关性包装为因果关系的现象 如尼古拉斯·凯奇电影与溺水事件的虚假关联[10][12] 滑坡谬误 - 将轻微负面后果与极端后果强行关联 如"青少年饮酒→吸毒→犯罪→人生毁灭"的链条夸大概率[15] - 商业组织和家庭教育中常见此类谬误 易引发不必要焦虑[15] 错误的二分法 - 人为简化复杂问题为二元对立选项 如"支持我们或反对我们"掩盖中间立场[19] - 政客常用此手法操纵选择 自我评判时也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19] 内定结论谬误 - 用未经证实的假设循环论证 如"《圣经》真实因为《圣经》说它真实"[21] - 表现为循环推理 典型结构为"A正确因为A说A正确"[20][21] 红鲱鱼谬误 - 引入无关论点转移焦点 如素食伦理讨论中提及希特勒素食[23][25] - 新闻内容常含此类干扰信息 也用于逃避责任[26] 诉诸情感/权威/大众 - 通过外部资源而非逻辑支撑观点 包括诉诸权威/同情/从众心理[27][28] - 人类超社会性导致易受群体意见影响 但真相与认同度无关[27][30] 人身攻击谬误 - 攻击辩论者而非论点本身 如政治辩论中贬损对手外貌[31][32] - 现代政治话语高频使用此手法 削弱实质问题讨论[32] 稻草人谬误 - 曲解原论点后攻击简化版本 如将堕胎权支持扭曲为"喜爱杀婴"[33][34] - 社交媒体常见此现象 导致讨论偏离核心问题[34] 逻辑推理价值 - 识别逻辑谬误是思维纠偏关键 反直觉特性需专门训练[3][9] - 理性思考能避免恶性循环 需承认错误以接近真相[35]